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3595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第七封印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 _第七封印第七封印_ _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射出他们空洞冷漠的心灵。影片中多次展现湘琪独处的场景,空旷阴暗的房间里只有电视传播画面发出声响,仿佛是一个忠实的伴侣,随时播报各种政坛消息、干旱新闻,在孤独个体与现实社会之间建构起一丝残存的联系。蔡明亮在拍摄电视时,刻意将女人岔开的大腿放在前景,电视则处于后景的中心点,也就是在两腿之间。这个颇为怪异并带有性暗示的构图,隐喻电视不再是普通的家电,而是女主人公生活空间中的焦点,充实填补着她虚弱孤独的心灵。这些生活在都市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都被“孤独”笼罩包围,他们害怕他者侵犯自我的私人空间,同时更害怕与社会脱离。电视恍如最后一根救命

2、稻草,抚慰着自闭孤单的现代都市人,建构起虚幻脆弱的群体身份。纵观香港、台湾和内地青年导演对于城市空间的描摹勾画,尽管他们处在都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解读各色世态人情,但他们对全球化进程中都市的急剧膨胀和飞速发展却采取着同样理智和清醒的立场,期望在电影文本中展现个体的精神苦闷和社会焦虑,关注都市繁华背后的边缘底层,以辩证客观的态度看待都市的变革,与观众一起静心审视城市空间中的自我身份。(邱宝林,讲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200072;钱春莲,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00062)第七封印: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The Seventh Seal: Humanity and Religi

3、on in Modern Era 潘汝 /Text/Pan Ru提要 :第七封印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伯格曼的巅峰之作。该片拷问人与神、生与死的本质关系,拷问基督教神学的现实意义,并通过银幕上悲壮的生命征程,对人和基督教的现代性做了一次深邃的阐释。本文从现代意义上的人和宗教这两个层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伯格曼对于基督教的本质态度,即:向死而生的个体自由与创造的生命诉求,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的人的价值观的彻底颠覆;追寻现代宗教的新价值,是人面对现实、面对内心深处普遍的终极需求的精神抉择。关键词:现代性 向死而生 宗教新价值第七封印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 伯格曼的巅峰之作。1956 年,他

4、以 35 天的激情创作成就了这一电影史上的伟大作品。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中世纪,曾经背负着宗教使命、东征十字军中的一员骑士安托纽斯 布罗克与他的侍从琼斯踏上回乡的漫漫路程。他在海边遭遇死神。骑士与死神约定,如果他能在对弈中获胜则可以活着,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卖艺人约瑟夫一家及朋友斯卡特表演着关于生活、死亡的种种通俗剧,谋生、嬉戏,一路向前。一天,骑士主仆与约瑟夫一行相遇了。14 世纪中期的瑞典,瘟疫肆虐。骑士却在与约瑟夫一家同行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宁静与快乐。在骑士的掩护下,约瑟夫一家穿越疾风骤雨,劫后余生,迎来黎明。而骑士带着一行人回到了家乡,见到了妻子卡林。众人在静听卡林读启示录

5、时迎来了死神,他们跳着庄严的舞蹈,走向永恒的黑暗。在伯格曼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这与其说是一个骇人的故事,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生命史诗。在充满寓意的情境中,伯格曼不断地发出形而上的追问。现代性意义上的人:向死而生首先是影片对死神形象的塑造。在第七封印中,伯格曼塑造了著名的“死神”形象:雕塑般的面孔、阴郁锐利的目光、冰冷的语调、一袭神秘的长袍,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最永恒的关于“死亡”的记忆。许多学者试图揭开“死神”之谜,并做了种种阐发。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死神”兼具了“上帝”和“撒旦”的双重身份,他既以“撒旦”的狰狞引起的瘟疫、追赶善良的约瑟夫一家、迫害被称为“女巫”的可怜女孩,又以“上帝”

