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82594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资本论》和服务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物化劳动和人化劳动的区别及资本论的体系胡景北 2008 年 8 月 5 日感谢赵辉先生对我上次回复的诘询和对我的略论服务业资本的再次批 评(参见赵辉:马克思论运输业和商业、金融业 ,以下简称论运输业 , 网址 http:/ 。我和赵先生其 实有许多共同观点。比如论运输业的最后一句话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比例 是由生产它们所耗费的人类一般劳动确定的。而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就在于他们 雇用的工人提供的劳动大于再生产工人的劳动能力所需要的劳动” ,我很同意。 在略论服务业资本 (以下简称略论 )中,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赵先生在论运输业中对略论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马 克思关于旅客运输业即服务业

2、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论述,二是马克思关于按 照生产方式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区分的论述,三是关于修理业、商业、金融 业劳动是否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看法。我的这篇答复也相应地集中在这三个 方面。一、服务业是否创造价值的再讨论对马克思本人关于服务业的论述,首先我想重新强调一下我在近三十年前 写作略论时在文章前面加上的两句“作者的话” ,即“本文追求的是与马克 思在资本论中的逻辑体系的一致。对可能得出的结论,对可能与马克思某 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 ”这两句话尤其第二句话的背景,一是我确实没有字 斟句酌地读过资本论 。我是在农田耕作之余、工地搬砖之后开始抽时间读 资本论的。因此,我只能抓主要意思,所

3、谓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逻辑 联系。谈到资本论某卷某页某句话,我很少知识。所以,我也很少注意 资本论中某句话与某句话的联系或矛盾。但是,我相信自己抓住了马克思 的主要思想和基本体系。从那以后,我很少接触资本论 ,打开资本论也 只是为了查找核对某些东西,而非大段阅读,因此直到今天,我对引用资本 论语录的行为依然敬而远之。第二个背景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初期,国内学术界激烈辩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概念以及服务业是 否属于生产劳动。辩论双方都列举了大量马克思语录尤其资本论语录,并 强调自己引用的语录才是马克思的本意。在当时,马克思的话“句句是真理” 。 辩论双方谁也不敢说马克思的某

4、一句话是错的或者重要性不高,只能说对方把 马克思理解错了。因此,我声明“对可能与马克思某些话的不协调,不予重视” , 当时是犯了大忌。可是,我讨厌那类“胆战心惊”跪在圣旨前就圣旨的微言大 义所作的争论,便用两句“作者的话”超越了那种争论。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对赵先生引用的资本论语录可以置之不 理。不过,由于手头没有资本论 ,我在这篇回复中将只能就赵先生引用的语 录来讨论。在那段语录中,马克思用客货运输业来说明生产和消费行为合在一2起的经济活动:“服务场所的变动必须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 (参见 论运输业 ) 。赵先生由此推论马克思认为旅客运输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而旅客运输业是

5、服务业的一种,因此他推断马克思会认为服务业工人也创造剩 余价值。 这里我想指出的是,第一,如果马克思说旅客运输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的话不是他的一时失误,那么,赵先生应当再找出几个类似意思的马克思语录, 以避免孤证之嫌。同时,根据我的印象,马克思在比如资本论第四卷中好 几次说过相反意思的话。1 第二,马克思比较完整的话是:运输业产生的效用“的交换价值,和任何和任何 其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样其他商品的交换价值一样,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 价值加上运输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决定的。至于这种效用的消费,至于这种效用的消费, 它也是和其他商品完全一样的。它也是和其

6、他商品完全一样的。如果它是个人消费的,那末,它的价值就和消它的价值就和消 费一起消失费一起消失;如果它是生产消费的,从而它本身就是处于运输中的商品的一个 生产阶段,那末,它的价值就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去。”(参见 论运输业 )。赵先生没有讨论本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但恰巧是这最后一句 话,和我在略论中阐述一致。运输业在运输旅客和货物时,虽然它提供的 服务在“生产的同一瞬间被消费” ,但这里涉及的显然是两者不同性质的消费: 运输货物是一种生产性消费,运输业服务的价值“作为追加价值转移到商品本 身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常常使用生产性消费的概念,比如劳动力在生产 过程中的消费等等。而这样的消

7、费由于其价值转移到商品本身中了,所以其劳 动仍然是物化劳动,仍然能够被资本占有,也就是说,货物运输业是属于价值 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同时清楚地表明,旅客运输业属于“个人消费,它的价值就和它的价值就和 消费一起消失消费一起消失”。旅客运输业需要消耗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运 输业工人还得向资本家提供剩余劳动。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新劳动包括剩余 劳动生产的价值,合起来构成旅客“运输效用”的价值。可问题是,就旅客运 输即个人消费而言,所有这些价值都“和消费一起消失”了;价值实体不复存 在,剩余价值实体不复存在。资本家占有了什么呢?资本家既然无法从物质上 即人身上占有旅客,他也无法占

8、有人化在旅客身上的劳动包括剩余劳动。当然, 我们可以说旅客为这一运输付给了资本家钱(货币);而在考虑货币与非人身 商品相互对应的情形下,这笔钱代表着一“箱”商品,这商品中有着价值实体 即人类劳动包括剩余劳动。因此,旅客运输业的资本家依然获得了剩余价值。 可蕴含在这箱商品内的人类劳动包括剩余劳动,毕竟是生产那箱商品的工人的 劳动,而非运输旅客的工人的劳动。就此而言,我不同意马克思在赵先生引用 的语录里明确地认为旅客运输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三,即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明确说过旅客运输业或其它人身 服务业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一类的话,我亦认为马克思的这类话不必重视,因 为它们不符合马克思的整个

