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曲《送别》赏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27948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金曲《送别》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作业(论文)题目: 电影金曲送别赏析 所修课程名称: 人文教育与艺术鉴赏 任课教师姓名: 刘 瑾 上课时间: 2011 年 12 月 1 日至 12 月 30 日 布置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12 月 18 日任课教师打分: 年 月 日_数学与信息科学_学院_2011_级_学科教学_专业 姓名_周游_ 学号_2111111021_(密)(封)(线)电影金曲送别赏析周游 学科数学 2111111021说起音乐我想起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城南旧事,它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电影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李叔同送别的歌曲

2、。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这首歌曲。一、歌曲背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我们唱起这首沉郁、优美的歌曲的时候,闪现在眼前的不仅是一幅凄美的送别场景,还会想到一代艺术奇才李叔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李叔同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涉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金石、书法等各个领域,以其无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当他阅尽人间的繁华和沧桑后,义无反顾地遁入空门,留给人们的是他诱人琢磨、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经历。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

3、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研究他的一生对于了解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年),卒于年秋,浙江平息人。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除去童年时期(据说,李叔同天生聪慧,7 岁攻读文选,即能“琅琅成诵”,8 岁从其乳

4、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其义。),李叔同的一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5岁到 26 岁(1894-1905)这十年,包括他在天津求学,到上海参加“城南文社”,考入南洋公学等求知历程。这是他比较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吸纳“新学”,全方位开发智慧的十年。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他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十年。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充满入世精神,甚至带有偾世嫉俗激进色彩的诗文。如写于年的辛丑北征泪墨,五律透风愁不成寐等。这一时期的李叔同积极用世,奋发有为。公元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夫人在上海病逝。李叔同认为自

5、己的“幸福时期已过”,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开始了他人生第二阶段的追求。这一阶段包括他在日本东京留学六年,回国后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即从岁到岁()的年间。这是他生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他艺术创造的颠峰时期。他的许多的艺术作品,无论诗歌、音乐、美术、书法还是金石等大都创作于此时。在日本留学时,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他渐趋务实,一扫过去以“修身、齐家”为目标的“以学致仕”的儒学体系,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理想取向。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年月日,李叔同突然抛弃俗世功名,离开娇妻爱子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时年岁。从此

6、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出家后的李叔同,断绝尘缘,超然物外,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完全过起了一种闲云野鹤似的宗教生活。年后,也就是距他岁生日还差天的时候,李叔同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坐化后,遗骸分在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两处建舍利塔,供僧俗瞻仰礼拜。李叔同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一生年,在俗年,在佛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

7、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李叔同一生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在事业最为轰轰烈烈的时候却突然离家出走,遁入空门。李叔同有两个美丽的妻子,一个在中国,一个在日本。闻知李叔同出家,前往杭州哭成泪人,跪地恳求其还俗,但李叔同心意已决。关于李叔同为何要出家,文化界至今仍存有争议。这更体现他的一生变的如真如幻,扑朔迷离。纵观李叔同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

8、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一开始就不像梁启超、蔡元培那样对文化建设有什么宏图大略,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笔者认为,李叔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的中国文人,即使是他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也是一个“儒僧”。他前半生积极入世,追求艺术。心系苍生,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李叔同一生爱国,曾写下了祖国颂,我的国,大中华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孙中山成功的时候,他亲谱一曲慷慨激昂的

9、满江红,以志庆喜: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柯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骨。尽大江东去,余情环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见弘一法师年谱第三十九页)。由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出李叔同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然,他所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却是国家动荡,内忧外患。对于个人而言人生最大的局限便是不能选择他所出生的时代,李叔同皆然。他在“理想”碰壁之后,便开始消极避世。这由他的诗句:“将军已老圆圆死,都在书生倦眼中。”便可以看出。既然他在现实中无法“直立”因而便退到艺术和宗教的殿堂。不光

10、李书同,几乎所有中国的失志文人都是这样。李叔同的出家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文人。最是文人不自由。历史上类似于李叔同的不乏其人,刘勰、屈大均、王国维文化铸造心态。李叔同的殉道精神,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是一个旧时代的生动写照。 二、歌曲分析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 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 19 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

11、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12、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三、 送别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作用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 1960 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根据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

13、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去为父亲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纯朴的农村妇女宋妈也要离开她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四、我唱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多少年来,每当听到这首委婉动听的送别歌曲,它那情切悲凉的歌词,那悠缓低沉的乐曲,总会给你心灵上的一种震撼,让你陷入一种柔意绵绵,情意切切的思绪之中。这可能就是这首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听着这舒缓而悠长,起伏而激荡的曲子,此时此刻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含意。离别让我懂得友情和亲情的珍贵,让我知道如何去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每一个瞬间,让我学会去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