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505659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原理考试资料总结(根据历年考题重点编辑的内容)(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文学本质三个方面:一种精神现在、一个艺术门类、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本质三个方面:一种精神现在、一个艺术门类、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第一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第一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审美是文学把握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文学建立在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之上;所谓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指对人的本 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感受和把握。人性与人生是文学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文 学是人学” 。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文学审美性的表现形态。1.为什么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说文学是审

2、美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性是文学的“初级本质” ,它将文学与政治法律制度、社会心理等区分开来; 而文学更深层的本质“审美性” ,则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因此,文学不仅 是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2.文学的审美特征是什么?(详解:论述题)文学的审美特征是什么?(详解:论述题) 从三方面说明:1形象性;2情感性;3虚拟性 1.形象性:文学是以一种诗意的、感性的形象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艺术形象。文学 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于整个感官和心灵。 举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情感性:情感性是艺术的内在标志,和形象性

3、的结合使得艺术区别于科学等认识 活动。 举例:中国文学理论萌发期的“诗言志” 。 3.虚拟性: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照搬。 4.3.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辩证统一,意识形态是普遍性质,审美性是文学 的特殊性质。 表现方面: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3.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1.艺术的划分艺术的划分 (1)以艺术形象的感知为标准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 (2)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空间艺

4、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3)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静态艺术、动态艺术 (4)以创作主体与生活的关系为标准: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5)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标准: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 (6)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材料为标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2.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3.语言艺术的特点:形象的间接性;表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长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语言艺术的特点:形象的间接性;表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长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1.形象的间接性: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形象不能直接作用域欣赏着的感官,不能由 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到。第

5、二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语言是心灵的直接现实;跟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较 而言,如绘画、雕塑等。 3.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4.语言为什么能表现生活,塑造形象语言为什么能表现生活,塑造形象 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语言能否表现生活语言是对生活的凝集雨反映。有什么 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第二,语言能否正确的表现生活人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 言的 引申问题:虚拟生活是语言本身创造的吗?答案no 因为:第一,虚构的生活本身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虚构的生活 虽然只在语言中存在离开了虚构它的语言,自身也就不存在了,但它仍是语言表现的 对象而

6、不是语言本身;第三,正如前面所指,构成语言的各种因素本身是由生活决定 的,并且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变化。5.语言如何表现生活,构建生活语言如何表现生活,构建生活 三个方面1.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2.语言的线性排列与形象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决3.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第四节:文学的社会作用第四节:文学的社会作用1.四大功能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第二章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第一节: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第一节: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1. 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位置,如何理解?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位置,如

7、何理解? 三个方面: 1.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从审美的角度看,文 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作家创作作品实际上就是创造文学形象;读者接受文学作 品,实际上也是在接受文学形象。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都是通过文学形象才能表现 的。 2.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3.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语言是塑造形象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语言 作用的目的。2.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 1.生活的形式化过程生活的形式化过程:从生活到形象并不是一个提炼的过程,而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作者主观上把握生活,再用感性的形式把这种把握

8、到的生活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 形象。 2.形式化的主要过程:主观化、简化、情感化、变形、定型、物化形式化的主要过程:主观化、简化、情感化、变形、定型、物化 1.主观化主观化:客观生活不可能直接成为文学形象的材料,作家必须先从观念上把握 生活,把客观生活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意识之后,才能开始创造文学形象。 主观化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其一,主观化是对客观生活的意识;其二,主观化 意味着对生活进行抽象;其三,主观化意味着对生活的语言化。 如果说,从生活到形象是一个质的变化,那么,主观化便是质变的关键。客观 生活只有经过主观化后,才能进入文学现象,否则,它将永远处在文学形象的 大门之外。 2.简化简化:就

9、是对生活的压缩和选择。 压缩:压缩不是要把生活的内容挤成一团,像压缩饼干那样,而是要把与形象 有关的内容留下来,把无关的去掉。 选择:指的是对生活进行取舍,选定其中的某些部分作为形象的材料。 3.情感化情感化:是指在形象的创造过程中,作者的主要因素对形象的渗入。 (情感 指的是人的所有的主观因素。 )文学形象是人的创造,必然会打上作者主观 的印迹,不管作者是否愿意,是否自觉。 情感化的程度,可分为三类:低度情感化、适度情感化、过度情感化情感化的程度,可分为三类:低度情感化、适度情感化、过度情感化 低度情感化低度情感化:作者尽量客观的、不动声色的描写客观世界,尽量不在形象中渗 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10、、评价。如自然主义、新小说派等 适度情感化适度情感化:作者有明确的主管意向,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把它们表达出来, 以自己的观点、评价,感染、打动甚至说服读者,如 19 世纪的一些浪漫主义 作家和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现实作家。 过度情感化过度情感化:作者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评价的愿望过于急切,导 致他们抛开形象,在作品中直接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或者让形象为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等服务,破坏形象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和内在逻辑,使得形象不再是 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而成为一种标签或传声筒。4.变形变形:变形也是一种情感化,但与前面的情感化不同,它指的是作者为了实现 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