6、公义之名惩戒不信与不洁的人。这实在是荒谬的无稽之谈,在基督教中, “上帝”和“撒旦”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的,不可能二位一体;再者,在基督教中,强调的唯一真神耶和华,不可能有“死神”一说。而事实上对“死神”这一形象的设置意图的解读,是进入第七封印思想内核的钥匙,也是理解伯格曼理性世界的关键。那么,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设置了“死神”这一角色,究竟有何用意呢?其实,在影片的前半段,伯格曼已经把谜底告诉我们。侍从琼斯与教堂里的壁画画匠有一段颇有意味的对白:琼斯:你画的是什么?画匠:死亡在舞蹈。琼斯:为什么画死亡在这里舞蹈?画匠:为了提醒人们“死亡”的存在。 琼斯:那他们就不看你的画了。画匠:不,他们会看的,

7、头颅比裸体的女人更有趣。 我画出了生命的本来面目,那样,人们就可以安心做他们想做的事。为什么直接以人的形象扮演了“死神”?是为了让无形的“死亡”显性化、实体化, “提醒人们死亡的存在及其普遍意义” 。死亡并没有在人们面前竖起遥不可及的屏风,而人们的困苦、挣扎,最终裹挟了生命应有的温柔和平静。为了进一步强化“死亡”的影像,伯格曼特意将故事放在一个瘟疫横行的环境中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而言, “死亡”是实实在在的,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死亡”无处不在。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序幕与即将结束的场景,同是骑士一行人面对“死神”的情形,这是颇有寓意的关于“死亡”的首尾呼应,凸显了“死亡” 。我们注意到,基督之

8、信仰将生与死的两极分化融于同一层面,生是一个开始,死亦是一个开始;生是从上帝到尘世的过渡,死是从尘世到上帝的归回。而在第七封印中,无论开始还是结束,都要面对死神,也就是说只有死亡的轮回,死亡之后还是死亡。这从某种程度上,否认了基督教视死为“新生”的观念,否认了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 。影片末了,这一行人中从未说过话的“哑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 ,包括肉体与灵魂,个体生命消解了,而通往“灵魂不朽”的永生之路也是不存在的。认识到“死亡”是生命中的真实存在,意义何在?在于让人们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历史的个体” ,具有“超越自然之上的

9、精神性” 。在将人从古典意义上的整体性(个体仅仅是宏观秩序中的一个环节)推进到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性的过程中,基督教起了重要作用在基督教里,人本身成了超越于自然的存在者,具有超然于自然的精神性然而, “人的这种超越性,这种精神性,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那就是基督教认为的人之灵魂不朽 ” 。 (1) “这种超越性维系在人灵魂的永恒性上,从根本上说,它与人的现实生活是分裂的。 ” (2)智慧如孔子者,冷眼瞥了一下“死”而言曰:“未知生,焉知死。 ”基督教把“不朽的灵魂”从属于永恒超越的上帝时,似乎是积极地面对现实的生活,实乃消极地回避了现实与未来,不仅把今生的美梦寄托于死后的永恒幸福,同时给身后神秘的死亡

10、披上了色彩斑斓的美丽面纱。这就必然终止了人在现实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背弃了人的自由,终止了人的真正的历史性。因此,要使得人真正具有主体自由,成为创造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就必然要在时间中存在,受到时间的限制,从本质上说,生命应当是有限的。伯格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人只能存在于有限的时间里,人是有死的,切断了人通往“灵魂不朽”的永生的路,从而让基督教意义上的人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历史的个体” ,具有超越自然之上的精神性。于是, “死亡”使人惶恐又使人“安心”的悖论就迎刃而解了。正如画匠所言, “那样,人们就可以安心做他们想做的事” 。死亡肉体与灵魂的消亡固然令人不安,但是,正因为“有限”的存在,

11、使人专注于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和行动,“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不必因为“彼岸”的存在惶惶不可终日。一旦人在现实中获得自由,人的使命得到自我实现,未来便从上帝的手中滑落,完全被放在人的手中。没有彼岸的明灯,没有上帝的“因信得救”的恩宠,面对现实的漫漫征程,伯格曼骑士反复点燃希望之灯,并努力高擎在面前。这个最应该笃信上帝的牧师之子经历了严峻、压抑、冷酷的童年,形成了内向、反叛的个性。他说:“这个严厉的中产阶级家庭为我塑造了一面墙来反击,使我愈磨愈锐利。 ” (3)同样,在艺术上,他也充满了冒险与反叛的激情。他认为,如今的艺术家必须自觉自愿地在巅峰之上翻跟头以满足观众,也必须以名誉做冒险来满足电影的

