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343881 上传时间:2017-08-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课衣料的吸水性(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2、认识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3、能设计实验并合理的选择工具比较各种衣料的吸水性能。4、能有条理地进行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事实、分析讨论 汇报交流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方案,探究不同衣料的吸水性能。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不同衣料各一块,盛水烧杯若干,滴管、镊子各一个。写字板、衣架、红墨水等。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各种衣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海绵

2、宝宝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CAI 播放 海绵宝宝 动画片段)2、问:咦,水到哪去了?这说明什么?(板书:吸水性)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具有吸水性?你是如何发现衣服具有吸水性的?(生答)4、认识各种衣料,选择其中的四种研究它们的吸水性。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衣料的吸水性。1、作出假设。(1)学生猜测四种衣料的吸水性,将猜测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中。(2)全班汇报猜测结果,教师将结果板书出来。2、指导学生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1)全班交流初步设想,并将学生按设想不同进行分组。(2)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3)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优化实验方案。3、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

3、实验。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结果。5、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实验结论并板书。三、拓展延伸。 (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CAI 播放)衣料的吸水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画面。四、课堂小结。 (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教学反思: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 ,可以结合科学探究,在教学设计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能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进行猜测,并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2、能对隐藏在不

4、同蒸发实验背后水的去向做合理的分析。3、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温表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4、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得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6、通过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教学准备:课件,湿抹布和装有少量水的广口容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用水写一个“水”字,师生一起观察“水”字的变化。2、再观察晒衣服的图(出示课件) ,并提出问题:湿衣服晾一会有什么变化?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呢?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2、分小

5、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3、分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4、各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5、讨论:在这些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慢慢减少了?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观察老师准备的水蒸发的录象。 (出示课件) 。6、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7、课件展示大自然中水的蒸发现象,紧接着教师讲述水的蒸发现象: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何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交流: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3、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和防止水分蒸

6、发的?四、小结。教学反思: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教学准备:1找一个广口瓶,上本课前一天,往瓶内倒水,在瓶壁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把瓶子放在教室外面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水面的位置。2湿布一块。3

7、挂图或投影片水的蒸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1)观察: 这个瓶子是昨天放在室外窗台上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少了)( 用温布在玻璃黑板或玻璃、铁板上擦一片水迹。)看一看,黑板上的水迹有什么变化? (2)讨论:瓶子里和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吗?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跑掉了?(3)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4)讨论:水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平常温度)(5)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

8、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课题 “蒸发”)(6)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让学生充分发言)(7)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2指导学生认识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l)谈话:谁会游泳?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有什么感觉?(很冷,比在水里冷。身上的水干了以后还冷吗?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凉快)(2)讨论:为什么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还冷,身上的水干了就不冷了?为什么在地面上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3)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3指导学生认识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1) 提问:根据你晾

9、衣服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让学生充分讨论)(2)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温度高、蒸发面积大,有风,可以加快蒸发。巩固应用:1什么叫做蒸发?2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3填空: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或风大小有关系。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新改革。反之,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教学目的:1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科学的观点解释问题,在比较、归纳中得出结论。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人合作

10、;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改善生活。3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活动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铁架台、34 支温度计、23 根皮筋、棉花、毛皮(学生可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等) 、实验记录单、冰块、热水袋。教学重点: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与前面的例子相反,有时在生活中希望热的物体不要变凉,要设法保持温度,保持热不散出去,这叫做“保温” (板书:保温 )(2) 讨论:要保温应该怎分办呢 ?( 当物体需要保温时,要尽

11、可能减慢热的传递。)生活中郎些物体需要保温 ? 它们是怎样保温的 ?( 学生可能说出用暖瓶给开水保温,将饭放保温锅里,穿棉衣使身体保暖等等。) 二、学习新授:1、 认识保温瓶的保温原理:出示保温瓶。观察:保温瓶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讨论:这样的构造与保温有什么关系 ?讲解:暖水瓶 ( 杯 )内有瓶胆,是玻璃制成的,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为双层,中问的空气被抽去,抽掉空气不能形成热对流;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瓶胆口有软木(或泡沫塑料)塞,它是热的不良导体,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方式带走瓶内的热量。2 、认识棉衣保温的原理:出示羽绒、棉絮等保温材料。观

12、察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 膨松。 )讨论:这些特点与保温是否有关系 ?讲解:棉絮和羽绒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借以保持人的体温。3、认识地膜的保温原理:谈话:早春,为了保持土温和幼苗,农民伯伯怎样做 ?放录像:农民在地里盖地膜。讨论:这有什么作用 ?讲解在农田、菜园的土地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以减少空气对流,借以保持地温,使小苗在低温多风的早春不致冻死。4、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像棉被、暖水瓶等物体一样具有保温作用 ? 它们是采用什么方法保温的 ?5、小结:要保温,必须尽可能减慢热的传递可以采用热的不良导体,隔绝与周围气体或液体的接触,减少热的传导、对流、辐射

13、。研究制作保温盒的方法1、讲述:下面,我们要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简易保温盒,给一杯水保温。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 ?2、 学生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案。三、巩固练习1 、概述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全课总结。2 、解释两种常见现象。(1) 有人说冬季盖棉被、穿棉衣是因为棉被、棉衣本身厚、暖和,对不对 ? 为什么 ?(2) 问:棉被、保温箱本来是保温用品,可人们把冰棍放在保温箱里还盖上棉被怎么回事 ?四、 布置作业制作保温盒,比赛保温的效果教学反思: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第 15 课 做房子的材料 教学目标:

14、通过观察做房屋的材料及其材料在房屋中的用途,能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进行分类。教学重难点:会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会给它们分类。教学准备:有关各种房屋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房屋的各种图片。2、提问:这些房屋是用什么材料造的?二、学习新授1、带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学校里的房子,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些建筑材料。2、学生观察记录。3、提问:这些材料分别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填表。材料名称 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用4、各组汇报自己的观察与记录。5、给材料分类。(1)每小组自己确定分类标准,给这些建筑材料分类。(按大小分;按软硬分;按用途分等)

15、(2)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提问: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材料?小结:像木材、砂、石等自然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像砖、瓦、水泥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3)提问:将我们知道的建筑材料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来分,应该怎样分?(4)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5)集体交流分类结果。6、运用分类标准判断” 。(1)谈话: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2)小组讨论、记录。(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三、总结与拓展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烟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呈现五彩缤纷的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

16、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第 16 课 石头和住房教学目标:观察建房子的石头,研究岩石的特点以及用途,根据岩石的特点给岩石分类。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岩石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做房子的材料 ,知道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大家说一说石头是什么材料?2、房屋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石头?3、谈话:石头也叫岩石,大家还见过哪些岩石?二、新授2、学生汇报自己带来的岩石。3、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些什么?4、提问:岩石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5、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6、教师向同学们发放岩石,你不认识的岩石,你打算怎么做?7、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明白,先用感官观察,再使用工具有顺序的记录。8、发放工具9、学生分组研究,填写实验记录。岩石编号 颜色 结构 软硬 滴盐酸后1234510、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三、总结与交流1、谈话:刚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