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大概约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38644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理大概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理大概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理大概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理大概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理大概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理大概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理大概约说(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理大概约说- 清 刘止唐 医理大概约说序天生人物一团生理本无大患侵犯斯人而自古圣人留传医法乃是上体天生生之德以救斯人其 法良意美何待后人之多为计耶特人之有身戕贼不免则多疾病天地气化常而不变因人心不善 而变为疾亦多其途即古圣所不能防也夫医本以意而必以理为本医书多甚按其实犹多不合圣 人吾何所知敢言治病法耶特承先人荫得有暇读书反复寻味因己身多疾乃求得将医理略明而 获效既多又以先人所留余论证之今书觉与古所传似为相近亦非遂谓能窥堂奥也好我者谓此 事本不可离如父师有疾古人有先尝药之语孝子岂能不求工此术盍即先贤留遗以益后学此公 诸世亦理之所常有从此使医有不误岂非先人所快然乎愚无以应思诸论议非自己出表先人一

2、 端之美以尽小子之心所不敢辞谨出家藏本付之手民世之大雅其不以为无谓乎如教我不逮感 甚幸甚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四月 男梖文谨识望闻问切捷法望而知之谓神。如面黄。是伤食。面青。是有邪心术不端。色欲过度。面白。是不知保身。 亦是色欲过度。太虚弱了。面黑则色欲过度。肾家太亏。病甚重也。面赤。火甚。如头昏。 眼花。眼胀。时时发热。此实火也。如面赤。而又白又青。便是弱症。此当滋阴降火。因 人体以治。亦不可祗作实火治。闻而知之谓圣。声音洪亮。疾病无妨。声哑必死。或寒闭了。亦哑。无妨。声嘶。有痰。 声短。元气不足。问。凡病。问其起居饮食。便知病在何处。此非名医不能问。常医虽问无益。然亦要学习。切。只要浮沉迟数

3、四大脉。认得真。知道所以然。便好。凡诊法。须以关脉为主。寸多不 确。尺亦然。关者。人身将有病。此先不同。诊之者。己之关脉先通。熟察其外所现。以 脉合之。莫妙於先能通。次要实。如浮沉便是中部。究在何处。以此关考之方是。脉者是 神。此言有理。但犹不尽是。心神要妙。姑以脉之得一二分而已。而人之心不同。戕贼保 养。神明所系。人不于此去求。只求诊脉用药。便非。须将此理细究。此可包括摄养之法。 病者细心考究。医者求其少误。庶少太病。少夭折也。心浮洪长。肺浮涩短。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和缓。此无病之脉。知无病 脉。则知有病脉。每经有偏有衰。即其病危。此亦以四时验之。心主血脉在内。久审方知。以心有

4、包络也。肺肝肾。惟肾养五脏。脾为中土。又为先天主。 五脏非此无以养。脾无以生。故二部土。皆以和缓为贵。临脉。先平己气。只将中部。即是关脉。细细审。现诊寸诊尺。又还原位多诊。上下皆关 所分。只一神。不必拘拘多索。脏腑统于中气。世谓之宗。却不知其为中。中者受天之本。 性命在兹。何况区区气化。不由此分。此业医者所以必知道。道即不得于身亦可少误事。 凡脉浮沉迟数。分出无数。尚未将真处细指。真在神住。以我神定在此。以病者设身思。 有不现是闭。不确是乱。不和是伤。三部中。忽而一样。忽而兼。忽而大变。其人气血大 败。亦与世所谓鬼脉同。但加根柢坏耳。此等如何治。中有不现多。未大变大败者。可消 补用药。否则不必

5、服药。只劝作善。只以饮食调其胃。多为服米汁与粥。速作善事。使药 有灵。即看先服何药。用药施之一二剂。再照脉凭问看者去治。大约效少要告以药误。如 寒已宜升提。则不可温。看其脉。中部浮沉多少去定。又有身中现出。有欲现不现者。则 再加提药。下面则温药。中属脾胃。后天所本。一一均要趋在此。中有隔阂。用一二味通 之。中既有可为力。不患上下之戾。其寒冷重者。非必不可治。但在下焦如何行。寒之由 在风。风之由在火。虽虚弱人。断未有无火者。不过微耳。因火生风。仍是外感。久之成 内风。小儿之病此。亦是先天太虚。亦是服药不慎。有大罪者。即因此坏命。皆不知培本。 散火敛火之故。大人则自戕。人到成童。多少戕贼。先天虽薄

6、。而己气血成全体。夭者为 天所罚。不论强弱。而所患常不离。乃是自造现在孽。大学之道不明。医法少真也。昔在医书中。看有数条。今录出。先将病者祥问。看色之法如何。如五脏各有本色。前人 言亦是。不如就气问之。审之。然望色亦有难凭。气血不可以假。至于神。亦可就此求。 但须细默己身。恐无以得真也。声可不必论。前贤能治病。多于能相人。今以前三者求之。 无患病之遁。声自在内。再有脉症不合。此是重病。而又要下细。恐脉未看真。若有功夫 能久静。脉方有凭。今但缓缓求。就浅者多仔细。为人代求神即妙。脏与气化为一。有本 末。腑则亦脏所化。不必深求。如十二经络。均以脏分部。其妙在一贯。发之合之。非可 易知。二者。人身如