12、需要。一个“锐利”的叛逆之徒、一个在巅峰上“翻跟头”的艺术家,终于在第七封印中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声音,实施了他在哲学意义上的关于现代性的人的本质的探索,从而对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的人的价值观进行了彻底颠覆。现代性意义上的宗教:追寻宗教的新价值从以上的解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伯格曼内心的声音,就如同尼采当年说“上帝死了” ,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但是,伯格曼毕竟不是尼采,他是牧师的儿子,不管他对基督教怀有怎样愤恨、叛逆的情感,宗教却已经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融入了他的血脉。正如格非先生在伯格曼的微笑中所写的:“伯格曼在谈到自己与宗教的关系时,曾这样说:对我来说,宗教问题始终伴随着我。对它,我从来没有不曾关切的时

13、刻;每日每时都是如此。 对于伯格曼卓越的想像力而言,上帝既是一个资源,又是一个障碍。 ” (4)在第七封印中,我们自始至终感受到浓浓的宗教气息,但是我们不能将第七封印解读为圣经 启示录的影像版。因为在伯格曼内心深处的宗教困境,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是“现代人内在的宗教需求与实存的宗教观的抵牾” , (5)正如西美尔在叔本华与尼采中所写的那样:基督教丧失了它对无数人的吸引力与权利。然而,生命对终极目标的需求却并未失去;相反,若这一需求在以前长时期内获得了满足,则每个人对终极目标的需求已然根深蒂固。如此,生命保存了对绝对目的的深刻欲望,特别是因为这个目的中的内容已经被排斥了,而它习惯于这种内在生存

14、的形式。对终极目标的欲望是基督教的遗产。它遗留了对生命运动终极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继续成为一个永不能达到目标的空洞的强烈欲望。 (6)众所周知,在西方前现代性的基督教已然逐渐被现代性所超越,而现代性被后现代性所超越。但是,后现代性的非稳定性注定要被一种相对固定的价值体系所超越。并且这种能够超越后现代性的文化类型不可能在历史之外被凭空创造出来。而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和完善、现在西方社会仍有深远广泛影响的基督教,将为这种新的文化类型提供价值体系的核心。(1) ( 2)引自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与末世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第 35 0 页。(3

15、)转引自刘森尧的序魔灯的背后:伯格曼的电影世界试探 ,瑞典 英格玛 伯格曼魔灯伯格曼自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05 年 1 月版,第 2 页。(4)引自格非伯格曼的微笑 , 读书2002 年 12 月 1 0 日,第 55 页。(5)同(1) ,第 188 页。(6)同(1) ,第 189 页。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 伯格曼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他既保留了宗教浓郁的气息和价值体系,也并没有把这种内在的宗教需求表达为“一个永不能达到目标的空洞的强烈欲望” 。他把宗教这一特殊的精神需求与他的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宗教与建制宗教,却完

16、好无损地保留了灵魂深处的宗教价值,同时,凭借他无人可以匹敌的天赋,将宗教价值外化为第七封印这样的哲学与艺术的结晶。在第七封印中,约瑟夫一家可谓是伯格曼“宗教价值”的隐喻式的寄托。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伯格曼一生孜孜以求的一切美好品质:单纯、快乐、善良、平和、富有爱心、谦卑等等。在整部影片中,约瑟夫一家并没有沉浸在基督教的庄严程式中,相反,他们是最平常不过的卑微杂耍者,但是他们却让骑士在“整个生命的无意义的探索中”找到了意义,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 、 “一个辉煌” 。我们来看影片中的那个经典片段:骑士与玛丽娅母子在长满野草莓的山坡上相遇。第一次,痛苦而深沉的骑士露出了由衷的微笑,一屡神圣之光在他的脸上驻留。之后,约瑟夫、琼斯、 “哑女”一起坐在草地上用餐,约瑟夫唱起了春天的歌 ,和谐美满的气息,驱赶了“死亡”的阴霾。骑士感叹道:“我会记住这和平时光。草莓、这碗牛奶、黄昏中大家的脸、迈克尔在沉睡、约瑟夫在弹琴我会记住我们说过的话,我会用双手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