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39016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以人为本的涵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 ,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

2、要在现实性上, 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越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 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挥真纳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3、 形成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拓展主渠道,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主流舆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新闻宣传改革创新,提高新闻宣传实效。 从全社会范围来看, 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这只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不能要求果急。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 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

4、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二、以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 并把国内生产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惟一指标。事实证明, 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 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社会发展观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即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为可

5、持续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内容,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 .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 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 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

6、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和受惠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和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 .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稳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

7、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 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 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 人的不断发展, 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从尊重、爱护、理解和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想问题、为事情、做工作,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

8、盾的症结, 准确找到化解矛盾的办法。 从而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三) .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要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从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出发,自觉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由之路。要善于运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增强人民群

9、众及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责任感,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提高执政党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要拓宽畅通便捷的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形式, 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各方面群众的不同意见或要求,加强对社会舆论的调控与引导,从而实现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统一。以人为本,让各阶层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激发创造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找到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形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人

10、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要坚持人民唯大、 人民唯重、人民唯先,更加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完善社会公共服务,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

11、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一)扩大就业在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要积极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继续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全方位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1、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相对我国自然资源和资本、 技术而言, 人力资源最具有比较优势。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和政

12、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统筹城乡就业, 努力控制失业规模。 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 退役军人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积极扶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2、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是提升我省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的内在要求,是缓解我省就业压力的根本举措。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多层次培育创业主体,根据不同创业群体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激发他们的创业动力。 二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现有政策, 还要积极抓好政策创新,研究

13、出台更有利于促进创业就业的政策。三是建设公共创业服务平台,规范创业服务机构, 完善创业服务功能, 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 四是强化创业教育和培训。要不断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五是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重点抓好大学生创业园区、 就业困难群体创业市场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建设。3、实施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 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 完善公共服务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统筹抓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开展

14、国际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完善劳务派遣网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快完善覆盖全省各县 (市)并向街道、 社区和乡镇延伸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及信息化配套设施, 重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主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县(市)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4、实施就业保障战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强化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监督,推进集体劳动合同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 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机制,逐步将合同制务工农民纳入工会组织,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

15、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加大劳动监督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过去的 5 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年提高, 一张更加坚实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百姓生活更安稳。 “十一五”期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国务院修订了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十一五”时期,我国填补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空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最快的时期,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社会

16、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筹规划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建立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将全省各类企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办法。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重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 积极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县级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及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办法。完善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到 2010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 亿,与2005 年相比,增长46.8%;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2 亿,比 2005年增长 213.5%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上新农合,总人数超过12.6 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