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482436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苏轼(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私立一中 20122013 学年度高二年语文培优材料 编写:李新春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 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文论

2、: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 调“有为而作” ,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 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

3、时与之交游 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 称苏门四学士。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 章以华采为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 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 几有补于国” ,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泽民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 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4、” 苏轼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 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 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 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 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 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

5、奴娇赤壁怀古 、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 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 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 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 、 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 ,而后期作品

6、则将侧重点放在了 “宽广的人生忧患” ,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 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 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 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

7、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 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 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 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 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 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

8、麦芒的批判 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 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 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 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名句辑录: 散文名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

9、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宋苏轼私试策问 类别:道 德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类别:成功 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类别:修养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类别:学习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类别:学习 修其本而末自应。 类别:道德 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类别:人生 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类别:道德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至言不繁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天不容伪。 类别:道德 词中名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0、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类别:爱情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

11、江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诗中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 夜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老人行 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绦。 类别:志向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郊寻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云散月明谁

12、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请的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苏轼 一蓑烟雨情,别样人生美 文 / 横行胭脂浅谈苏轼诗词给读者的人生启示 摘要苏轼以其天才之笔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尤 其诗词倍受读者喜爱。在其诗词中多有体现的那种审美的逆境人生风格,别具特色,给读者带来了众多 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苏轼诗词 人生

13、启示 苏轼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诗坛巨子。其诗境界壮阔,气势浩瀚,正所谓“东坡诗如屈注天潢,倒运沧海” , “翕张开阖,千变万态”;在词作方面,他更是一位开派的人物,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其诗词个性鲜明,风格独 具,无论内容或形式都体现出首屈一指的大家风范,在阅读、赏析领域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审美触发点和审 美观照点,倍添其艺术光彩。 我读苏轼诗词,不仅被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巨大艺术美所感染,更被其中折射出来的强烈的人生美所震 撼。对于一名普通读者,我认为深刻体味后者更有现实意义。的确,苏轼诗词用浓缩的语言精华阐释了在多 变的人生遭际中应坚持与保留的气度与品格,给读者带来了立体的赏析美点和丰富的人生启示。

14、一、视险如夷、谈笑自如的人生气度 苏轼可算一位通才,一位全能作家,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这样一位才华 横溢,有杰出创造力的人物,若生在当今社会,不要说是学业上的建树,就是功名之道也应是通达的。值得 惋惜的是,他的一生,在北宋变法派和反对党的夹击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其从仕四十年,有四分之三以 上时间在地方上度过,在朝任职时间,总计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正如其自题金山 画像中所自我嘲讽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位“奋厉有当世志”的旷世奇才,在腐朽 的宋王朝,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即便如此,作者在诗中也常以“万水千山若等闲”的气度来迎

15、接政 治生活的暴风骤雨: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两年了。对待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他 一向随遇而安,豁达相待,此词借他在风雨中的处乱不惊来表达他旷达超脱的人生气度。诗中突现出一位 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对困境安之若素的形象:任凭春雨潇潇,穿林打叶,我却要高声吟唱,冒雨徐行;几遭挫 折,历经坎坷,地位得失,置于脑后,无官无爵,无牵无挂,无需无求,又有何怕?不管春寒料峭亦或红日高 照,是雨是晴是寒是暖我一样

16、相处,谈笑自如,多好! 这正是诗人独特的形象,他不同于杜甫在失意时仍刻意追求,忠君爱国;也不同于韩愈在被贬时悲愁痛 苦而无以自持。他是那样的淡泊、超然,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对风雨的蔑视,对不幸人生的挑战却在不经 意间流露出来,着笔似轻而实重,他就是要以轻描淡写的人生气度来压倒人生一切挫折和不幸!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与其正直而倔强的个性不无关系。他反对剧变和法治,以其渐变论和王安 石变法相对抗,同时又不曲附于以尽反新法为能事的旧党,为此他在党争中屡遭挫折,但始终不悔,也始终 不改,即使倍受打击迫害也决不“缄口随众”、放弃原则。 东坡一首是其性格的真实写照。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