7、己则可治。若太坏。虽仙药亦不灵。此要劝以保养神炁。调气亦一法。 教人以此保养亦可。门人问。人身具太极。而肾中间之穴为命门。一动一静。真阴真阳生焉。然诊脉以左尺为 肾。属水为阴。右尺为命门。属火为阳。窃思人身左为阳。右为阴。且其后妊娠脉歌。左 疾为男。右疾为女。盖谓阳受气于左。阴受气于右也。似当以左尺候肾之真阳。右尺候肾 之真阴矣。未知是否。七节之前有小心。谓内肾命门也。壬水为阳,癸水为阴。阴阳阖辟。而呼吸以生。气乃行 血。精神出焉。诊脉分两尺。正以水有阴阳。相火阴中之阳。肾水阳中之阴。一体一用。 互成造化。阴阳二字。变化无端。左右分阴阳。一隅之见耳。其实不尽然。如两目两耳。 何分阴阳。左属气。

8、右属血。人身肢体。又不可以阳左阴右分。此造化妙理。即以养气有 得知之。问脉诀以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得候左寸。以肺与大肠为表里。故得候右寸。滑伯仁去。脏 腑虽有表里。而部位自有分别。不可以大小肠至下之部。诊在至高之位者。候小肠于左尺。 候大肠于右尺。喻嘉言谓小肠当候右尺。大肠当候左尺。未知孰是。以寻常脉诀为伪者多。朱子亦云然。于是人皆宗之矣。然人身与天地同。一气如环。即五 脏。亦非判然不相人。何为有至高至下之分乎。心热移于小肠。便淋闭癃。肺热移于大肠。 大便燥结。此症之显然可证者。若膻中胸中。乃虚位。可以候乎。此理之似是而非者。问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和平。少而二三至。多而六七至。皆为病脉。

9、且云呼出 心与肺。吸出肝与肾。气在呼吸之内。故五至而得胃气。为平脉。窃思诊人之脉。一以审 己呼吸。而得至数。一以审脉之有力无力。而查其病属何经。一心而分用之。恐诊脉为时 甚暂。无由知其表里阴阳虚实也。脉名甚多。其实不外浮沉迟数四大脉。多为之名。反眩惑人。前人之谬也。人身呼吸。一 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失其平。违其度。而病生焉。凡诊脉。知呼吸之本者几人。能调 自身之呼吸者有几。有四诀。非可第以脉定病。即以脉,亦未尝不可。而得至妙者亦希。 难矣哉。问脉诀。浮沉迟数。四大纲脉。又云。肥人脉沉。瘦人脉浮。然伤寒始自太阳经。脉必浮 紧。设以肥人染病。诊其脉沉。安知其非伤寒伤风乎。以瘦人而病。诊其脉浮。安

10、知其即 伤寒伤风乎。请解。十二经络。还相为宫。唯伤寒传经。必审之。乃免阴阳二症错认。肥瘦血肉耳。传经是伤寒大端。然亦不可太拘。譬如受在膀胱。此是阳分。而阴太亏者。则入阴分矣。又阴不藏。 乃归阳不藏。要在敛阴。不得专在表阳。总之。阴阳不可太分。仲景岂能详言。须会到其 理方是。寒久为热。亦不尽然。试看疟疾。有阴多久而不愈者。仍是寒留在中。若热则属阳。易为 散出矣。凡阴盛闭阳均如此。人迎气口。强为分别。要不过三关之理。不必拘执。至内伤外寒亦不在此分辨。如内伤外 感。皆头痛。时痛时止者。内伤也。长痛则外感。热从内泛者。内伤也。否则外感。寒见 火加衣而减者。内伤也。否则外感。要以形色起居脉理证之。即脉名

11、。亦甚多。不外浮沉 迟数四者。初学入手。记名人之方。及药性。又分阴阳。审虚实。为要。初学入手。记名人之方。及药性。又分阴阳。审虚实。为要。人身内养不足。元气虚而疠气乘之。发于四时者不同。寒热偏胜之端不同也。春时有痟首 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问而知其气。望而知其色。闻而知 其声。诊视非一处。病情非一端。望闻问切。交尽其术。而察其生死。分而治之。盖古之 医者。皆明于阴阳造化之理。达于人情物理之全。而后神明其术。今但以四脉言之。水火 之所以济。与溺窍精窍食喉气喉。前贤俱不敢明言。以其为人之妙。即天地之机也。何必 拘拘以求。亦知其理通脏腑而已。医论医道虽多。不外乎气血。气。血

