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65550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学术资料-旅游管理概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 【作 者】陈文晖 【作者简介】陈文晖(1969- ),男,陕西富平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研究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 100044 【摘 要 题】旅游市场一、引言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由对各种物质需求的短缺农村的居民闲暇的使用方式呈现 出三级梯度差异。处于消费潮流前列的城市居民已将日常休闲与游憩活动作为提高 国民的休闲消费与旅游消费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个别发达地区的主要大城市如北 京、上海、天津等市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已具备了从事国内旅游的条件 。而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城市市民仅在假日将娱

2、乐、购物型游憩作为主要休闲活动。 现阶段我国国民从事旅游的特点还是以短程、短时、少花费、周末休闲为其特征。但 是,我国日常游憩与近程旅游的规模之广、潜力之大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尤其是都市 居民在都市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游憩与近程旅游必将由中层化很快过渡到大众化 。21世纪将是一个市场化、时代1。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将导致外出旅游机会增 加,而精细旅游观念的增强使旅游者对廉价旅游、短程旅游需求将扩大。随着对生活 方式内在价值的重视,旅游需求将从民族性文化内涵的竞争上,个性化、休闲性的生 态旅游与民族性精品旅游将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这将导致旅游需求的空 间特征出现新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3、、居住的城市化、人口的大型各具特色的游 乐(场)地更加专门化,其设施更加精品化;适合全家出游的综合性度假型娱乐空间 则集中于生态系统化;跨区域的旅游地与游线多串连于各具区域自然文化特色的大城市地带。二、我国旅游需求的空间格局(一)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圈层结构据我国多位学者研究2- 5表明:在旅游目的上,我国国内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休闲、观光、游览和度假为主; 在游程及空间上,以游览一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短线旅游为主,游憩旅游空间集中在以中心城市或居住城市的周边地区。受旅游地区位结构影响,旅游 者对不同类型景区的旅游需求空间存在着环带状分布的特征。我国旅游需求的地域 空间表现出以大城市或著名景区为中

4、心的圈层结构下(见下图)。我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空间圈层结构(二)主体客源空间继续向东向南转移、长程国内旅游流继续朝向西部近年来,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全国人口重心相比 较,我国的经济中心偏东;以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福利水平来衡量,我国的地区差异 都主要表现在东西差异上,南北差异在扩大,我国的经济中心仍在向东南偏移6。 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发 生了显著变化,东部城市居民的旅游愿望与消费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居民。东部城市 居民不但热衷于短程游憩,还从事长程旅游。而西部城市居民主要以城市或区域的 短程游憩旅游为主。这决定了我国旅游

5、需求的主体客源空间继续向东部各省区与南部各省区 转移,我国国内长程旅游流总体趋势仍保持由东向西的方向。(三)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主体客源空间分布相向的格局由于我国主要旅游资源及赋存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 主要旅游资源以某一类或几类为主,集中连片或呈带状分布,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7。我国东部沿海省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中部省区是传统旅游需求中心。 而西南的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区,由于资源丰富,拥有形成旅游 优势产业的市场条件,是21世纪我国旅游需求增长区域。(四)我国旅游流的空间不均衡格局我国旅游流的基本空间格局是:东密西疏,沿江沿海密、边远内地疏

6、,大城市密、边 远区域。国内主体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以区域中心城市出入地,沿(长)江沿海 流动;以东部为主的、以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在国家著名旅游名胜地观光的二沿 、名城、名地的流动格局。因此,各种旅游流分布地域重合,在旅游旺季,长线旅游线 和部分传统旅游地易于超载,但同时还有相当一些景区却客源严重不足。这说明我 国旅游空间布局与旅游流存在不协调特征。(五)我国旅游流时间空间分布的不成熟格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境外旅游市场的开发和长程游线的设计,重点开发建设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旅游区,形成了沿海、沿江中心城市的点线式旅游模式。在旅游旺季尤其是暑期、五一、十一、春节四个时段,境外旅游流、国

7、内旅游流竞相涌点上线,潮涌般的人潮超出了旅游地的容量。这种热点点线旅游流 充分反映出我国国内长程旅游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在区域近程民短程旅游流分布上,也是围绕中心城市 向主要旅游景区的点线旅游流动,还没有达到围绕中心城市的游憩旅游的面状(或网状)发展。这反映出国内旅游需求空间上的不健全特征。三、我国旅游需求的空间调整策略我国旅游需求空间格局调整的主导关系为中心进行。(一)在大的空间尺度上,促进我国旅游需求的多中心性的增长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旅游需求的增长主要依靠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 京、西安、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或其邻近地区的发展,旅游需求相对集中在这些大城 市。

8、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新兴旅游城市(地区)和西南、西北边远省区旅游需求的增 长势头表现强劲。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收入水平高,交通便利,旅游需 求的持续增长势在必然。我国西南、西北边远省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禀赋 方面。从目前来看,我国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与发展速度,分散原来8- 10个旅游大城市的功能:(1)在东部沿海地区应发展港口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城市旅 游需求的中心性。(2)在西部地区应积极发展省会城市与民族区域中心城市以及边境 城市的旅游需求中心性,以便建立相对分布均衡的旅游需求点面网络。调整重心表现在三个方面:我国西南、西北边远省区以城市景区、景点为一 体的空间主体,东部沿海

9、地区则以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为空间主体;前者具有明显 的拓展国际旅游需求的资源优势,后者以国内旅游需求为主体;前者处在旅游发展 的初级阶段,要强化基础设施,扩大数量规模是发展旅游需求中心性的主要方向,后 者则更多地凭借系统经济的优势,通过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来谋求旅游需 求多中心性的持续发展。 (二)在中小旅游尺度上,促进我国各具特色的游憩近程旅游的板块旅游模式发展板块旅游模式是由点线旅游模式转向点面结合的一种区域旅游资源组织开发模式8。旅游板块模式最适合组织城市居民的 游憩与旅游活动。21世纪国内游憩旅游需求的近距离化和精细化倾向,给发展板块内短线区域旅游创造了条件,其空 间策略除了要

