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经济 (3)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53016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洮经济 (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临洮经济 (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临洮经济 (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临洮经济 (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临洮经济 (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洮经济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洮经济 (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洮县马铃薯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势产业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10-03-11 15:22:39 临洮县 2009 年马铃薯商品薯总产量达 88.5 万吨,12 月份前商品薯平均销售价格为 1.4 元/ 千克,12 月份后平均销售价涨为 1.8 元/千克。截止目前,已向广州、厦门、福州、上海、 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销售商品薯 68.4 万吨,占全县商品薯总量的 77.3%;农户及贩 运大户手中存量达 20.1 万吨,占总量的 22.7%。2009 年,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 2.79 亿元, 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收入 545 元。发展抓项目 项目带产业 产业促增

2、收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09-12-31 10:51:11 发展抓项目 项目带产业 产业促增收太石镇上咀村 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临洮县太石镇有 23 个行政村,总人口 3.5 万人。近年来,全镇坚持“山、坪、川、滩” 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把太石镇建成兰州和周边县市的“度假村”和“果菜园”的目标,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突出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旅游度假和项目建设这四 个重点,使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2007 年,太 石镇在上咀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中,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发展抓 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促增收”的

3、路子,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发展抓项目方面,全镇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想, 努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项目建设。2007 年,太石镇在上咀村共引进投资项目 6600 多万元,其中招商引资 5970 多万元,项目建设资金 630 多万元。先后引进了总投资 5000 多万元的“金尊殿”园林公墓区建设项目,总投资 465 万元的德鑫源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乳 品加工项目,总投资 400 万元的恒德源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果菜加工项目,总投资 105 万元的洁美再生塑料加工项目。争取到了总投资 180 多万元的国家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

4、 总投资 415 万元的两个百头奶牛养殖项目,总投资 20 多万元的乳品储藏及化验项目和总价 值 15 万元的道路建设物资。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上项目的争取引进,有力地带动了上咀村乃至全镇的产业发展,对促进了当地群众的 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世行贷款两个百头奶牛养殖项目、乳品储藏项目的实施和德鑫 源乳业公司的引进,使全镇畜牧产业真正走上了“奶牛、肉牛二牛并举和以加工带养殖, 以小区带农户”的发展道路。恒德源生态农业公司果菜加工项目的实施、上咀村经济林果 业的规模扩大和品种改良,有力地推动了特色农业林果业的发展,林果业收入已成为当地 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结合易地

5、搬迁项目既将开工建设的以“感受五千年彩陶文化、体现 现代农家生活”为主题的“陶乡农家”休闲度假村,不仅为加快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 “旅游兴县”和“打造陇上旅游文化名城”战略添砖加瓦,而且必将对促进全镇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恒德源生态农业公司、德鑫源乳业公司、洁美再生 塑料加工场的引进,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到该村三个 企业中就业的当地农民工达 90 多人,人均年工资收入达 8000 元以上。去年底,全镇农民 人均纯收入为 1899 元,而该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 2045 元。据初步统计,今年该村人均收 入可达 2370 元,将比上年增长 34%。

6、千层高台,起于垒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太石镇将 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太石镇一村一品有特色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09-12-31 10:50:01 太石镇一村一品有特色今年来,镇党委和镇政府按照:依托一河(洮河) 、一川(水川区) 、二线(212 国道线和兰临高速公路) 、二城(靠近兰州河县城)的优势,坚持“山、坪、川、滩”分类 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中心) 、突出四个重点(产业化发展、 劳务输出、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 ,努力把太石镇建设成兰州和周边县城的“度假村” 和“

