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雨霖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67014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_雨霖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_雨霖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_雨霖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_雨霖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_雨霖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_雨霖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_雨霖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 “点染”的艺术特色。二、能力目标二、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

2、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具准备:教具准备:PPT 课件;雨霖铃MTV; flash 唱词。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别离诗。 (课件展示)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王勃送杜少府之容蜀州 李白赠汪伦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高适别董大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

3、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题解二、题解雨霖铃 ,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也写作雨淋铃 ,后用为词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便有“夜雨闻铃肠断声”一句。三、柳永简介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

4、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四、诵读指导四、诵读指导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教师指导(展示 ppt)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 “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

5、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教师稍做提示,再聆听录音,说内容。明确:别离(展示 ppt)5、根据写意图,看图说话。 (展示 ppt)五、整体感知五、整体感知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进一步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展示 ppt)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

6、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展示 ppt)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展示 ppt)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展示 ppt)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展示 ppt)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展示 ppt)六、词句鉴赏六、词句鉴赏(一)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1、诵读上阕2、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 ,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

7、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3、学生自由发言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ppt 展示)4、这些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ppt 展示)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ppt 展示)5.、教师点击 PPT 幻灯片(蝉、长亭) ,出示有关诗词意象,让学生赏析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二)名句赏析1、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

8、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课件展示:时间 地点 天气 离别愁绪 即将离别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ppt 展示) “都门帐饮无绪”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ppt 展

9、示)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 ,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船夫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ppt 展示)课件展示:1、不忍别离而又不得不别离的矛盾心情2、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3、留恋不舍之时 不忍放手例三:“执手相看泪眼,

10、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用三个四字句概括这两句话的意境。明确:执手相看 泪眼婆娑 哽咽无语(ppt 展示)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以哀景写哀情。 (ppt 展示) “念去去” ,是词人的内心独白,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博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表现了离别愁绪。如烟波一样绵长;如暮霭一

11、样沉重浓密;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的写法还有“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ppt 展示)5、教师示范朗读一遍,将所储备的感情传染给学生。6、学生深情背诵上片。第二课时一、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一、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 3 分钟,谈谈看法。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3、教师点击 PPT 幻灯片,出示有关诗歌

12、意象,并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关于酒:自从酒被发明以来,喝酒便成了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最好方式如:(老师提示,ppt 展示)展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曹操短歌行 、3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行路难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 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怒时李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行路难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

13、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年年柳色,灞陵送别”

14、李白忆秦娥“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施肩吾折柳枝“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王之涣送别“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 张九龄折杨柳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4、学生自主朗读作品,鼓励毛遂自荐,作示范朗读。5、学生作示范

15、朗读。二、写法探究二、写法探究1、融情于景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离别时的大环境,不仅渲染了离别的氛围,而且也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天气。 “寒”字暗示环境之凄切, “长亭”点出离别之事。 “骤雨初歇” ,急雨刚停,不得不离别,无奈之情显于字里行间。2、虚实相生词的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句均是写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这样虚实相生,便将一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3、点染手法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其实,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

16、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诗歌中的所谓“点” ,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 ,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ppt 展示):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 ,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请同学们再在雨霖铃里再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和效果。明确:1、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ppt 展示)“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 ,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ppt 展示)“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