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551069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薌齋談拳學要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薌齋談 拳學要義拳學要義(答記者問)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卜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胡同一號招待各界, 藉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 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抱負如何?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緒 卅三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遊,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 飽嘗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于拳學自信老馬尚 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于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

2、致生誤會, 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千。餘年漸衰,生活尚未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 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巨,將 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已誤人之旁門異道,絕 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問:拳學以何作基本?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 皆屬於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臂”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 何?答:社會常云“形意”、“太極”、“八卦”、“通臂”為內家,餘不知內 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形意”嫡派與河南“

3、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 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濟源阮氏, 命名雖異而實宗于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 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 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 套也。新加坡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 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 遊動,活當選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角即 燒身之力;圭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昂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

4、一體之 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風,一再思之, 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 龍遊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 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余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 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 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 乎近之。“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

5、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 王宗岳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 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 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 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 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 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 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 是為可異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

6、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 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餘對“太極拳”敢云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 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慌將頷首默 認,啞然失笑矣。“通臂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餘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 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後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 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 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應敵 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

7、炮”、 “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於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斂功夫。至 於“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餘不欲論 之矣。問:先生對保存國術有何高見?我國拳術雖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歎,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僅守糟 粕而已。東洋之武士道,西歐之拳鬥雖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 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裏計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則整理舊學發揚而光 大之,舍吾人之其誰與歸,區區不揣淺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則在 於斯。問:先生此次訂期招待各界,足證虛懷若谷,熱心武道,未知對此有何意見?答:學問之道籍比較而增進,拳術亦然,比較有勝負而於人格無損,且人格

8、 道德賴此而增高。倘觀摩日久。既可免門戶之爭,更可塞雌黃之口,願我同道 勿河漢斯言,海內賢達都會高隱,如肯屈駕賜教,無任歡迎。若不欲輕移玉趾, 即請一紙見示,定竭誠造訪,籍聆一切。總之,但求拳術之精進,其他非所計 也。問:先生為大成拳宗師,對於本門拳術,必有卓識,請賜其詳。答:拳學一道,萬頭千緒,繁難已極,擇其大要亦極簡單。然吾人學拳,應 先研究為何拳學?始易於認識,而有所得。大都學拳,一為衛生、二為自衛。 身體健康為人類一切事業之基礎,故養生保身之道,實不可忽。夫鍛煉之法學 之得當受益非淺,學之不當乃能致死。凡劇烈運動者,絕少享壽高年。至拳術 家因鍛煉之不當而損命殘身者,更不知凡幾。誠可憐亦

9、可笑之拳術也。既知學 拳之利弊,應在用功是否符合衛生自衛之條件,動為甚麼?靜為甚麼?結果是 甚麼?中間過程的現象是甚麼?如此體認操存,庶乎近矣!至於精微道要,方可繼續研求,否則未易有得。茲簡述大成拳之要義,並質諸同道,而為拳學上 之探討。前言學拳階段。以上所談衛生、自衛二者有互為之不可分離性,失一 則流弊生而入於歧途。應首先使氣質本能加以精神的訓練、培養,而後始談到 發揮神經肢體的本能工巧匠力。學拳第一步就是鍛煉神經為基礎練法,體認四 肢百骸蠕動的工作。第二步為試力、試聲的練習。第三步為自衛。分述於後:(一)基礎訓練: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臥隨時隨地可以得 到適宜訓練,須先從樁法作

10、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 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調息呼吸,溫養肌肉,使各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 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體察其 細微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的妙趣。欲盡拳功之妙用、應 先致力樁法。(二)試力與試聲:學拳已有基礎訓練,其本能當日益增強。對於運用須嚴 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誤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為不合本能 需要之運動。故子興有勿長之戒。如何運用方能適於需要,須先認識力之動的 情態,可以繼習第二階段。試力為拳功入門最重要更好,試力為得力之由,力 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試須使渾身氣力均整、

11、筋肉靈活、骨骼支 撐、故能筋肉收、放、松、斂而互用。力應於內而外發。動作時慢優於快、緩 勝於急、動愈微而神愈全。欲動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 不得不動之意。試力不許有偏面力,更不許有絕對力。首先要體認全身之氣力 圓滿否、力量能否隨時了出、自身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更須意不使斷、 神不使散,輕重操持而待發,動一處牽全身。氣力一致,歸於虛靈沉實而圓整, 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總之,非達到舒暢有趣而得勁者不足曰拳。試聲為輔助試力之不足。蓋人之生理構造因先天關係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 有難通之點,所以試聲即用身內呼吸之功夫以輔之。又名內呼吸,亦名腦(腹) 背呼吸者是矣。(三)自衛:即技

