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车坛常青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551307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捷达--车坛常青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捷达--车坛常青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捷达--车坛常青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捷达--车坛常青树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捷达--车坛常青树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捷达--车坛常青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捷达--车坛常青树(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捷达捷达-车坛常青树车坛常青树三月十三红星车展(长沙车展)三月十三红星车展(长沙车展)第一篇:孕育第一篇:孕育20 世纪 80 年代,轿车依然是距离平民百姓遥远的奢侈品。全国的汽车产量由国家计委制定,全国的汽车产量是 22 万辆时,轿车产量却只有 4000 辆,严重供不应求。轿车私有是有非常大争议,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还未远去。那个时代没有人敢预测中国有一天成为了世界汽车销售第一大国,一汽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也没有想到过在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功。1982 年 6 月,邓小平特批“轿车可以合资”。于是上海大众桑塔纳得以在 1985 年实现国产。但国家计委坚持“下不为例”,造就了桑塔纳多年独孤求

2、败。因此 80 年代合资放开后,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并没有显著增加。1985 年 7 月 3 日,上海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国际汽车展,世界上 73 家汽车公司参加了车展,7 月 3 日开幕当天 2 万观众涌入展馆,中国第一批车迷形成。1987 年 9 月 18 日,一汽轿车厂召开全体员工动员大会,总厂的耿昭杰厂长出席大会。新上任的轿车厂厂长郑尧章发布轿车项目起步的“一号命令”。这恰好与德国大众公司谋求寻找中国的第二个合作伙伴不谋而合。1990 年,一汽- 大众合资公司还在孕育之中,这一年对于一汽-大众的历史来说可以称为公元前。年初,一切都还在中德双方的磋商之中。来自德国沃尔夫斯堡的特别代表们从三年前开

3、始和长春的同行们接触并商议建立一汽- 大众合资工厂的谈判,而这时谈判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刚刚进入 90 年代,中国十二年之久积累下的思想问题林林总总不在少数,社会也在刚刚平复。东欧开始变革,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形式在持续 50多年后开始分崩离析,意识形态之争重回人们视线。中国何处去?是继续开放,还是重回之前的老路?全世界都在观望着中国的最终走向。另外当时的大环境也不乐观,一场贸易危机席卷了中华大地,一家家曾经红火的工厂在这场危机里一蹶不振,但相对于众多用意识形态来划分世界组成的政治家们以及来自德国企业家们认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势在必行。大众掌门人哈恩坚定了一条被后来发展实证明为完全正确的道路。

4、开始于 1987 年的大众汽车集团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谈判并未被人为中断,而是一直延续下来,期间双方虽然有过很多不同意见,但合作的根本精神却始终统一,只是因为中国在很多方面的法规有待完善。虽然时间跨度相对于过去双方设想的最快期限要长不少,但如果考虑到大众和中国企业第一次合作建立上海大众的 6 年谈判历程,还有这次双方所要面对的那些可以称得上是在奠定未来中国汽车业界发展基石的关键议题,任何指摘都显得有些多余,一汽和大众双方对合作的坚定信念是促成合作成果的最大动力。来自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哈恩董事长在自传中提及,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认定在和平为主旋律的世界环境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将

5、在 21 世纪中叶上升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如果大众集团要想在未来的世界中获得更大利益,那么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点将会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大众未来的收益。他坚信,如果中国产生大的动荡,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陷入灾难。就在许多企业纷纷从中国撤出合作项目之时,大众掌门人哈恩博士写信告诉中国政府,大众汽车将坚持它的中国战略,中国的发展之路是正确的。多年之后,中国和大众都被证明,他们正确无误。在 1990 年北京亚运会结束后的第 44 天,大众和长春一汽在柏林签订了合同,成立了一汽- 大众汽车公司。与此同时,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年生产 15 万辆普及型轿车的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这是当时

