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相对性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545821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的相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美的相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美的相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美的相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美的相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的相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的相对性(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美的相对性与和谐标准的特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最美的猴子与人比起来也是丑的。这是西方美学史上较早关于美的相对性的论点。对美的相对性的强调主要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达.芬奇认为人在不同时间感受的美是变化不定的;笛卡尔认为美是相对的,其标准无从界定。美和愉快都不过是人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的判断彼此悬殊很大,美和愉快就不能有一个确定的尺度;斯宾诺莎认为美是客体在观察者生理和心理结构上发生的一种印象。美随这种心理和生理结构的变化而转化;哈奇生把美区分为绝对美与相对美。前者是单从一个对象本身看出的本源美,后者是事物与其它事物比较中见出美。”当然后来还出现了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许多

2、关于美的相对性的理论。基于以上的论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相对性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1、美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时间对美的感受是变化不定的。2、美是相对的,因为事物的美是与其他的事物相比较得出的,并且不同的比较对象其结果是变化不定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美是相对的,实际上这些现象是由于和谐标准的不稳定性与指向性的缘故。和谐标准的“不稳定性”是指和谐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的认知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时间,不同时代的人的认知力水平是不一致的。因此同一审美对象所产生的美感强度在不同的时间里与和谐标准的差值大小也会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在不同的时间里是变化不定的。和谐标

3、准的“指向性”包括两个方面,如图 1-5 与 1-6 所示: 美的坐标:(一)基于四大问题的解决(2007-12-08 16:24:44) 转载 标签: 文学/原创认知主义和谐标准美的坐标分类: 美的坐标的设想 一直以来,我试图在寻找一种理论模型,通过它能够更为合理地解释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美学命题,并且这一理论模型必须能够把抽象、思辨的审美活动转换成具体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并以此来研究审美规律。因此它必须具有合理性、兼容性、形象性与可操作性。“美的坐标”正是这样一种理论模型,它是把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设想,通过代数思想以坐标的形式进行表征,并利用某些美学原则与数学思想来研究人的审美活

4、动及其规律。如图 1-7 所示:横坐标是指美感强度量值 I;线段 a 是指某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i1 是该对象美感强度所对应的量值;线段 b 是指该对象的和谐标准,i2 是和谐标准所对应的量值。“美的坐标”的操作具有特定的基本规则:首先,“美的坐标”是以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感强度为基础的,即审美主体是根据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作为评判事物美、丑的依据;其次,审美主体是根据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与和谐标准的距离的大小来做出美与丑的判断;再次,根据越和谐的事物就越美的原则,“美的坐标”规定美感强度与和谐标准的距离越短时该事物就越美,反之则越丑。(一)基于四大问题的解决1、为什么对于“同类性质中的不同审美对象

5、”,有的是美的,有的不是美的?我们知道同类性质的美感与和谐标准是一对一的关系(如图 1-5);同类性质内的各个审美对象与和谐标准是多对一的关系(如图 1-6)。也就是说这些审美对象是对应同一个和谐标准的。如下图 1-8 所示:假设女性的集合是 A,A 包括女生 A1、A2、A3;b 是美女的和谐标准。当我们面对三个女生 A1、A2、A3 时,我们通过外部感知觉分析分别获得美感 a1、a2、a3。我们发现a1、a2、a3 与和谐标准 b 存在着距离,并且这些距离是不一致的,它们的关系是|b-a3|b-a1|b-a2|,也就是说 a3 与 b 的距离最短。根据“美的坐标”的基本规则,我们判断出女生

6、 A3 比 A1 漂亮,女生 A1 比 A2 漂亮,但是 A3 比 A1、A2 都漂亮并不能说明 A3 就是美女。这里涉及到“和谐阈限值”的问题。“阈限值”一词最早由赫尔巴特首先用于心理学中,被称为“意识的阈限值”,后被费西纳接受与采用。可以把阈限值理解为在一个刺激系列中的截面或切断点。假如把一个刺激的连续体分为两个等级的话,那么,有机体对截面的一侧等级中的任何刺激都不会发生反应,而对截面的另一侧等级中的任何刺激都会发生反应。“和谐阈限值”是指美感强度上存在一个量值,当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超过这一量值时人们开始感受到美;当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小于这一量值则人们开始感受到丑;当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等于

7、“和谐阈限值”人们往往无法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丑的判断,通常会出现一些模糊的结果,如“一般般”、“不好说”、“不知道”、“还可以”等等。“和谐阈限值”与和谐标准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和谐阈限值等于二分之一和谐标准。所以只有当 a3 大大超过和谐阈限值才可能成为美女。 2、为什么对于同一审美对象有的人认为它是美的,有的人认为不是美的?这里我们注意到审美对象是同一的,而审美主体是多个的。前面我们说过,由于人的认知力水平的差异,对于同一对象的和谐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认为美女应该是苗条的,而别人认为应该是丰满的;你认为应该是双眼皮的,而别人可能认为单眼皮更漂亮等等。对于美女各个特征的要求是因人而异的,

8、所以不同的审美主体对美女的和谐标准也不一样。如图 1-9 所示:从图中我们看出审美对象的美感强度 a 与各个审美主体的和谐标准之间存在的距离是不一致的。根据“美的坐标”的基本规则,审美主体 b1 会认为审美对象 a 是美女或接近美女;b2 次之;b3 再次之,并且有可能认为审美对象是丑的。3、为什么对于同一审美对象的不同角度,审美主体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看见前面有个女孩,从她的背后看,秀发披肩、体态婀娜、细腿蛇腰,心里已确定她是位美女了。走到她侧面一瞧依旧亭亭玉立、曲线动人。可是当你正面一看,不禁吓了一跳,顿时没了胃口。从图 1-10 可以看出审美主体对美女的和谐标准