10、建立相邻旅游区协调行的机制外,还需妥善处理本板块内旅游需求集 聚与扩散的矛盾。大体来说,我国具体实施板块旅游模式的方向:(1)在京津、沪、宁 杭、粤港澳大三角以及西安、桂林等拥有高度发达的中心旅游城市的地区,应以发挥 中心城市的旅游辐射、扩散作用为主,建立国家板块旅游区。(2)其他省省会城市与 区域旅游中心应注重集聚效应,构成和强化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龙头板块旅游区 。(3)在各省区与地区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市,游憩旅游活动布局出现倚重郊区的趋势,或称为郊野化倾向。在城市郊区环境优美的区 域应积极建立迎合城市居民快速增长的户外休憩需求的板块旅游模式。(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促进我国旅游需求

11、地域体系的空间网络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愿望,特别 是大尺度旅游愿望空前高涨。在旅游的点线供给格局制约下,在几个旅游黄金周中,我国各主要著名旅游城市与旅游景点均 出现爆满场景,交通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的不足和问题暴露无遗。特别是西部地区 交通设施的发展滞后,增大了旅游者对旅游区的感知距离,成为制约旅游需求发展 的瓶颈。另外,在以各省区中心城市为中心的游憩旅游圈带中,交通设施与服务设施的不健全也强化了游憩旅游的点线供给制约,这样不仅使旅游流处于低层次往复循环中,而且还阻碍了旅游需求的 空间拓展,无法形成较高层次的面状网络旅游空间。(四)以典型旅游资源的类

12、型地域组合结构为基础,形成不同等级与类型的国内与国 际旅游流旅游需求空间调整应促进不同旅游流在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地域的辐合,形成并发展 国家不同类型名牌旅游区与旅游路线。因此,应采取的措施是:(1)继续发展粤、闽两 省与开拓广西等沿海其他省区的客源型旅游供给布局。(2)稳定与发展京、沪两市混 合型旅游空间供给布局,同时开拓广州、大连、深圳以及汕头等沿海开放城市的混合 型旅游布局。(3)延伸长江中下游各省接转重庆、四川、云南的双流(国内与境外旅游 )的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延伸黄河中下游省区接转陕西、某肃、宁夏、新疆各省区双 流的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以吉林省资源型布局为中心,贯通黑龙江、内蒙古的双流

13、 资源型空间供给布局。(五)发展边境旅游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区域旅游网络,分散国内过于集中的旅游 流我国边境口岸地区的边境旅游已成为目前旅游增量最快的区域之一,21世纪仍将保 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适应边境旅游需求发展的空间调整的重点是:(1)形成多样性的 旅游线路与方式。(2)加强一日游跨国旅游,逐步开拓或扩大多日游,增加游客活动 选择范围。(3)参与国际旅游圈,形成旅游网络。少数民族地区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旅游产业特区,依据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地的 可进入特征,进行系列开发,分区开发,并重点开发大的旅游资源组团。边远边疆省 区以延长我国远程观光长线链、满足远程旅游需求为重点,内陆省区边缘地带少数

14、 民族地区旅游地以分散区域性观光流,满足中短程旅游需求为主。四、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优化方案我国旅游总需求是由旅游资源质量水平与资源地距客源地距离两个空间因素以及客源地人口数量与收入社会因素决定。因此,我国旅游需求空间的优化问题从这两个 因素的空间管理方面进行。(一)旅游景区与旅游区域的优化我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特有的自然名胜风光与民族文化遗产。对这些资源进行 优化,必须从它们所在景区或旅游地从属空间入手,以环境协调、生态平衡、绿色旅 游、文脉氛围等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办法、保护与管理模式进行景区优化。1.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外延发展风景名胜聚集地或旅游带 受旅游边际效益支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

15、中总是希望能更多地游览景区,欣赏到更 多的与本区域景观不同的旅游景观。依托著名风景名胜区,利用其旅游吸引功能,进 行区域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形成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地或旅游带。对旅游景区的外 延式发展既是我国现阶段区域旅游资源供给网络化的需要,也是旅游需求空间优化 的必然趋势。2.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区域,采取层次开发、滚动发展的优化模式 对一个县市、地区乃至大城市区域来讲,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 包括康体体闲资源)的要求有着相应的层次与地域变化,使旅游资源及景区形成一 定的等级或层次结构,逐渐使旅游市场功能健全。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化 应遵循原始风貌地区的旅游开发模式与重点

16、旅游区域与中心城市旅游开发模式,进 行层次开发、滚动发展。3.遵循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发展双重设计原则,优化旅游景区内涵质量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空间进行优化,在以保护为主导,景区开发、建设为辅的原则下, 优先考虑保护以自然为基础的风景资源,针对风景区整个生态系统进行设计,达到 整体优化,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 能的完整性。(二)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目前,我国对旅游需求产品空间的优化仅仅包含了对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和旅游地 结构的优化,这是不够的。我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旅游产品的主导 应是观光产品及建立在观光旅游资源上专项、专题和持种旅游产品。因此,对旅游需 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应包括以下内容:对于景点、景观等旅游(项目)的优化,重点 放在对观光景区的优化上;对旅游线路和具体的旅游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的优化,应 增加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组成部分的协调性;将旅游地(或区域)看作总体旅游 产品,并对此进行优化。从空间管理的角度对我国旅游线路与涉及旅游项目的优化方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传统长线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