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71015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_122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真诚为您服务真诚为您服务 论文关键词美学室内设计审美环境艺术当代 论文摘要当代室内设计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思维的变化, 它在现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和推动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因而完全 摆脱了总体性的、线型的和理性的思维惯性,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 维之路。当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从环境整体的 高度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多项关系,而且 需要注重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值。因此,美学理论为当代室内设 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

2、完善空间、传播文化、创造美的艺 术,是运用现代工艺、技术将美学理念、文化内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内 空间环境的艺术。完美的室内设计产生于高度的现代文明,成功的室内设计同 时创造着先进的文化。作为美学分支的艺术与技术美学是指导室内设计的重要 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设计领域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今天,人们已日益明晰地认识到被装修空间的布局、质感、色彩;家具的 布置;设备的安装;通信等网络的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组合、时尚的反映,而应 提升到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层面去实现文化、科技、环保和效率的有机结合。现 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 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

3、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 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现代美学理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发挥着指导 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论述。 一、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就本质而言,室内设计是将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组合构成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的造物活动,属造型艺术的范畴,然而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不同的 是,室内设计同时具有着实用的动能属性。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室内设计中的 美学要素及内容任务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因 此,设计者不能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要勇于探索发现时代技术与审美 特点赋于空间的新形象。 (二)美学色

4、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 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应做到色彩处理 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设计除了必须遵守一般 的色彩规律外,还应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学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的柱子等建筑构件以及墙、顶等各 界面,对其进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装饰,是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和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可以获得千 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亦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 征。 以上美学要素虽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却不能孤立对待,因为从形态学的 角度分

5、析,总体应大于所有个体的总和,仅仅依靠总体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释总 体。因此,室内设计整体审美价值的产生要凭籍各美学要素统一框架下的意义 整合而获得。 在所有的与视觉有关的艺术设计中,形态学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构成形式和 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准则,当然其中也包括设计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学要素的 组合法则。不仅如此,形态学理论还被应用在甄别艺术设计风格流派及研究艺 术设计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 何把设计的个性从那种“压迫性的总体性”中解救出来,如何充分发展差异性 和异质性。其实,这种把大叙述和小叙述对立起来,把总体性和差异性对立起 来,把同一性和异质性对立起来,以非总

6、体性、非中心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规 范自我的创造的思维特征,不仅是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与 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实践来说,它也确实已经对当代室内设计创作带来了 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影响。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表达 处于随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应确 立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建筑实体围合 形成的室内环境,它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形态、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 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庭院、街 道、广场乃至整个社区、城市、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大环境概念。一方水 土养一方人,一方

7、人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背景、生产力水平等因素, 在不同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理想精神,所 有这一切经历史的积淀与传承而形成具有个性差异、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 和地貌、物种、气候交织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文化景观。以人为 中心的室内设计,不但要从功能上考虑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种实 用要求,而且更应从心理方面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关照, 以及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的愿望。室内设计作为文化的物化创造活动,其风 格形式的表现应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对设计元素在组合中的符号化处理,使能

8、指与所指有 效结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运用设计形态符号的象征、隐喻功能,准确反映出 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以及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意义和价 值。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大环境的“外”,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的室内设计,不可脱离开大环境中的自然、 文化与社会特征、意义而孤芳自赏。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就 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综合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 “室外”。当前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相互类同、缺少创新和个性的情况,对环境 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缺失内涵而流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 封闭。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9、审美结合 当代室内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审美结合。设计的 科学性在带来空间环境功能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的同时,其结构、材料、 工艺本身具有的技术美感与设计形式处理产生的艺术美感,共同形成了当代室 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而且 还高度重视科学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具 有创新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 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 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 声、光、

10、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 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 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在 设计表现方面,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可使我们在初始 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 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 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这些精确绘制 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并 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11、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 技术手段的同时,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 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从而创造出具 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 环境,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 衡和满足。 综上所述,处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中的当代室内设计,离不 开美学理论的参与和指导。理论必须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学术和应用的重要工 具。没有理论的指导,室内设计便缺乏组织基础且是脆弱的。同时,人类社会 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

12、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当代室 内设计应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紧跟时代和尊重历史, 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格、充分考虑文化的延续 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创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内涵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当代室内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2候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陈波,浅谈现代工业建筑美学,山西建筑,2006 年 13 期 4WilliamV.Dunning,“ChangingImagesofPictorialSpace” SyracuseUniversityPress,Syracuse,NewYork,USA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