9、理论体系。伟人们的著作经常有矛盾,更不用说马 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与其余两卷还是没有完成的草稿。我们实在不必把马 克思著作中的每一句话都看成正确的或者符合他的整体体系的。我们每个做过 研究的人都知道草稿和后来正式发表的文字的区别,都能够体会自己在解决一 个问题的同时并不能考虑清楚相关的所有问题。马克思是和我们同样的人,他1 当然,我应当道歉,因为在上一篇答复中,我武断地想象马克思没有说过任何关于旅客运输业也创造剩余价值的话。3也必须打草稿,他也不能把所有相关问题都考虑清楚。如果马克思正式发表 资本论第二卷以及其它各卷,马克思会如何修改我们现在毕恭毕敬地认为 “句句是真理”的资本论呢?在我的印象中

10、,马克思没有把他的资本论 第一卷草稿保留下来。对此,他的贫困生活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他是不是也认 为那份草稿并非很有价值呢?如果我们能够想象后一个原因的话,那么,资 本论后来几卷之所以有价值应当首先在于我们没有马克思修改后的正式文本。 一方面,我们应当认真阅读它,另一方面,我们又应当记住它们是有待修改的 未完成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阅读资本论后来几卷时,我们特别应当记 住马克思的整体体系,从而避免用他那几千页厚的草稿中完全可能有的不成熟、 不协调甚至矛盾的话来争论。 就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来说,从“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出发,我们能够发 现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必须以“价值没有和消费一起消失”为前提。奴隶制

11、度下, 生产力低下,产品都被消费掉,生产出来的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因此占有剩 余劳动就必须在人身上占有奴隶。资本主义是以相当高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此 时,产品不必都被消费掉。一部分产品不必进入消费过程,产品中物化的劳动 或价值不必消失。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主义不需要占有“人”就能够占 有剩余劳动,社会也才在人的增加和其聪明才智积累的同时也积累起大量物质 产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有的,就是体现在这些物质产品中的人的剩余劳动, 后者并且表现为剩余价值、利润以及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本身是剩余价值积累 起来的。如果假定最初的资本是一些小生产者自己的剩余产品,那么,在长期 积累中,这最初的资本和后来积累

12、起来的资本相比已经非常小,所以我们可以 把全部资本视为剩余价值的积累。事实上,人们往往把全部社会财富都视为资 本。 但是,在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部分劳动,其创造的 价值在创造过程中同时消失了。这里的原因,一是生产率低,生产无法提供剩 余劳动,例如加工物质产品的家务劳动,一是生产和消费本质上不可能分离的 劳动,即“价值和消费一起消失”的劳动。略论区分了这两类劳动,认为 第一类劳动本身就是物化劳动,它可能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变成可以提供剩余 劳动的社会劳动。第二类劳动才是略论分析的服务业劳动。这部分劳动虽 然永远不可能提供剩余劳动,但是,略论却发现了通过这类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

13、生产方式可以减少生产与再生产一定质量劳动力所需要的“消失的价 值”。从逻辑上说,略论发现了资本论隐含着一个假定:再生产一个 工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数量是固定的。马克思研究了资本如何通过提高生产率 来降低这一数量的生活资料中物化的劳动量即降低劳动力价值也就是减少“消 失的价值”。,但是他没有认真地想到这一数量本身也是可以降低的,“消失 的价值”也可以通过降低再生产一个工人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量来减少的。 略论正是从这里出发,扩展了资本论。 第四,赵先生认为,服务业资本的产品能够售出便表明它所支配的劳动是 生产价值与剩余价值的。但在马克思理论体系内,某类劳动是否创造剩余价值, 关键是看这类劳动的产品本

14、身是否包含了剩余价值,而不是看它能是能通过市 场销售获得买方的承认以及相应的货币价值:后者用马克思的语言是实现问题, 而前者才是创造问题。马克思认为只有产业资本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正 常经济状况下。产业资本能够实现这些价值,即售出商品。其它资本例如马克 思所说的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们也有产品。正常经4济状况下也能够实现即售出自己的商品,但它们获得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从产 业资本那里转移过来的。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并不是一种商品能够售出,生 产这种商品的劳动便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所以,在资本论体系内,剩余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转移是三个不同层 次的问题。注意,这里的转

15、移,不是赠予。正如略论所说:“产业资本家 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一部分利润白白地送给服务业资本家,因为对方是一个更直 接的竞争对手。产业资本家和服务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只能看作是不同的私 有者在市场上发生的等价交换的买卖关系。”个别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排除 了利润赠予的可能性。所以,“剩余价值从产业资本到服务业资本的这一转移 过程,只能内在地由资本的平等权利决定,外在地由资本的特殊效用决定。 ” 所谓资本的特殊效用,指的是特定资本生产的产品包括服务以高出生产成本 (包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格售出。没有这样的效用,商业资本、服务 业资本都不可能取得利润。使用现代经济学语言,这一效用的功能从根本上说

16、 是降低剩余价值生产总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在产业资本生产出一定价值量 的前提下保存更多的价值以作为剩余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商业资本、服务 业资本的出现和发挥作用,是在产业资本之旁,社会总资本延缓利润率下降趋 势的一种努力,而且是很有效果的努力。 其实,略论对于转移问题已经做了扼要的说明:“剩余价值从产业资 本到服务业资本的这一转移过程,内在地由资本的平等权利决定,外在地由资 本的特殊效用决定。可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上,呈现出来的, 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各个特殊种类的资本家,以及附属 于他们的经济学家,都相信他们各自得到的剩余价值,是由他们自己的资本生 产出来的,甚至于有着自吹自擂偏好的产业资本家也笃信这一点。马克思在 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及商品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