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新闻两则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520084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新闻两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一课新闻两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一课新闻两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一课新闻两则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一课新闻两则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新闻两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新闻两则(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课第一课新闻两则新闻两则备课时间:( )周星期(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启发示教学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第 一一 课课 时时

2、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 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 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

3、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 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 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 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 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 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

4、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 新闻的基本结构: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2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 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二、新

5、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 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 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 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

6、点用箭头标出。 (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 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 例如“九江(不含) ”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 军与西路同

7、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精确到日到时。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 (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 “占领” 并“控制” (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 ,对长江是“封锁” (不准船只自由通 航) ,对铁路则用“切断” (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 “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 “渡至” ,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 的特点;(“到达” ,泛, ) “24

8、小时内” ,时限明确, (“共” ,时限不明,一般化, ) “即已” ,准 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 ,时界相对模糊, ) “至发电时止” ,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 ,军事 术语,准确得体, (“剩下的” ,表达内容模糊。 )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 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 ,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 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 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 21 日那一天” ,尽管时间表述明白,

9、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 “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3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 ,我军“突破” ,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对比鲜明,既可 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第 4 小题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句中, “整天 激战”介绍了战况, “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 “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 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 “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 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

10、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 、 “1000 余华里” 、气势豪迈, 排山倒海, “冲破” 、 “横渡” 、 “突破” ,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 、 “锐不可当” 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 、 “击溃” 、 “占领” 、 “控制” 、 “封锁” 、 “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 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 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六、总结存储

11、,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 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 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 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2、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 1949 年 4 月 23 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 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

12、称:21 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 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 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 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 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 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 “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

13、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 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 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 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南京 再见!”A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 ,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 点。 B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14、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 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 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 况。 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 我文对敌军情况 几乎未作报道。 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 ,深刻生动;我文语言 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容充实。 4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以致用:阅读

15、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 受奖反遭人妒嫉本报讯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 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 85 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 事。1997 年 7 月 24 日下午 3 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 85 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 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 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 “新 机 85 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 200 多名乘客。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

16、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 1 万元, 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 5000 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 2000 元,共计 1.7 万元。谁知就 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 85 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 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 1.7 万元,以抢险时他 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 2.62 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 1.7 万元奖 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1.这是一篇( )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答: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