12、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 才是生生不已動。如有形之動,正是不動無力的表現,所謂不動之動,動猶不 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運用之妙,多在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及大小關節 韌帶伸縮之互根作用,和支點堅強,螺旋的爭力,與樞紐之轉移,重心路線之 穩固,及運用呼吸所發之彈力,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以上所 言多系抽象之語,然其中有許多意義非言語所能形容者,若能習行不輟,自不 難領悟也。所謂大動小動之別,實在乎個人之基礎功夫,對各種力量身得意領 否。如能抬手動足混身處處都含有力學的本領,大動亦可,小動亦可。不大不 小均可。若根本無力學的能力任憑怎麼都不可。至於用力與不用力

13、之分亦如是 矣。夫常人之動,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滯失和而不衛生。不注血 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時得力,乃為本拳能之力也。他如虛無假借而求 實當之種種微妙,則尤非簡易筆端所能寫于萬一。總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 優劣,實在一意應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質都是幻,技到無心始見奇,意即 此也。問:前次報端發表談話,想近日來訪者必不在少,其中有無高明奇士?答:承諸位關心提介,鄙人甚慰,京師方面之同仁仍無一人肯來賜教。惟各 地來函表示同情者尚多。並有數處來人商討,願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為知已 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學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動請求,經人介紹者亦有之。蓋 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點,並非與

14、人有所爭,而更不屑以竟,願使國人對於拳學都有相當認識,亦希望拳學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勝負為榮辱,願拳術同 仁勿以盲參胡練為自是,尤盼同仁都為衛生之拳學家,不願盡流為江湖之把式 匠,但今之習拳者,百無一是,大有舉目全非之感,至賴此謀生之拳師,只要 不以任教後,複從人學為可恥,而精神中能不自苦,應以優於我者當力從之, 須時刻存莫誤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師既不知拳學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謀生 活,但萬不可以神秘及剛暴語人,則庶不致天淵大謬。不過此中人識見薄弱者 太多,一時不易悉數感化,惟希望漸漸使其覺悟,自省而已。問:武道起於何時、門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學者終有茫無所從之感,究竟如何 為合法?答:世界一切

15、學術都是藉比較而後可以分優劣,否則各云其是,門外人難能 辨也。然拳不能就以勝負之一點即為定是非之準則,要以合理與否,與人之需 要適合與否,所謂合理者,非達到舒適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日拳。至拳術的歷史 知道與不知道無甚關係,只看學術方面有無研究價值與合乎人生的需要與否。 不過說到我國拳學,雖說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戰國時始露頭角,逐漸推進與演 變,直到唐宋時始彙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為最盛,習者甚多,只因 工力造詣之不一,學識智愚之不同,故隨之分家別派各言其是,即所謂今之各 家者也。清康雍時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將于國不利,欲使斯道崩潰永墮而 不拔,以倡重文而輕武,一方面提倡飛仙劍客,故示神秘;一

16、方面倡導拳套招 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無以問得,複利用戲劇和小說為宣傳工具,更以使習此 者,為士大夫所不齒,始有而今每況愈下,雖設立專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產 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學的軌道。其實學本不難,因世人仍是小說荼毒的頭腦, 更有今之拳師,大都以此為生,對於拳學根本茫然,即有覺悟再加羞從人學, 亦就無可如何。近半載以來,同仁常有來我處作零星之身手之試,餘不顧指明 其人,以留謀生之道。現在大家亦多知自已錯誤,然為何不肯作公開討論之舉, 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較,以求學術之增強而竟良心扭轉,反謫他人之非,只知暗 地妄造蜚語,而表面卻裝聾作啞,是何理歟?至無職業的以為能武,欲假此以 作神秘之拳閥者,如研戲劇欠通之票友只會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誠不齒之至。 倘以餘言為謬,敢請無職業之研拳者能肯賜教一談乎?更希作友誼的小試身手, 於人格飯碗,一切都無問題,如不堪屈駕賜教,請示知地點、時間,我當遵時 往謁,倘有微長,定當竭力為之宣傳,如無可取,亦絕口不談,若總閉門稱帝, 此真不值一文也。問:與聞先生之論,道破國術之要道,別開生面另辟一新途徑為同人謀幸福, 但亦有云指謫太極拳仍有過當之處。答:鄙人識道尚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