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43543997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ee[工学]复合材料有关习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合材料习题复合材料习题第一章第一章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 ()3、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 ()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 ()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6、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 ()7、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8、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选择题:从 A、B、C、D 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A、以重金属作基体。B、延性比金属差。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

2、高温强度。2、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为(B)A、低于 100。B、低于 200。C、低于 300。D、低于 400。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B)A、低于 300。B、在 350-1100之间。C、低于 800。D、高于 1000。4、混杂复合材料(B、D)A、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C、总被认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D、通常为多层复合材料。5、玻璃钢是(B)A、玻璃纤维增强 Al 基复合材料。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C、碳纤维增强塑料。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6、功能复合材料(A、C

3、、D)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B、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C、包括各种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D、包括各种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7、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 中添加碳酸钙粉末。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 颗粒增强 Si3N4复合材料、

4、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 ,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意义: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 。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耐碱玻

5、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 。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第二章第二章四、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试述其内涵。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

6、学关系描述。结构效果包括: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对于 1 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3、尺度效果: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 、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十一、垂直于纤维扩展的裂纹需要克服哪些断裂能?对于脆性纤维/脆性基体复合材料,需要克服的断裂功:纤维拔出和纤维断裂(吸收能量) 、纤维与基体的脱胶(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较

7、弱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 、应力松弛(纤维断裂时:消耗贮存的应变能) 、纤维桥连(消耗纤维上的应变能) 。对于脆性纤维/韧性基体复合材料,基体的塑性变形(粘接强度很高、纤维无法拔出时:吸收能量)也会增加断裂功。第三章第三章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1、不饱和聚酯树脂是用量最大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基体。 ()2、环氧树脂是用于耐高温的热固性树脂基体。 ()3、热固性树脂是一种交联的高分子,一般不结晶;而热塑性树脂是线型、结晶的高分子。()4、聚酰亚胺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基团的热固性树脂。 ()1、MMC 具有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更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2、MMC 具有比其基体金属或合金更高的比

8、强度和比模量。 ()3、原位复合 MMC 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具有物理与化学稳定性。 ()4、原位复合法制备 MMC 的基本思路是为了提高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的浸润性和减少界面反应。 ()5 一般,颗粒及晶须增强 MMC 的疲劳强度及寿命比基体金属或合金高。 ()6、陶瓷纤维增强 MMC 的抗蠕变性能高于基体金属或合金。 ()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大多涉及高温,因此仅有可承受上述高温的增强材料才可被用于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 ()2、化学气相浸渍法(CVI)是一种用于多孔预制体的化学气相沉积。 ()3、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压制阶段,碳化硅晶须取向于垂直于压轴方向。()4、Y2

9、O3加入到 ZTA(zirconia toughening alumina)中是为了促进相变形成单斜晶体。 ()5、陶瓷复合材料中,连续纤维的增韧效果远远高于颗粒增韧的效果。 ()6、玻璃陶瓷是含有大量微晶体的陶瓷。 ()7、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最初失效往往是陶瓷基体的开裂。 ()1、所有的天然纤维是有机纤维,所有的合成纤维是无机纤维。 ()2、聚乙烯纤维是所有合成纤维中密度最低的纤维。 ()3、玻璃纤维是晶体,其晶粒尺寸约 20m。 ()4、氧化铝纤维仅有-Al2O3晶体结构。 ()5、硼纤维是由三溴化硼沉积到加热的丝芯上形成的。 ()6、PAN 是 SiC 纤维的先驱体。 ()7、纤维表面处理

10、是为了使纤维表面更光滑。 ()8、Kevlar 纤维具有负的热膨胀系数。 ()9、石墨纤维的含碳量、强度和模量都比碳纤维高。 ()1、Cf/C 是目前唯一可用于温度高达 2800的高温复合材料,但必须是在非氧化性气氛下。()2、Cf/C 的制备方法与 MMC 的制备方法相类似,如液态法、固态法等。 ()3、Cf/C 已在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便宜、工艺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4、单向增强和三维增强的 Cf/C 的力学与物理性能(热膨胀、导热)为各向同性。 ()5、一般沉积碳、沥青碳以及树脂碳在偏光显微镜下具有相同的光学特征,即各向同性。()6、一般酚醛树脂

