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总汇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3436583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历史总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高考历史总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高考历史总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高考历史总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高考历史总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历史总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历史总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2 高考历史总汇高考历史总汇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知识点汇总(8)标签:历史 高考 复习2012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总专题四古今中外的农业和土地政策一、我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演变:(1) 、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地国有制(2) 、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 2000 多年,后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在的

2、基础。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两朝均采用) 。(3)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3、土地兼并:(1) 、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2) 、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行“均田制” ,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终究无

3、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 年,唐实行“两税法” ,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知识点汇总(1)标签:历史 高考 复习2012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

4、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

5、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3、演变历程:(1)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 、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 、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 、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 、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 、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 、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 、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 、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 、结束:辛亥革命*了封建君主*制度。4、特点、功能和作用:(1)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2) 、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3) 、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

7、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

8、: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知识点汇总(2)标签:历史 高考 复习2012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总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1、三公九卿制:(1) 、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 、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2、三省六部制(1)

9、、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 、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 、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 、内部结构不同:

10、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 、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4) 、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经济基础:井田制;、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作用:2、郡县

11、制:(1) 、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郡县制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 ,解决了王国问题。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

12、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知识点汇总(3)标签:历史 高考 复习2012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总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1、世袭制;军功受爵;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1) 、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贞观时,增

13、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2) 、北宋时:发展:、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3) 、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4) 、清朝时:

14、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 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4、高考:1977 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 (职能)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 1 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

15、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2012 年高考历史复习指导知识点汇总(4)标签:历史 高考 复习2012 高考历史复习要点:重大的变法与改革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1、变法与改革(1) 、管仲改革: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内容:作用:(2) 、商鞅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3)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 、庆历新政:(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5) 、王安石变法:(时间、人物、主要内容、作用、失败原因)中华考试网2、综述:(1) 、分类:A、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B、奴

16、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C、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2) 、变法的原因: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为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E、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结果改革或变法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3) 、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其它目的:建立封建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 、变法成功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B、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充分信任和支持;C、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D、改革者具有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信心。(5) 、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