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26290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经(微观第四版)课后题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生产理论 一、单项选择 1当生产过程处于生产第一阶段时,关于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C)。A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B平均产量递减,边际产量递增C平均产量递增,边际产量先递增然后递减到与平均产量相等D平均产量始终大于边际产量 2以横轴表示劳动(L),纵轴表示资本(K),则等成本线的斜率是(A A)。 A B C D 3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以分辨其规模收益的类型。这句话(A) 。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 D不一定正确 4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 2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能够减少 4 个单 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A A)。A,且 B,且 C,且 D,

2、且5如果确定了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D) 。A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以确定总成本曲线上的一个点 二、多项选择1当生产函数的为正且递减时,可以是(ABCABC)。A递减且为正B递减且为负C为零D递增且为正2关于生产函数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ABAB)。A开始于开始递减处(即的最高点),终止于为零处 B开始于曲线和曲线的相交处,终止于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C开始于开始递增处,终止于递减处 D开始于开始递减处(即的最高点),终止于开始递增处 3对于生产函数 Q=f(L,K

3、)和成本方程来说,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 上应该有(ABCDABCD)。 A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相切BCD上述说法都对 4等产量曲线被两条脊线划分成为有效替代和无效替代的区域,临界两个区域的脊线具有 (ABCDABCD)的性质。 A B C D 5当生产函数为 Q=f(L,K)时,规模报酬可以被描述为(ABCDABCD)。A B CDQ=f(L、K)三、判断题 1. 等产量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 同组合方式的坐标点的轨迹。 () 2边际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也达到最大。 () 3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

4、现产量最 大化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不相同的。 () 4.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 5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 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 四、辩析题 1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出将不断递增,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递增然 后趋于递减。答案:错。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产出将先递增,达到最大值以后, 转为递减,边际产量在开始时递增然后趋于递减。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答案:对。随着某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

5、曲线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先下降,平均产量曲线上升到最高点以后下降,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 线相交,所以,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一定在边际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的部分。 3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答案:对。正是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才造成了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4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产量最大 化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不相同的。答案:错。厂商在既定产量下实现最小成本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与在既定成本下实现 产量最大的两要素最优组合原则,是相同的。 5既定成本条件下,厂商实

6、现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 于购买何种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答案:对。因为厂商实现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是=五、简答题 1 生产的三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只会在第阶段上生产? 答:生产的三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 TPL、平均产量曲线 APL和边际产量曲线 MPL的形状 和相互关系划分的,在第 I 阶段上,平均产量处于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零达到最大; 该阶段的产量水平是从零到 APL曲线、MPL曲线相交点的产量水平。第阶段是平均产量 的递减阶段,该阶段上虽然平均产量处于递减状态,但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说明总产量 仍处于递增的变化趋势直至总产量达到最大,因此该阶

7、段始于 APL曲线与 MP 曲线的交点 所对应的产量水平,止于 MPL曲线与横轴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第阶段是总产量的 递减阶段,在该阶段上,MPL小于零是导致 TPL曲线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因此该阶段始 于 MPL小于零所对应的产量水平的部分。厂商选择第阶段进行生产,是因为这一阶段是生产的三个阶段中最具有效率的一个 阶段。在第阶段上,由于 MPL为负,意味着进一步增加可变投入非但不能引起产量增加, 反而会导致产出水平下降,因此厂商不会选择在该阶段生产;在第 I 阶段上,由于 APL处 于不断上升的状态,这意味着可变投入的增加使得会进一步生产效率提高,为追求更具有 效率的生产,厂商会不断追加

8、投入,直至生产效率达到最大。 2用图形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答: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条曲线的形状和性质上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 系,如图 4-1 所示。(1)APL曲线上各点的值是从原点向 TPL 曲线上各点所引射线的斜率值,因此,当 此射线与 TPL曲线相切(B 点)时斜率值最大,即 APL在此点取得最大值(B1点)。(2)MPL曲线各点对应于 TPL曲线上相应点切线的斜率值,在 TPL曲线的拐点(A 点) 处其斜率达到最大(A1点)。(3)TPL曲线的最高点(C 点)处切线的斜率为零,即 MP=0(C1 点),MP 曲线与 横轴相交。(4)当 APL达到最大

9、时,从原点向 TPL曲线所引射线与该点的切线重合,表明 APL 曲线与 MPL曲线相交于 APL曲线的最高点。图 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5)当 APL处于上升阶段时,MPL曲线处于 APL曲线上方,当 APL处于下降阶段时, MPL曲线处于 APL曲线下方。3 当一个企业规模扩大时,其产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 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 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 报酬不变的阶

10、段。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 段。在企业生产的开始阶段,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 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的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分 工和生产经营管理达到最优状态,此时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规模报酬 不变以后,由于企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降低了生产效 率,从而出现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4 请区别边际收益、规模收益、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四个概念。 答:(1)边际收益是指总收益对产量的变化率,即多销售一单位产品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边际收益是总收益曲线相应点的切线的

11、斜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和平 均收益,与需求曲线重合,是一条以市场价格为高度的水平线。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 商面临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意味着要增加一单位产出的销售,必须要降低全部产出的价 格,因而价格大于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并低于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MR)与需求的价格弹性(Ed)的关系为 MR=P(1-1/Ed) 。如果, Ed1,则 MR0,说明总收益随着销售的增加而增加;如果Ed=1,则 MR=0,这 时总收益与销售量无关;如果,EdAP,意味着每增加一单 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大于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所以,理 性的厂商不会将可变要素

12、投入量停止在目前的水平上,还会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 以进一步增加总产量。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言,可变生 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不足,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会增加总产量。在 L3的右边,边际产量小于零,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使总产量下降,理性厂商不 会在此阶段进行生产,自然会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因此在 L2与 L3之间的区域是可变 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以变动的。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 K 和 L 都是可变 的,那么,两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是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区域。如图 4-3 中 OB 和 OA 之间包含的区域。图 43 脊线及生产

13、的经济区域以 Q1等产量曲线为例,要素 L 的投入量超过 a1和要素 K 的投入量超过 b1,那么在保 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同时减少 L 和 K 的投入量来实现。因此理性的厂商会把投入 组合限定在要素 L 和 K 的边际替代率为负的区域。六、论述题 1试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成立的原因。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地 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 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 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

14、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 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 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 零,而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越来越接近于最佳组合比例,在 这一过程中,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变化趋势,当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到最佳 组合比例所要求数量时,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在此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 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将出现偏离最佳要素组合比例趋势

15、,从而导致可变生产 要素的边际产量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从上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出,该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应当是: 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因为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会有新的要求,从而在 不同程度上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存在技术进步就不会 出现报酬递减,技术进步实质上只能推迟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而不能改变报酬递减的必 然趋势;该生产必须是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并且单位可变投入具有相同的效率。因为, 同时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生产规模发生了变化;而可变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 则会削弱甚至消除报酬递减;可变要素投入的数量必需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因

16、为任何 生产过程都不可能是在一开始就呈现报酬递加现象的,只有在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达到一 定数量限度之后才会发生,这一数量的大小既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也受一定时期的 某种生产的技术要求影响。 答案 2运用生产的三阶段理论,作图说明我国实行减人增效改革的意义。答:生产三个阶段的特点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 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 I 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 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 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 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增 加总产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都不会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 的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