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456433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地理:试题库经济地理:试题库: :第七章第七章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掌握) 1、 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CD ) A.产业结构 B.空间结构 C.要素结构 D.技术结构 2、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C ) A.产业功能分类 B.四次产业分类 C.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4、高产业关联度是主导产业必须所具备的特征之一。某产业的关联度可通过( BC )来判断。 A.输出率系数 B. 感应度系数 C. 影响力系数 D.生产率系数 5、下列关于霍夫曼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D ) A.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

2、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C.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比例呈上升趋势 D.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 B )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 B. 区位指向 C. 空间近邻效应 D.扩散机制 7、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或程度的指标有(CD ) A.经济指标 B.环境指标 C.人口指标 D.用地指标 8、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ABCD ) A.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B.引导、改变消费需求 C.引发、促进制度创新 D.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二判断题二判断题(掌握) 1. 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区

3、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F) 2. 采矿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F) 3.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理论已不具备什么 意义.(F)三、名词解释三、名词解释(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

4、很高,如农业、采矿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就是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技术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大。传统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属于传统技术,并且在发达国家中发展缓慢或者萎缩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的产业。夕阳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产业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地位贡献逐渐下降的产业朝阳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快,产业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贡献不断上升的产业。霍夫曼定理: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

5、”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

6、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四、问答题四、问答题1. 区域创新网络的特点(1)系统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互动的,创新资源可以在创新主体之间进行多向流动,从而使创新网络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2)开放性。体现在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不仅仅在本地,他们不断地与外部发生相互作用。 (3)动态性。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数量、规模、相互联系的方式和格局等都在发生变化。 (4)非中心性或者平等性。内部的各种创新主体的联系方式不是等级式的,不存在住在一切的中心,而是一种网络的、平等的联系

7、。 (5)本地化特征。体现在创新网络的主要节点是本地的行为主体,而多有这些网络节点及其参与活动过程与区域内的环境保持密切联系,实现互动。2.基于产业功能分类,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学术界曾提出过多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解释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或配置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的组织核心,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依据与主导产业的经济技术联系,彼此连接,形成联系紧密有

8、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产业系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组织核心,因此,它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一般地,只有具备下列特征的产业才能作为主导产业。1高比较优势系数。2高产业关联度。3高需求收入弹性。4高生产率上升率。5高产业创新能力。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使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之间形成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3.什么是配第-克拉克定律?(掌握)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4.什么是库兹涅茨法则?(掌握)

9、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什么是霍夫曼定理?(掌握)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

10、为 5(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 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6.试述雁行形态说。 (掌握)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象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具体表现为,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

11、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7.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8. 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有哪些?(掌握)1).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经济水平较低。但是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这样的积聚地

12、也许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当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2).点轴式空间结构: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除了增长极外,还有其他经济积聚地。增长极和这些点之间会发生人员、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为了加强这些联系,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区域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点轴式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也得到促进,各个点之间密布着纵横交错的各种线路,空间结构模式由点轴式发展成为网络模式。4)双核结构。我国学者将极核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双核结构模式,即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

13、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5)区域城市对称分布。叶大年以及其他学者提出了我国城市分布的 5 条对称原理:1)一个区域如果在地质构造上有对称性,它会在自然地理相应的对称上反映出来,如地形和地貌;2)自然地理的对称性又会导致经济地理相应的对称性,这样,作为经济高度集中、高度发展的代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分布便具有了一定的对称性。3)4)区域气候条件、人们的重大经济政治活动等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5)一个国家彼此反对称的两个区域,由于人们的有效努力,也可在一定程

14、度上影响经济反对称的程度。叶大年提出城市分布有 8 种可能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色对称。9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掌握)(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但没有等级之分。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

15、本特征是新的经济中心产生并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缩小差距形成功能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10. 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掌握)1)区位指向所谓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也就是宏观上各种经济部门布局的基本倾向或普遍性趋势,并随着各种布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动态变化。区位指向有以下几种:自然条件和资源

16、指向,原料地指向,燃料动力指向,劳动力指向,市场指向,运输指向。区位指向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力量。2)集聚与扩散机制集聚机制:集聚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与趋向过程。即各种要素向优势区位移动,引起区域的极化现象。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起主导作用。集聚的影响作用:(1)集聚导致区域极化现象。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2)集聚将加剧经济活动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 (3)集聚促成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4)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