6、我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合资项目。在合同条款中,捷达将以许可证方式在中国一汽生产。这标志着一汽- 大众从法理上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在同一年的 4 月 18 日,中国和德国合资经营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经过双方 5 年的合作,形成了年产 3 万辆轿车、10 万台发动机的能力。在年底的 12 月 20 日,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生产轿车项目在巴黎签约。突如其来的三大合资厂矗立在中国大地上。在这里面,无论是企业实力,还是国家导向,都是以一汽为首,它一度被称为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共和国的长子”,被寄予了最高期望。第二篇:起飞第二篇:起飞1991

7、 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浦东,重申了中国要力挺改革开放之路。1 月 21 24 日,全国汽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围绕汽车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目标,1991 年行业调整的重点是:从载货汽车转到轿车上来,重点在以一汽为首的“三大”的布局,搞好统筹规划。这标志着以一汽为首的中国三股汽车力量的奠定,而这一摸索中的规划至今还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这一年捷达在中国大地上粉墨登场是一汽对于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最直接的回应。1991 年 2 月 6 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公司颁发营业执照,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额为 42 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

8、比例为 6:4。主要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普及型溜背式高尔夫和阶背式捷达轿车。新企业如同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那样稚嫩,所不同的是,在它背后灌注的是来自德意志的品质要求和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拼搏精神。经过长达三年谈微软用户 1 判以及 3 个月的生产协调工作,一汽- 大众终于做好了正式运营生产的一切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开始运作。而从它开始迈步起,就再也没有什么障碍停滞过这位汽车巨人前进的脚步。一汽- 大众除为政府专门生产的高级轿车奥迪 100 之外,也将普及型轿车的生产提上了日程,高尔夫、捷达都在一汽- 大众的生产进度表中。1991 年 12 月 5 日,第一辆捷达 A2 在一汽- 大众轿车厂组装下线

9、,经历五个年头的前期酝酿,捷达从一汽- 大众轿车厂正式走入中国人生活。当然了,一汽- 大众的工程师们不满足于用国外的零件组装造捷达,他们在最初就在尝试着将更多的技术融入到自身的血脉中。轿车国产化的梦想,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真正实现。1992 年 1 月 21 日,一汽- 大众开始进行首次捷达轿车国产化件试验。要知道桑塔纳在中国生产了几年的国产化率才 2.7%,在构成汽车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中,除了轮胎、收音机、喇叭、天线和小标牌“五大件”外,其余悉数依赖进口。横在一汽人面前的同样是这座大山。国产化上不去,整个轿车项目将在 CKD 散件的高关税和生产的高成本前败下阵来,就算捷达造出来了,又有多

10、少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起高昂的维修维护费用呢?让普通老百姓都买上汽车的理想又谈何实现。1992 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量首次达到了 100 万辆。6 月 25 日30 日第二届北京国际车展打出了 “稳步发展,倍受关注”的主题。车展展览面积达 2. 5 万平方米,参观人次达到 16. 6 万,多款海外新车首次亮相。捷达作为当年最重量级车型亮相车展。展后第二天,7 月 1 日第一辆 SKD 组装的捷达轿车下线。在 90 年代之前,汽车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还是前所未有的“大件”。捷达的面世改变了这一现状。1994 年 1 月份,财政部通知,取消购买轿车控购审批,旅行车、越野车和工具车也不再办理控购审批手续。同年

11、 7 月 4 日,中国政府正式出台产业政策,明确了私人可以购买轿车、轿车可以作为消费品进入家庭,家庭消费来振兴汽车业的曙光出现了。早在 1993 年,捷达轿车的红色飓风已经开始刮进中国普通家庭。捷达普及型轿车的理念,开始渐渐传播开来。在那一年里,一汽- 大众捷达有了第一个标杆性的数据:2 月17 日,第 10000 辆捷达在总装车间下线。也就在这一年,捷达接到了一笔订单,来自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农民一次性地购买了 250 辆捷达轿车。这个号称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后轿车进入家庭的先河。这一年,国内汽车产量接近 130 万,其中卡车占了 62 万,而轿车则增长了 6 万,达到 22