11、和沥青的焦化率基本相同,在高压下,它们的焦化率可以提高到90%。 ()7、采用硼类添加剂,如 B2O3、B4C 等,Cf/C 的抗氧化温度可提高到 600左右。 ()8、目前,高温抗氧化保护涂层已可使 Cf/C 安全使用温度达 1650,在更高温度下只能起短时保护作用。 ()二、选择题:从 A、B、C、D 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1、聚酰亚胺的使用温度一般在:(D)A、120以下 B、180以下 C、250以下 D、250以上2、拉挤成型是(A、C)A、低劳动强度、高效率 FRP 生产方法。B、适于大型、复杂形状制品。C、适于恒定截面型材。D、设备投资少。3、玻璃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

12、影响,原因是(B、D)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C、纤维吸湿、强度降低。D、破坏纤维与基体界面。4、碳纤维表面处理是为了(A、C、D)A、表面引入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羰基等。B、表面引入偶联剂。C、清除表面污染。D、增加纤维与基体粘结强度。5、偶联剂是这样一种试剂:(A、C)A、它既能与纤维反应,又能与基体反应。B、它能与纤维反应,但不能与基体反应,也不与基体相容。C、它能与纤维反应,不与基体反应,但与基体相容。D、它不与纤维反应,但与基体反应或相容。1、通常 MMC(metal matrix composite) (B、C)A、采用高熔点、重金属作为

13、基体。B、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塑性与韧性差。C、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工作温度高。D、要比基体金属或合金的弹性模量低。2、原位 MMC(B、D)A、可以通过压铸工艺制备。B、可以通过定向凝固工艺制备。C、可以通过扩散结合或粉末法制备。D、可以通过直接金属氧化法(DIMOXTM)制备。3、单向纤维增强 MMC 的纵向拉伸模量(A、D)A、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与纤维体积含量无关,而与纤维和基体的模量有关。C、与横向拉伸模量相同。D、与基体的模量有关。4、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SiC 晶须与颗粒增强 MMC(B)A、具有基本相同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B、具有基本相同的拉伸模量。C、具有基本

14、相同的断裂韧性。D、具有基本相同的蠕变性能。5、MMC 制备工艺中,固态法与液态法相比(A、B)A、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要求可以降低。B、增强材料在基体中分布更均匀。C、增强材料仅局限于长纤维。D、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反应更剧烈(如果存在界面反应时) 。6、为了改善增强材料与基体浸润性,制备 MMC 时,可以通过(A、B、D)A、基体合金化,以降低液态基体的表面张力。B、基体合金化,以增加液态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能。C、涂层,增加增强材料的表面能。D、涂层,降低增强材料的表面能。7、MMC 中,目前典型的增强材料/基体界面包括有(A、B、C)A、不发生溶解,也不发生界面反应,如 Bf/Al。B、

15、不发生溶解,但发生界面反应,如 Bf/Ti。C、极不容易互相浸润,但能发生强烈界面反应,如 Cf/Al。D、既容易互相浸润,又不发生界面反应,如 SiCf/At。1、浆体是(D)A、一种溶胶。B、丢失一定液体的溶胶。C、颗粒小于 100mm 的小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D、1-50m 颗粒在液体中的悬浮液。2、用碳化硅晶须增强氧化铝陶瓷(A、B)A、提高了抗热震性。B、降低了热膨胀系数。C、减少了热传导性。D、增加了密度。3、微裂纹增韧(A、D)A、主要是由于颗粒热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残余应力。B、是由于颗粒总处于拉应力状态。C、是由于颗粒总处于压应力状态。D、颗粒的压力状态与热膨胀系数失配和压力

16、大小有关。4、相变增韧(B、C)A、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单斜相转变为四方相。B、是由于陶瓷基体中加入的氧化锆由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C、其增韧机理是陶瓷基体由于氧化锆相变产生了微裂纹。D、总是导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下降。5、纤维拔出(C、D)A、是纤维在外力作用下与基体的脱离。B、其拔出能总是小于脱粘能。C、其拔出能总是大于脱粘能。D、增韧作用比纤维脱粘强。1、Kevlar 纤维(A、B)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高。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 1000以上。D、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2、玻璃纤维(A、C、D)A、由 SiO2玻璃制成。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C、具有短程网络结构。D、价格便宜、品种多。3、氧化铝纤维(B、C)A、由有机先驱体制成。B、通过浆体成型法制成。C、有、晶型。D、具有较高的比强度。4、SiC 纤维(B、C)A、用浆体成型法制成。B、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成。C、有时含有 W 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