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552272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录附录 1:材料分析真题汇编:材料分析真题汇编(为标准阅卷答案、供指导思路)1.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 、写份教案就是备课。你对这种观点持何看法?请你谈谈怎样备课。答:这种观点不够全面。(1)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需要完成三个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2)备课还应当做好三项工作:依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融会贯通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关键所在等,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2、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班级一般状况和学生个体状况等。写出规范、可行的教案。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选择可供训练的练习题和练习方式,考虑如何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3)每课或每单元结束后,撰写教学反思(后记) 。作为青年教师还应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

3、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3.某班两名后进生为争夺扫把而打架,班主任非但没有批评他们,还表扬道:“上次你们是为了争夺玩具打架,这次是为争夺扫把而打架,都是为了把班级卫生搞好,说明你们进步了,为班级着想,出发点很好,以后要注意相处的方式,互相友爱,共同进步哦!”(1)案例体现了什么教育原则? (2)谈谈对教育公正的理解。答:(1)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原则;(2)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差异教学、因材施教。4.某教师上萤火虫课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萤火虫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道理,她一步步引导学生“看书” ,从书里看出比较标准的答案。请分析该教师的

4、教学。答:(1)教学过程中存在“唯教材”中心的倾向,只关注了教案的完成,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是从教材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3)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5.美国的一位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带了许多蚯蚓到课堂,她先让同学们自己观察、自己学习,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一直持续了约 15 分钟。该教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位胆大的学生说:“我把蚯蚓放到嘴里,再拿出来,它还活着。 ”该老师鼓励道:“太棒了,你作了大胆的尝试。 ”请

5、分析该教师的教学。答:(1)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做到激励教育,但注意安全教育。(2)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体现着主动性;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关注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评价时要对学生尊重、赞赏。6俄国作家契柯夫讲过一个他叔叔养猫的故事:契柯夫的叔叔希望他的猫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捕鼠高手,所以在它很小的时候就在猫笼里放了一只老鼠,小猫的捕鼠本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它只是好奇地观察那只老鼠,不带任何敌意。叔叔想教育小猫认敌为友是不对的,所以他对小猫一顿鞭打责备,还羞辱它,甚至把它赶出去。第二天,那只老鼠又被带到小猫面前,这次,小猫

6、心生恐惧,更没有任何攻击的意向了。于是叔叔又是一顿打骂羞辱。如此的管教一天一天地重复。一段时间下来,只要这只猫见到或是嗅到老鼠,它就会惊叫起来,吓得往墙上爬。事已至此,叔叔终于失去耐心,只好把猫送人,说它太笨了,什么也学不会结合相关理论判断叔叔作为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指出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妥之处。答:这只猫是个称职的学生,教它什么它就学什么,但是不幸的是,它学到的不是那位叔叔本来想教的。很明显,叔叔作为教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正确之处主要有:(1)叔叔不是教学专家,没有站在猫的角度进行施教,即教师本人不是猫(2)不了解学习者认知和能力发展的规律,即不懂小猫的捕鼠能力是如何发展出来的

7、(3)认识不到“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之间的关系,即显性教学:教育小猫不得认敌为友;隐性教学:老鼠出现=小猫挨打(4)缺乏“反思”能力,即他教学中失去耐心,羞辱小猫,认为是“笨猫”7.有这样一个经典实验: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个由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去,第二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他人人,并且带头把得到的兑换

8、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帮如了捐献箱。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口里说要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比第一组和第四组明显得多。(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这个实验清楚地表明了,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2)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从实验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在学生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具体要做好如下一些工作: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9、。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别的目的。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8.生命与使命同行一走近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我国首批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称赞于漪教书教得“着了魔” 。熟悉她的学生则说,于漪老师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于漪在讲台上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形成了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

10、学风格与教育思想。从教近 60 年,退休近 2 0 年,于漪丝毫没有停止过追寻理想教育的步伐。如今已 8 1 岁的她仍在以各种方式,凭借信仰与力量、坚守与超越,成为“为教育而生”的一代师者楷模。201 0 年教师节,荣誉等身的于漪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曾这样说过:“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我愿意坚守,这是人生的使命。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 ”“一个人一旦

11、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首先要“知如泉涌” ,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 “一辈予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答:(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完成教书育人育人的使命;有利于教师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也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2)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于漪老师堪称师德楷模,今天的教师要学习于漪老师的崇高师德,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

12、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将是伴随教师一生的事情,每一位教师应该通过主动学习、积极实践、自觉反思等途径,提高师德认识,陶冶师德情感和锻炼师德意志信念,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9.某文明班级管理优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人人关心班级的卫生、整洁、成绩、荣誉等,学习自觉努力。请阐述班级应如何管理?答:(1)班集体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班集体是通过班风、健康舆论、规章制 度等来实现;(2)学生是班级的主人,个体行为是他人学习的榜样,需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3)班级德育内容,班主任带班策略。10.案例略,主要反映某师生关系矛盾。 请回答(1)案例中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2)产生关系矛盾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解决矛盾?答:1.问题:(1)师生关系疏远、冷漠;(2)师生关系实用、功利;(3)师生关系对立、冲突。2.原因:(1)环境方面:历史文化和现实;(2)教师方面: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实施不当;(3)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知。3.解决:(1)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改革教育方式;(3)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