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文档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520385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文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明确并完善了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些 信念是他长期进行教育实验和理论探索的主要思想依据。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教育信念。他认为,个性全面 和谐发展已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之 成为一个整体,统一体。在他的和谐教学思想中提出了两种教育方法:一:克服评价中的 单一片面性;二: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功。他的这一教育思想 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所具备的天赋才能都各具特色罢了! 若果

2、能在学生最具才能的领域建立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便 能达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他这一教育信念也在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充分 体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 的学生。每个受教育者,除普遍典型的品质之外,都还有特殊的不重复的个人特征,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力的内容,还是所需的时间 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这也就引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 的看法。亨利海涅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随他而生,随他而灭,每一块 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苏认为按照各尽所能的

3、原则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能 为提高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力的条件。对于因材施教的可以从四点出发:第一:备课的 时候就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进行分组教学;第三: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对知 识的扩展;第四:采用有差别的评价标准。在把整个心灵献个孩子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学习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认为无 论是教还是学都应在集体和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他说“我的目的是要努力 做到,使学习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这种丰 富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的智慧” 。他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精神生活的含义。第 一从全面的发展角度看,人的精神生活是在积极地活动过程中形成发

4、展和满足 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兴趣。第二,从发掘人的天赋才能的角度看,学校的精神 生活应该创造充分的条件去激发每个学生的个人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表 现确立其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第三,从智育的角度看,学校的精神生活表现为与必 修课程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智力兴趣的激发发展和满足表现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智 力在集体中的交流。 对于艺术,苏把音乐看做用情感的语言去阅读的课本,它能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人 的感受的最细腻的色彩,是强大想源泉。同时,他亦把绘画和雕塑作品看做一个完整的情 感-审美体系,是对儿童进行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一种特别有力的手段,他也 有助于确立对人的伟大和美的认识,提

5、高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这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 自信心和自尊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持久,最强大的动力。老 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利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师就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 手没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作为内驱力,学生既不会积极的主动地,全身心的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对于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苏也在给教师的一百条中提到:促使儿童学习, 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的用功学习的最强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对 此,苏提出了要让学生哟自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地发现者,同时教师要处 理好“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 ,并

6、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 神振奋生机勃勃的状态。允许学生有一门最喜欢的课程,最后,作为教师,掌握评分的 艺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理念做了简短的归纳,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 基的教育信念是丰富而多样的,归结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 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 家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在真正的人的伦理教育中的一段话给他自己充实而伟大的一生做了 一个最好的诠释: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的消失,而是为 了留下自己永恒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