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578365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专题三 第14课《荷塘月色》教案 苏教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22012 届高一语文届高一语文 专题三专题三 第第 1414 课课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应用体验之旅教应用体验之旅教案案 苏教版必修苏教版必修 2 2(时间:40 分钟 分值:50 分)一、基础巩固(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u) 倩影(qin)独处(ch) 鹢首徐回(y)B宁静(nng) 悄悄(qio)曲折(q) 妖童媛女(yun)C脉脉(m) 霎时(ch)乍看(zh) 缕缕清香(l)D羞涩(s) 煤屑(xi)踱步(du) 蓊蓊郁郁(wng)解析:A 项, “处”读 ch;B 项, “曲”读 q;C 项, “霎”读 sh

2、。答案:D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僻 羞涩 凝碧 没精打彩B丰致 酣眠 惦记 专心致志C渺茫 弥望 稀蔬 豁然开朗D幽静 风姿 斑驳 游目骋怀解析:A 项,彩采,B 项,丰风,C 项,蔬疏。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的胃口。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2 -A风致 消受 苍茫 B风韵 受用 渺

3、茫C风致 受用 苍茫 D风韵 消受 渺茫解析: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风味,风趣。风韵:指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受用:指享受、得益。消受:指享受、享用。多用于否定。苍茫:指空阔辽远,无边无际。强调大而边界模糊不清。渺茫:指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答案:A4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解析:A、B、C 三项和例句均为通感。答案

4、:D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 450 万字,有公众质疑,这种作品获奖不但加重了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而且更加阻碍了公众进入“纯文学”领域。B普通指甲油的成分一般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固态成分,主要是色素、闪光物质等;一类是液体的溶剂成分,主要有丙酮、乙酸乙酯等。C “嫦娥三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的第三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目前, “嫦娥三号”已经圆满地完成各项验证性试验,将在 2013 年前后发射。D在 3 月 10 日的签售现场,黄亚洲带来了他的长篇纪实小说雷锋 ,生动再现了雷锋从一个旧社会乞儿成长为时代榜样的过程,是第一部反映雷锋事迹的长篇小说。解析:A

5、.主客倒置, “茅盾文学奖对于公众的困惑”应表述为“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困惑” 。B.句式杂糅, “普通指甲油的成分一般由两类组成”可改成“普通指甲油的成分一般有两类”或“普通指甲油一般由两类成分组成” 。D.偷换主语或主语残缺,可在“生动再现”前面加上“这部小说” 。答案:C二、阅读鉴赏(20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3 -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

6、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

7、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

8、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

9、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4 -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10、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6请简单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3 分)答: _答案:这一句运用拟

11、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3 分)7第段中加点的词语“根植”与“移植”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5 分)答: _答案:不能互换。(1 分)“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 分)“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2 分)8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6 分)- 5 -(1)_(2)_(3)_答案:(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 分)(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2 分)(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2 分)9作者在第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6 分)(1) _(2) _答案:(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 分)(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3 分)三、语言表达(15 分)1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 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