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353274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目 录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1二、项目分析二、项目分析.1三、水土保持方案三、水土保持方案.15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17五、公园修复措施五、公园修复措施.18六、乔木保护方案六、乔木保护方案.19七、场地绿化分析七、场地绿化分析.207.17.1 施工期施工期.207.27.2 运营期运营期.21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0 页 共 22 页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2014 中“4.2.1

2、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石方平衡。 ”的规定。本项目对场地内原有树木、水系和表土进行有效的保留、利用,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方案。二、项目分析项目用地原位于 xx 会展城国际博览中心片区,土地开发使用权是通过政府“土地招拍挂程序”而取得的,无生产性企业在此分布,因此不存在工业“三废场”导致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的可能性。拟建地块呈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于受国博中心及国博大道、国博城等的建设影响,人工改造强烈,人类活动频繁,原始地形遭到破坏,地面经人工改造成草坪绿化带,地形平缓,地势总体东高

3、西低,地形坡角 510,地面高程 307.00339.60m,相对高差约 32.6m。场地位于城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现已被整平,地表覆盖条件较好,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2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3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

4、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4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5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6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7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8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9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0 页 共 22

5、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1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2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3 页 共 22 页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4 页 共 22 页三、水土保持方案根据工程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遵循以下的原则进行布置:(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2)注重临时防护、优化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及合理调配,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对原地貌、植被的破坏;(3

6、)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最大限度的和周边景观等环境要素保持一致。为减轻施工期水土流失及不利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和要求:A、项目防治区预防监督、管理措施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加强预防监督、管理措施,尽量减免施工过程中因人为扰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建立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机构,强化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水保意识,实行水土保持施工监理和档案管理制度。按水土保持和主体工程有关要求,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并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若在雨天施工,可选用彩条布或化纤网对裸露地表和边坡进行铺盖,以防止开挖裸露地表等被雨水冲刷;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

7、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5 页 共 22 页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回填、边碾压、边采取护坡防护措施,同时做好坡面、坡脚排水,施工一段、保护一段。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水土不外流。在围墙施工、拆除时,将施工影响范围控制到道路中心线内,减少施工对场地外围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材料的运输流失。材料装载时,不要装载过满,运输途中控制车速,并加盖,尽量减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失。在项目区出口处设置车辆冲洗站。所有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散装建筑材料均存放在有良好遮盖的临时建筑内封闭保存。B、新增临时防治措施临时工程措施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同时结合建筑物建设布局,设置临

8、时堆料场、临时办公生活用地、临时堆土场等临时占地。本工程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排水设施,并能满足场地排水需要,但这部分排水设施大多在主体工程建成后才能完成。因此在场地平整过程应加强对建设过程中的场地排水,为防止地表径流对裸露地表的冲刷。本方案在场地的周边,建筑周围分别设置临时排水沟。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场地地貌不断发生变化应适时调整和增加排水沟渠。在排水沟排出施工场地之前,以及沿途平缓处、转角处设置沉沙池,进一步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6 页 共 22 页沉淀,减少水土流失量。每 50-100m 左右布设一个临时沉沙池。为进一步消除弃渣外运

9、过程中沿途洒漏、扬尘给周边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危害,在地块入口处各布设 1 个简易冲洗场,对每辆运输车辆进行冲洗。主体工程已设计的排水设施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建设的情况下应尽早实施,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并减少临时设施重复投入的费用。临时堆土拦挡、覆盖措施临时堆土场堆高按 3.0m 控制,堆放坡比 1:1.5;场地边缘采用填土编织袋进行防护拦挡。场地清理在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设施,进行场地清理,土地整治、清除场地中的建筑垃圾,恢复原有植被或种植林草绿化,并将建筑垃圾在绿化用地深埋处理,再覆土绿化。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了维持地区生态平衡,促进整个地区生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项目已对景观绿化生态建设

10、进行了方案设计,评价仅根据生态建设方案作如下补充及建议:(1)居住、商业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宜分步实施,未完成设计前避免大范围的平场,减小同时破坏地表面积,同时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2)认真执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优先建设完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3)抓好开发建设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避免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7 页 共 22 页整个项目的开发陷入无序状态,尽快恢复植被,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治理一片,恢复一片,尽量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4)应采取优先措施进行树木有计划的区内移栽,一方面减少了

11、投资,更重要的是保留原有土生物种,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5)重视集中绿地的土壤质地,实施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尽可能利用区域熟土和有机肥料,使之适宜于小区植被的生长、恢复。(6)在选择绿地植物时,应充分考虑对城市生态环境适宜性较强的植物种类,尽可能选择地方树种,考虑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如一些人工种植的行道树、观赏花木和用于保护、观赏的集中绿地等。这些物种要么是适宜能力极强的宽生态物种,要么是人工栽种、受到人类重点保护的物种。栽种的植物种类应多样化,主要是提高整个园区植被的抗虫害能力,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抗风险性。慎重引进非本地物种,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7)加强项目内水污染治理和监控力度,并对其产

12、业发展加强控制,以适应北部新区功能区的要求。(8)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作好项目的水土保持及施工期环保污染防治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扬尘等,落实水土保持及环保污染的防治措施。综上所述,拟建项目建成后,通过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污染防治措施、小区景观绿化和生态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将会使项目的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真正成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园林小区。项目建成后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将会得到较大改善,对生态环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工程 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第 18 页 共 22 页境的影响主要呈正影响。五、公园修复措施在设计上拟建 xx 会展公园(配套服务用房)公共空间的打造,强调了公园与外环境景观的融合。按不同主题功能,设计有休闲绿地,以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休闲、交往、健身、玩耍等。沿公园四周设有多处休闲、纳凉的绿化空间,并根据不同的分区,设有步行系统。景观上以公园为中心,形成休闲游乐区,通过不同的植物群落来打造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