11、、感情、评价,对生活材料有意的进行扭曲、改 变。变形并不是形式化过程中的必然环节,有些形象并不需要变形,但是变形 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帮助了作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有助于加深、扩大对生 活的反映与表现;它有助于创造一类有特色的文学形象,丰富了形象的世界; 它扩大了读者的欣赏范围,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世界和文学的认识,带给他们美 的享受。 变形有两种类型:变形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指从常识和逻辑的角度看,形象所表现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这里有份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 可能发生的,一种只是从常识和逻辑上的角度看不可能发生的。另一类型的变 形则是从生活的外在表现形态的角度而言的,

12、文学形象不再取现实生活的表现 形态,而是虚构出另外一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5.定型定型:指形象的修整、组合。经过主观化、简化、情感化和变形后的生活还不 是形象,只是构成形象的片段,它们还只是一种杂乱的存在,要形成形象,还 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修整修整:根据形象整体构思的要求,对入选形象的片段进行最后一次筛选。这些 片段在简化阶段已经过了选择,但那种选择还只是初步的,因为整体形象尚未 形成,只能把可能需要的材料选择出来。而在形象最后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材 料又可能不合需要的,因此还需要进行筛选、补充。此外,修整还意味着对个 别材料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整体形象的需要。 组

13、合组合:组合就是对经过筛选的材料进行安排,使之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 整体也即文学形象。 6.物化物化:经过前面五个步骤,文学形象便形成了,但它还在作家的脑海里,因此 必须用语言文字外化出来,具有可以为人感知的物质形式,这个过程便是物化。物化的必然性观点物化的必然性观点:第一,物化才是形式化过程的终结,是形象的最后完成, 因为物化的过程也是形象构建的过程。第二,文学形象无论是审美的、娱乐的, 还是教育的、认识的,或者既是审美的娱乐的,又是教育的认识的,总之,它 不是作用于作者本人,而是作用于读者。第三,想象中的形象是不固定的,人 脑机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把某种东西特别是内容丰富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恒

14、久的保 存下来。3. 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四个层次:语言层、语象层、具象层、思想层四个层次:语言层、语象层、具象层、思想层。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的过渡性问题: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的过渡性问题:语言是抽象、普遍一般、缺乏感官直接性的, 而形象则是具体特殊、有机统一、保留了生活的全部感性形态的。语言既无法凭借 自己的物质性,也无法凭借自己的意义直接的构成形象,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质 的转化过程。1.语言层:语言层:分为语音文字与语义两个小层次。语音是一系列经过组织的声音,文字 是一系列有规则的线条;语音下面则是语义。 2.语象层:语象层:语象:就是一定长度的言语在其直接的感性显现的基础

15、上所形成的感性 的生活断片。语象与形象的区别问题:语象与形象的区别问题:形象有两个基本规定性:其一,形象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 的感性生活片断。它所表现的生活应该是鲜明具体的保持了生活的外在的感性表现 形态;而且,它所表现的这段生活应该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相互之间的 联系比较紧密,并与其前后的其他部分形成一条比较明晰的界限,能够单独从作品 中提取出来,没有其他部分的帮助也能独立存在。其二,除了由构成它的文字所直 接形成的生活感性表现形式之外,文学形象还应具有某种新的质,某种不是由构成 这一形象的文字所直接形成但却是形象所直接具有的东西。与形象相比,语象有自 己的特点:其一,非整一性;其二,

16、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其三, 非实体性。 3.具象层:具象层:就是外在的能够为人所感知的感性表现形式,语象所直接形成的,也是 这外在的感性表现形式,而不失整个文学形象。它们围绕某个共同点形成一个有着 某种内在自足性、能够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片断的共同体,便构成了具象。 具象层是文学形象内部结构最核心的层次问题:具象层是文学形象内部结构最核心的层次问题:因为就语言与语象两个层次的运作 方向来看,具象是它们运作的最终指向,具象形成后,语言。语象层的运作目的也 就达到了。一方面,语言和语象先形成具象,具象再通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 思想,然后再与思想共同构成文学形象;另一方面,就具象与思想两个层次看,思 想又是以具象为依托,人们只有通过具象,才能间接的把握到它们。因此 4.思想层:思想层:任何感性具体的东西,只要与人类发生了某种联系,它就会具有某种意 味与意指。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具象更是如此,其所具有的意味与意指 显然更多,更为复杂。宽泛的说,这些意味与意指就是思想。思想层是文学形象内 部结构的最后一层。 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