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3463453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新农村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农村建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浅谈新农村建设分 校(站、点): 南平分校建阳工作站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完 稿 日 期: 2012年2月 浅谈新农村建设浅谈新农村建设目目 录录写作提纲(2)内容摘要(4)1关键词(4)正文(4)一、绪论(4)二、本论:(4)(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4)(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5)(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6)三、结论(7)参考文献 (7)浅谈新农村建设浅谈新农村建设写作提纲写作提纲一、绪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2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

2、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试图对我国农村建设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夜间,希望对我国农村建设有一定帮助,以便有识之士更好地对建设社会主义农村进行深入地研究。二、本论: (一)农村建设的重要性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3、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4、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1、传统农业的“进化” ;2、传统农业的“退化” ;3、农业产业的“异化” ;(三)农村建设的开展1、经济发展;2、能源问题;3、物质生活;4、文化思想教育;5、生活保障;三、结

3、论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多种要素。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但以农民收入为主,发展农村经济,靠政府扶持和引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重视教育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3浅谈新农村建设浅谈新农村建设4【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省委九届五次全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提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委对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

4、意义,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关关键词键词】 】 新农村 行政管理 建设一、绪论一、绪论农村建设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职能转变与行政体制改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政府理念的更新是政府成功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提。因此要转变乡农村建设的思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首先要更新农村建设的行政管理理念。二、本论二、本论(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

5、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

6、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

7、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

8、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二)(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6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理解,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 。那么,应该如何减少农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资源基础和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这个系统的经济逻辑及循环机理可以概括为“三化”:一个是“异化

9、” ,即城市化,农村变成城市;一个是“进化” ,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一个是“退化” ,即生态与环保化, “什么也干不成”就归于环境保护,搞生态环保产业。传统农业的“进化” 。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改造、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首先是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首先是特色农业。 “宜瓜种瓜,宜豆种豆” ,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北京郊区的西瓜水果、东北的粮食等等,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传统农业的“退化” 。很多地方资源条件不好,甚至没有任何资源,不适宜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宜人居;有一些地方虽然有资源,

10、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也不适宜继续农业生产,如青海西藏的“三江源”地区。这些地方的原有农业人口要逐渐大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等。这个过程可称为“资源排挤农民”的过程。这些人口当然也要进入城市。农业产业的“异化” 。城市要接纳“技术排挤”和“资源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城市的接纳能力。城市哪里来?哪里有那么多的城市接纳这么多的剩余人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扩容比新建成本要低得多,但扩容也有它的经济限度。所以“扩容”和“新建”都是需要的,要“两条腿走路” 。“新建”要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当

11、然依据也是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1、经济发展:几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2、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7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3、物质生活: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

12、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4、文化思想教育:在社会型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又是一个重点,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都有乐观的积极向上预期,宗教迷信活动日益减少。5、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三三、 、结论结论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农村建设的改革之路

13、。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新农村社会将呈现出一派更加繁荣的新气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 2008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 20053、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 农业经济问题, 20064、吴敬学: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改革,2005,(12).5、王晓丹:印度的农村建设J.南亚研究,2006,(2).6、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7、孟繁琪:现代化农业的模式选择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8、胡跃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