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56562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气空气第一课时说课稿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知识结构来说: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 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空气是众所熟知的气体,学生在小学就对空气知识有所 了解,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 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 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 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

2、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 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 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通过探究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注意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3、 重点、难点和关键: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二、说学情

3、:二、说学情: 初三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的动态变化中,学生 在小学已经对空气有一些认识,并且经过初中前两年的学习,他们对自然科学 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 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 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实验或 学习小组,以期整体推进。 三、说教法学法: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

4、 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 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形 成对空气的直观深入的认识。2、学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 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在实验小组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手段选用:选用恰当的实验教具,借助课件生动的呈现使课堂“活”起 来。 四、说教学程序四、说教学程序: 1、设置情境: 放映幻灯片出示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 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展示一只空塑料袋)问学生袋中有什 么?学生思考并

5、回答。这样以有关空气的谜语和生活导入,说明空气的存在, 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提问 “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有哪些性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回答中再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那 你能不能想办法证明它的存在?” 放映红旗飘飘、风吹草低见牛羊、发生在美 国南部的飓风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设疑,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两百多年前拉瓦锡就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 成,那么我们如何用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呢? 设计实验:讨论探究选择用品组装

6、装置 讨论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 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 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要想测氧气的体积,就要想办法把氧气分离出来)。是把氧气以外的物质消耗掉,剩下的就是氧气。 是把氧气消耗掉,看少了多少。 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究二: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 用动物呼吸消耗氧气。 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 讨论探究三:燃烧结束后,怎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呢? 学生选择用品:蜡烛、红磷、水、酒精灯、广口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 水槽等。 组装装置: 动手实验: 实验结束后打开塞子,把燃着的木条伸到剩余的气体中。 学生分组选

7、择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 报告讨论结果。目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3、表达交流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介绍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表达式: 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学生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水进入集气瓶的体积约占瓶内原来空气体积的多少呢?各实验小 组可能出现的现象有:1/3、1/4、1/5、1/6 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 操作、数据处理等综合能力。正确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通过实验 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4、反思改进

8、 解释分析:进入的水小于 1/5 的原因。 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学生进行讨论。 可能原因有: 红磷量少,没有把集气瓶内的氧气耗尽。 弹簧夹以外的导气管内没有事先装满水。 用蜡烛燃烧,因为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没有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了。 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装置漏气。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装置漏气就一定小于 1/5 吗?学生分析回答:燃烧过程中向外漏气就 大于 1/5,冷却过程中向里漏气就小于 1/5。解释分析:进入的水大于 1/5 的原 因。可能原因有:塞子塞慢了。弹簧夹没有夹紧,从水中导管口漏气。 由于塞子

9、没有塞紧,从塞子和瓶口之间漏气。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 望和兴趣。 讨论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塞塞子必须要迅速。 红磷必须过量。 容器气密性必须好(不能漏气)。 实验前弹簧夹和烧杯之间导管中充满水。 待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5、我来决策 我来判断:小明想用镁带做这个实验,他查资料知道镁带除了与空气中的氧 气反应外,还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那你觉得小明可以用镁带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什么样的物质适合此实验条件下来测定空 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可能回答: 必须要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红磷燃烧冷却后打 开弹簧夹燃着的木 条伸入现象结论可燃物只与氧气反应。 不能有气体

10、生成。如果有气体生成,要求生成的气体易溶于水(要求满足 气体能全部溶解),或者能与用来填充的液体反应。 讨论改进后的方法:蜡烛代替红磷,澄清石灰水代替水。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 合起来。 说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 杂质:0.03% 6、感受成功: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我能解决: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左右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里放入白磷 (足量),活塞左端管内密闭有空气,右端的管口跟空气连通,将玻璃容器固 定在盛有 80热水(恒温)的烧杯上,进行实验,试回答:

11、(提示:温度高于 40白磷就会燃烧,且燃烧现象与红磷相似。) 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 中取长补短。 五、作业设计:五、作业设计: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作 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 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 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 课题 1 空气七、教学效果: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

12、生 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在一个一拉瓦锡 氧气和氮气等空气测定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空气中各 成分的体 积分数探究 实验个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 情感。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心旷神怡的情境中学化 学,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化学,在动手和交流中学化学,能让每一位学生:用化 学视角来观察世界,用化学思维来认识世界。八、教学反思:八、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 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求知需要是教师的突破口,生 活的实际内容是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需求,才能 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