7、果菜园”总体思路。积极贯彻党的“三农”政策,响应县委、县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 号召,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改变种植业内部不合理的局面,全面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 伐,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了科技兴农水平,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种植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针对我镇 23 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积极引导农民 调整种植结构,已形成了以蒋家坪村、水泉村、南门村、太石村四村坪区的大葱种植;水 泉胡萝卜种植;南门、太石两村河滩的甘蓝、菜瓜、水萝卜、菜花等品种的温棚种植;牛 头沟、甘坪、上梁、下梁、张家岭、梁家湾等村马铃薯种植;沙塄村的带状种植,双千田、 吨粮田、粮食种植

8、;安家咀、站沟、李家湾、巴下等村的西瓜复种大白菜、青椒种植;上 咀村的布朗果、甜油桃、苹果、蜜桃等品种的林果业种植;浅山区村的药材种植的种植规 模。水泉村位于国道 212 线 69 公里处,属于川区村,全村现有 9 个社,861 户,3375 人,2066 个劳动力,耕地面积 3385 亩,洮惠渠、民主渠贯穿全境,通信网络畅通,交通 便利,是全镇的蔬菜主产区之一。自 1997 年该村建立蔬菜市场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和 镇农技站的正确引导下,该村已逐步形成了以大葱、胡萝卜、韭菜等为主的蔬菜产业,经 过几年的种植,全村在把发展无公害大葱作为本村支柱产业的同时,又成功摸索出了胡萝 卜收后复种大葱的

9、种植模式,为增加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2006 年全村种植胡萝卜 300 多亩,复种大葱 1000 亩以上。水泉村的这种种植模式主要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弓 棚覆盖、地膜覆盖等多种种植方式,广泛种植胡萝卜,截止目前,全村各社已种植胡萝卜 600 多亩,其中比较集中连片 200 亩以上,现在部分群众还在大量种植小弓棚胡萝卜和地 膜胡萝卜。由于 4、5 月份市场对新鲜胡萝卜的需求和新品种生长期短、品质优的特性,部 分群众从 1 月份底开始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种植,4、5 月便可上市,去年市场价 1-2 元/公斤,产量 4000 公斤左右,亩收入达 4000 -8000 元,胡萝卜收后复种大葱

10、亩收入在 1500-2000 元,两者加起来亩收入在 5500-10000 元之间,占人均纯收入的 60-85%以上,在 该示范点的带动下,附近周边村也开始大量采用该种植模式,为全镇的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南门村、太石村已逐步形成了春季以保护地、大棚菜瓜、油白菜、韭菜、甘蓝为 主,秋季以冬麦收后复种大白菜、大葱、秋菜瓜产业,经过几年的种植,全村复种大白菜、 大葱、秋菜瓜面积逐年增加。2006 年面积达到 800 亩以上。在具体种植过程中,镇农技站 积极与省县农科部门联系引进大葱品种特选高白、中华巨葱,大白菜品种有鲁白 1 号、2 号,菜瓜品种有早青一代、阿兰番瓜。大葱亩产 4000 公斤,

11、0.6 元/公斤,亩收入 2400 元; 大白菜亩产 4000 公斤,0.2 元/公斤,亩收入 800 元;菜瓜亩产 2000 公斤,0.6 元/公斤, 亩收入 1200 元,相比单种小麦亩增收在 800-2400 元,经济效益显著,在该示范点的带动 下,附近周边村也开始大量采用该种植模式。蒋家坪村耕地面积 995 亩,全村以种 植无公害大葱为主,兼种洋芋、小麦与玉米,2006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2000 元。大葱品种 选用高选特白、中华巨葱、山东大梧桐等优良品种。洋芋品种选用陕西定边品种。通过协 会服务功能,由协会组织农民按订单化生产,积极联系开拓县内和周边县城临夏、宁夏、 青海、兰州等地的