12、 万多辆。无独有偶,一汽- 大众的海外市场也有了突破,300 辆捷达从大连上船出口销往缅甸。当年轿车出口量为 11116 辆。1993 年捷达的年销量定格在 1.2 万辆的这个数字上,占据了轿车总市场的 5% 还多,这代表了市场对捷达品牌的肯定。到了 2000 年,捷达在北京就销售 3 万多辆,在广东销售近 2 万辆,其中私家购买者超过了 40%。不仅仅在私家轿车战中大获全胜,捷达在另一个战线出租车行业,也取得了佳绩。该年 7 月 9 日,一汽- 大众与北京市 5 家出租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3000 辆捷达轿车订购合同签字仪式。捷达在出租车行业中刮起一股“红色旋风”,凭借捷达 60万公里无

13、大修的高超品质,让对汽车可靠性要求苛刻的“的哥”、“的姐”们大为赞赏。它的可靠征服了司机,而它的舒适,更征服了乘客。直至现在,在北京街头招手唤车,捷达那宽敞方正的身影常常第一时间疾驰而至。祸福相倚,1994 年开始的经济宏观调控给中国汽车业带来了一个寒冬的信号。捷达史上第一次销量下滑就此来临:1994 年,捷达刚刚蓬勃起步的年销售数字,缩水将近三分之一,但一汽- 大众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汽- 大众以年产 15 万辆轿车为目标的生产线工程建设情况依然火热,总装配车间在这一年的 8 月 1 日建成投产。11 月 6 日,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管理研究和国家专利信息中心等部门组织的“94 中国名牌

14、产品暨明星企业”评选中,捷达轿车被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经过产业调整后,1995 年捷达的销量开始大幅攀升:147%,这个数字是捷达同比于上一年度的销量增长百分比。1995 年,捷达的年终销售总量为 20221 辆。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也在向着国际靠拢,而一汽- 大众也在继续着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在国际知名赛事中,捷达轿车开始崭露头角。1995 年 3 月 18 日举行的天津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捷达轿车被组委会指定为大会专项服务用车。这是国产轿车首次被指定为世界级体育大赛的专用轿车。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销售中取得佳绩,在国产化道路上,捷达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攀升到了新高。捷达轿车 96%

15、的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这一结果让人欣慰。一汽- 大众,始终也没有忘记自身坚持不懈的国产化梦想,做中国的轿车,做自己的轿车,一直以邓小平总设计师所说的“学外国,建自己”的合资精神走自己的特色化道路。一汽- 大众的领导层们,正在开始中国的捷达梦,但这个梦究竟能否实现,那时候谁也不敢说。在 1996 年 9 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汽车工业发展的三个重点:零部件、经济型轿车和重型车。 在之前的 8 月 10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取消地方限制经济型轿车使用意见的通知。而同样是在 1996 年,一汽-

16、 大众第一次对捷达 CL 进行升级改造,将原四挡变速箱全面改换成五挡变速箱;自此捷达车开始了不断的技术升级步伐。7 月 10 日,一汽- 大众 15 万辆轿车工程中投资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发 动机车间”全面建成投产,放眼国内无敌手,一汽- 大众已经做好了轿车国产化的全盘准备。在那之前,由美国装配厂生产的大众捷达发动机供应全球各地,一汽的耿昭杰厂长早已瞄准了那套生产捷达发动机的设备。在大众美国装配厂即将关闭的时候,一汽- 大众通过运作,将捷达发动机的生产线购入了中国。从那时候起,捷达开始有了自己生产的“中国心”。这也为将来捷达发动机的连年升级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攻克了国产化最大的难关。人们常说,国产车不如进口车,差就差在“心脏”上,可捷达却打破了这个固化了的理念,一汽- 大众的发动机每年大量返销到对质量要求严谨苛刻的德国,成为中国汽车业里的另类奇景。1997 年开始,一汽- 大众连续向德国返销 5 气门发动机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等产品。巨大的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