12、之主。而神。又气之主也。故补血必补气。气行则血行。 无补血法也。至神。则心之灵。尤非可以药补。但审其病从何起。如用心太过而神耗。则 宜静养。用宁神之药。色欲太过。而水不济火。则宜用滋水之药。然皆必自加静摄。非可 专恃药饵。故愚尝谓心为身主。人必养心。以为生神之本。病不可治。皆心未养而神离身 也。疾之不可以药治者甚多。惟风寒暑热。药可以疗。七情内伤。则必调平性情。冤孽魔 祟。则必修德祈禳(rng) 。阴阳二宅冲犯。则必改造培修。医书专言方药。实多不效。要 在神而明之。变而通之。不可拘一以求也。且精气神三者。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强弱 不同。后天之戕养各别。三者还相为宫。不可以强弱分。一强则俱强。

13、一弱则俱弱。古人 所以重摄生。不其以此欤。至于伤寒。古有成书。然冬三月。方为正伤寒。穷苦人。无衣。无火。少食。少酒。又多 劳苦。故多染此疾。治之者。审其强弱。询其起居。当培者培之。当清者清之。不可一概 而施。但未有不先去其寒而可遽(j)培补者。或火与寒太重。即弱者。亦必先汗吐下矣。此惟兼四诊之法。以参明之。乃不致误。今人偏于不补。岂知补泻兼施。伤寒亦不可废乎。五行以水火为主。火乃人身生化之源。无火。则不能运化。火有阴阳。为病者阴火也。欲 靖阴火。必贵清源。然药太寒凉。则伤胃气。胃气伤。则饮食难。反伤大命。必谓火宜降 泻。而不知培水制火。保胃以生津。其害不浅。且水与火之阴阳。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14、。 此造化之妙理。岂浅人所知。功夫一事。以养自身神气。其实与医理通。果驯至乎洞达阴 阳。庶可了然。难以遽明也。天以阴阳生万物。而人为最灵。灵于心。实灵于其理。理。气之主也。心依于理。理宰乎 气。而保养作善。祛病延年之法密焉。人不知保养作善。但求功于药物。又不明天理。不 信明人。故医道难行也。夫医本大道。而以意可会其理。特理不难会。而意则不易能真耳。 非静养元气不可。故能医者。必不可舍却根本也。医者理也。医者意也。阴阳五行之理。烂熟于心。而又以意消息之。其庶几乎。即如诊脉。 自来所重。然四诊已足。而亦不能偏废。而望以审其形状。精神。色泽。方可考其脏腑之 患。以形气相参。得其强弱虚实之真。此尤为先

15、。但不可刻舟求剑耳。五运六气。古书虽 传。其实。乃名人不得已。示下学以入手之法。天地气化。岂人所能测度。人身受病。亦 岂尽属气运所为。当以活法参之。乃少有误会。况气化颇不易明。何得单执五运六炁耶。 一年之病。半由大寒大热而生。冬伤于寒。春夏发焉。夏伤于暑。秋冬发焉。其伤之甚者。 则发之速。当细审其致病之由。并以天时人事参之。细心斟酌为佳。心。火也。有虚有实。实火宜清。不宜太凉。虚火则滋阴补水。更不宜凉。肝。木也。一身经络。或软或痛。面色。或白或青。皆是肝家主事。而其源不同。脾。土 也。脾是臁铁。胃是肚子。脾是阴土。喜燥。胃是阳土。喜湿。不喜吃饭。是胃虚。或停 食。软后忧闷饱胀。是脾虚。胃为要领

16、。非是肺应接敷布。人亦不能熟知。天有咽喉。人 亦然。真是喉乎。还有胃相关系。全身皆赖。而二处只一处。喉之闭。要求胃气。从下面 脾之运极处来。而布去。全赖一点真土去运。己土即此。而戊即在下面极处。人以为己土 在心。始有阴私。岂知阴不可无阳。阳中阴。又有阳为主。方可生。否则何能长年无病。 此只离中妙。而实中间气化之要领。肺在上。亦如前人说心本顽质。其灵明。即是此理。 肝主生发。不顺何以生。其源在木。仍是赖中以生。太过则伤中。亦由中先坏。不能御。 而脾之生化。要肝气。又要肺气。即胃亦是要肝肺。而肺独可治。尚可及肝。肝伤脾太过。 则肺将损。渐至肝亦不生。又将及肾。肾伤则不治。由于肾滋五脏。由上下损。急须大剂 治肾。而四脏过伤。则治肾以及之。亦不应。此乃十分大症。而有养者亦患此。乃先后天 气化罪孽。均为神明所制。专要大善。气化亦可渐转。就医论。肺之原在下。肺亦要肾。肾以为脏腑根本。仍赖一点阳。阳在运化主宰。虽阴不患其害。脏属阴。岂但有阴。腑属 阳。又何无阴。今将主者分者详言之。分分合合。主如何得力。先后天可以略识。肾为先 天。何敢言坎之真。离为后天。乃育有心之妙。只详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