12、市场,使群众有组织的进行农产品输出,既打开了市场,又增加了农民 收入。通过算账对比,洋芋亩产 2000 公斤,亩收入 1500 元,大葱亩产 4000 公斤,亩收入 2400 元,两项合计 3900 元。相比种植小麦、玉米效益显著。安家咀村村以青椒、大葱、西瓜、大白菜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该村的千亩辣椒示 范点建设已通过认证,经过几年的种植,全村在把发展无公害青椒、大白菜作为本村支柱 产业的同时,又成功摸索出了西瓜复种大白菜的种植模式,为增加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 2006 年全村辣椒达 1000 亩,品种选用陇椒 2 号、陇椒 5 号、陇椒 6 号,亩产辣椒 2000 公 斤,亩收入大大 200

13、0 元;种植西瓜 400 多亩,复种大白菜 400 亩以上。西瓜品种选用陇抗 9 号、陇丰早成等品种, 西瓜亩产 3000 公斤,0.4 元/公斤,亩收入 1200 元。大白菜亩产 4000 公斤,0.2 元/公斤,亩收入 800 元,两项合计 2000 元,相比单种小麦亩产 350 公斤, 1.2 元/公斤,亩收入 420 元或玉米亩产 750 公斤,1.3 元/公斤,亩收入 975 元。巴下村以西瓜种植为主,年平均种植西瓜 1000 亩,品种主要以西农 8 号、合肥西 农、金桥等为主,亩产西瓜 4000-5000 公斤,亩收入达可 1200 元,共计实现经济收益 120 万元。 另外,甘坪

14、村、五丰村等村完成中药材种植 2500 亩,其中种植党参 450 亩,柴胡 400 亩, 黄芪 550 亩,其他 1100 亩,并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的 2050 亩。牛头沟、甘坪、上梁、 下梁、张家岭、梁家湾等村马铃薯种植月 2.75 万亩,平均亩产 1500 公斤,亩收入达 1000 元,总共可实现经济收入 2750 元。畜牧业方面,目前我镇蓄禽存栏 77600 头只,肉羊养殖 800 余户,819 只。肉牛 养殖 620 户,1000 头。新增规模肉牛养殖 7 户,36 头。奶牛养殖一户,3 头。标准化养殖 小区 4 个(南门村晏祖全、南门村张尕红、三益、虎狼湾养殖小区) 。在南门、水

15、泉、梁家 湾三村圈舍改造 216 个。梁家湾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引进小尾寒羊 625 只;2006 年新增优 质牧草 1000 亩,其中梁家湾村 600 亩、虎狼湾 400 亩。目前我镇青贮氨化贮存量达 19250 立方米,为我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技术推广方面,每年镇上和兽医站配合,对养殖户进行“三贮一化” (青贮、微 贮、酶贮、氨化) 、五良技术普及等培训,镇上鼓励兽医站的工作人员进行入户开展科技承 包,科技示范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对全镇各到达养殖户进行科技培训,详细讲解 青贮氨化及微贮制作技术,五良技术,各种蓄禽病役的防治,大大鼓励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提高了他们自身的

16、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每年先后培训 20 多次, 培训农户 2000 多人次,发放各种培训资料 5000 多份。在每村培养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参与周围养殖户的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在疫病预防和检疫方面,镇兽医站在南门市场设立检疫点,派专人集中进行检疫。 另外,镇兽医站组织工作人员,在太石镇辖区内的各村进行入户检疫,进一步强化了疫病 的预防和检疫。我镇以世行贷款为依托,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范围,充分利用退耕还草紫花 苜蓿等多年生优质牧草面积迅速扩大的资源优势,扩大肉牛、肉羊的养殖规模,目前已建 成以虎狼湾为主的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四个和高标准肉羊养殖小区 10 个,在太石兽医站建 成黄牛冻配点一个,完成肉牛改良 3000 多头;引进波德、无角陶赛特、多狼等优质种羊, 全镇已完成土羊改良 1100 多只。发展肉羊规模养殖户 7 户,户均养羊 30 只以上;在南门 村建成规模养牛户 3 户,户均养牛 30 头以上、10 头以上的 7 户,特别是南门村主任晏祖 全,经过一年的发展,肉牛养殖达 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