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355024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能较好的把握教学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角的有关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2、注重学生“双基”的掌握。在新知教学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交流中进行分类。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既夯实“双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3、关注新知的生长点。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了“三角形按角分能怎么分?” “三角形按边分能怎么分?”两个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问题。

2、通过活动学生发现按角分可分成: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按边分可分成: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两类,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用心设计练习。注意将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操作的练习有机结合。一是三角形的疑问,是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细节;二是找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加深对几种三角形的认识;三是画三角形,既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各种三角形特征的了解。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由于新知探究部分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动手画三角形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中完成;把“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说成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等。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又一次

3、的明白:知识是无限的,教师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教后反思教后反思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教学中,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本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原则,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半数的学生回答了教师的提问,但碍于教学计划,有的问题在答问过程中还2不时 得到本人的提醒,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难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 “多提问”固然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理解知识,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但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

4、力。令人遗憾的是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导致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长此以往的“后遗症”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而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本人也缺乏耐心急于把思路给出,这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学生将因此产生思维惰性。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教后反思教后反思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给学生测量或者是撕拼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进行应用。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要求学生把结论给记住,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相关问题一般是不会有困难的。但把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轻描淡写,缺乏探究过程,这样学数学,学生感觉学得累,很乏味,在他们的感受中,数学渐渐

5、地变成枯燥无味的了。本节课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可通过创设动画的问题情境,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先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方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究出结论。学生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究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方法不是唯一的,对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来的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表扬,特别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出现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产生真实的辩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的结论。如此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获得的是解决问题

6、的策略和方法。 而后,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再让学生通过应用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度。 ”这一结论,并大胆猜测推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后反思教后反思3本节课新课展开环节,我分五个层次有序进行: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已知的统计表了解气温升降情况,初步得出“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方法”的结论。紧接着,我有意制造矛盾冲突:“同样情况,如果不用计算,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引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同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书本学习新知,学生对新知的关注自

7、然由情景图转向统计信息本身,随着教师的适时辅导,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起有关折线统计图的新知识。再者,我注意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借助“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维的触角由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开掘了教学资源。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态演示中,学生不仅对于“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了然于胸,而且,这些相关图片丰富了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发展了学生思维。课中,我改变了课上习题,我出示了一张与教材想想做做第一题稍作修改的统计图,意在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看看草图练习实际想想统计图可能表示是什么

8、情况,在学生质疑的情况下,出示甲乙二人的猜想,让学生判断哪个说的正确,通过选择,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课尾,我创新了练习形式,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自觉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及功用,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关注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为后续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还是难免有不少缺点出现: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植树问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类型,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植树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光直线上植树就有三种不同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数学广角单元中,我选定将两

9、端都种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作为一课时教学目标来完成。这样的定位有失准确,因为知识容量过大,一堂课下来老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4也累。试教的时候还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在昨天的课堂上,明显感觉与学生的互动气氛不佳,掌握效果也不好。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整节课,我未能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导致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没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在有些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应予以调整。如:在归纳直线上种树有三种情况,应让学生经历一种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画一画、摆一摆的操作,亲历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自己归纳发现几种结果,而不是老师一锤定音,让学生将信将

10、疑地被动接受。又如:本节课的难点应是数学模型的建构,即植树问题的公式推导。这一环节同样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总长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几次更改间隔距离,让学生多次从不同结果中发现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应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公式,构建数学模型。而不应该是老师代替包办,在学生尚未弄清之前,迅即板书在黑板上。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数形结合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这就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含有两级或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或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1、的教学反思的教学反思例 3、例 4 是含有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上能够引导学生从主题图入手,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觉教学重点开始有点偏移,把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学生的能力欠佳,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运算顺序的重点强调和板书的引领,课上教学速度较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课前能够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能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例 4 含有小括号的运算时,学生在说出两种解题思路时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出现了 270-18030 这样的算式,这正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解题过程,学生说:先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名游客?再求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我追问:这

12、样先算的什么?生说:先算加法。我说:可是再看这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都说:除法。我重声强调:应先算除法,可是我们却想先算加法,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办?这时,我环顾教室,知道的学生都以举起手,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都想说自己的方法。时机成熟,学生的积极性以调起,我又重声强调:5我们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就需要用到一个法宝,它就是.我故意拉长声调,学生们已急切的说出:小括号。之后再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感觉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出,也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位置与方向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刚拿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时候,就关注到了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这个内容,感觉该

13、内容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却是非常新鲜又实用的,所以决定在教学本单元的时候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个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任意方向,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因为学生此方面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空间想象力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探索、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制作方向板,然后运用方向板在教室和校园内认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以下是我在教学本单元之后觉得学生必须掌握的两个例子。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

14、”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的方向上。 ”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 ”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 30的方向上。在教“我向正南方向走 50 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 30走 100 米到公园。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 ” 这一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 50 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 30走 100 米到公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 1 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

15、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标出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弄懂了以上两道例题,这一单元的其它几道题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学生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全学会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生活中的小数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

16、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 1.40 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 1.40 元,问学生这两个 1.40 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 1 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