9、b 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由于审美对象各个角度的特征的差异,经过外部感知觉分析所获得的美感强度也就不同,出现了a1、a2、a3 而 a1、a2、a3 与 b 的距离长短也不一样。a3 与 b 的距离最短,我们确定 a3 那个角度肯定是审美主体最美的角度。4、为什么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情绪稳定时是美的,情绪不好的时候却是不美的,反之亦然?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是美的,但心情不好的时候却觉得十五的月亮很凄冷是不美的。人们为何会做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判断呢?我们知道“美的坐标”是以美感为基础,根据美感强度与和谐标准的距离来判断美、丑。当我们情绪稳定时,我们认为审美对象是美的,说明审美对象的美

10、感强度与和谐标准的距离很接近;当情绪不好的时候认为不美,则表明美感强度与和谐标准的距离要拉大。而距离拉大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美感强度发生变化。二是和谐标准发生变化。但是审美主体对十五月亮进行外部感知觉分析所得到的美感强度一般是不会变的,因为十五的月亮的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欣赏者的外部环境也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和谐标准,它是取决于人的认知力水平,人的情绪变化不可能使和谐标准瞬间发生改变。这似乎说明“美的坐标”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审美主体稳定自己情绪,理性地看待审美对象,还是能得到十五月亮是美的,这一正确判断的。也就是说在某些内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下,审美主体事实上能同时得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如

11、图1-11 所示:我认为,审美主体在某种内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下,会在横坐标的左方向相应位置上产生反和谐标准 b1,并且横坐标左边的操作规则在做出判断时是与右边相反的。如右边 a 与b 的距离越短 a 就越美,而左边 a1 与 b1 的距离越短 a1 就越丑,反之亦然。当审美主体完全被情绪化时,往往会忽略了 b 的作用,而倾向与 b1。关于美的相对性关于美的相对性 2010-05-26 11:27:44| 分类: 文献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它与个人审美经验的关系怎样呢?首先二者在内容上是同一性质的,只是范围大小不同。文化共识,人们的思想集合,因此美是一个大的

12、思想范畴;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之中,个人审美经验与个人的修养,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个人志向爱好密切相关。 其次,二者又是辨证的统一。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自然会受到当时的文化共识影响;反过来,个人审美经验又会作用美的文化共识,推动和发展美的文化共识。 让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棵著名的古树问题吧!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认为是美,这是科学的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认为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古树的美的差异源于欣赏者的观赏角度不同,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考虑古树的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

13、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所得出的美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映证了“审定一事物是否为美取决于欣赏者的审美经验”的著名论断。个人接受知识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广度、深度及个人审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角度、深度也迥然各异,这就是所谓的审美个体差异。但不管从那一角度得出古树的美,古树从这一角度得出的美的文化共识并没发生改变(注意与客观美论的区别) ,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究竟是美的主观论把美与美感弄混了,还是美的客观论把客观存在与美的文化共识混淆了,这个问题应该有个了断。 当五星红旗被定为我国国旗以后,它就代表中国,代表独立、自由、幸福和伟大的国家,就我们国家的公民而言,它很美,对他国公民就不

14、见得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它的深意,只适用于炎黄的子孙。很显然,国旗美带有社会性。既然它有一个影响的范围,那国旗美还带有民族性,区域性。甚至一个国家的国旗图案可以修改,赋予它的内涵也可以改变,所以国旗的美还带有时代性和相对性。如此看来,国旗的美,不管是代表的美还是其形式美,都是主观的了。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名叫乔德的西方美学家,为了说明美不是主观的,提供了一个“使人信服的论证”: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像将依然如故, “无庸质疑的事实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将认为即使无人静观的西斯廷圣母像的存在也要比无人静观的臭水沟要好。 ”就这个例子而言,确实有一点让人难于辩驳,但让

15、我把这个例子类比到国旗上,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现有一个野蛮、侵略成性的国家(民族) ,它的臣民都以生在这个国家而自豪,因为这个国家强大,战无不胜,能征服、奴役其他民族,从其他民族掠取丰富的财富,过着富有、奢侈的寄生生活。可想而知,当这个国家的国旗飘扬之时,他们是引以为荣,以之为美。相反,其他民族则痛恨不已。突然这个国家遭了灭顶之灾,全国民众无一生还,当他们的国旗还在飘扬之时,已经无人去欣赏那面国旗的美了。按乔德的推理,他们的国旗还是要比臭水沟要美。无庸质疑的事实是这样的结论让人难于接受,当其他族人见到臭水沟时,最多捂着鼻子走开,而见到那面充满邪恶、肮脏、野蛮与仇恨的旗子之时,更有可能把它撕碎

16、扔进臭水沟,谁愿意还让它在那儿飘扬,更不要说去欣赏它的美了。 同理,乔德所举的“使人信服的论证”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一面国旗的文化共识已消失,那它的美就不存在了。当全人类已经灭亡, 西斯廷圣母像的文化共识也随之消亡,它的美当然也就不存在了。除非还有其它生物能懂得并欣赏它,否则,它只能静静的呆在它原来的地方,它的存在的状态是一个样,而臭水沟存在的状态是另外一个样,没有什么懂得他们谁更美,也不会有什么拿它与臭水沟作比较。而西斯廷圣母像与国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文化共识的内容不同吧,一个涉及民族利益,范围狭窄,部分人接受它的美;一个内容更广阔,易被多数人接受。 由于写的比较凌乱,下面是我对自己观点的归纳。 美的主要理论依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形状的美丑完全是人类依据自身立场的一种看法。美的前提:美是主观的。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 由定义得出的推论:1、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之中。 2、美的规律是美的文化共识。 3、衡量美的标准也是美的文化共识。 4、美与美的文化共识共存亡。 5、美没有对与错之分。 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