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09111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认识麻辣宝贝()是您与孩子的贴身顾问麻辣宝贝()是一个时尚、温暖、有趣的母婴生活家园。麻辣宝贝()记录宝贝的成长瞬间以及全家的幸福生活欢迎您的加入-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的一定规律。认识总的规律性有助于儿科医生

2、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正确评价与指导。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图 21)。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 2 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图 22)。这种各系统发育速度

3、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

4、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影响的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各系统发育不平衡图 22 第二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一、遗传因素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小儿生长发育的“轨道” ,或特征、潜力、趋向。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直接与遗传有关。二、环境因素1营养 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宫内胎儿生长发育,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当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加之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宫内营养不良的

5、胎儿不仅体格生长落后,严重时还影响脑的发育;生后营养不良,特别是第 12 年的严重营养不良,可影响体重、身高及智能的发育,使身体免疫、内分泌、神经调节等功能低下。2疾病 疾病对生长发育的阻扰作用十分明显。急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发育;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时生长迟缓。3母亲情况 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妊娠早期的病毒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妊娠期严重营养不良可引起流产、早产和胎儿体格生长以及脑的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受到某些药物、X 线照射、环境中毒物和精神创伤的影响,可使胎

6、儿发育受阻。4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对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往住易被家长和儿科医生忽视。良好的居住环境,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无噪音、居住条件舒适,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护理、良好教养、体育锻炼、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命质量的提高,生活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综上所述,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节 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指示。一般常

7、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的增长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因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 1995 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04k8,女婴为 3204kg,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相近(男 33k2,女 32k2)。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

8、。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 34 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 710 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超过 10或至第 10 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出生时体重受宫内因素的影响大,生后与营养、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随年龄的增加儿童体重的增长逐渐减慢。我国 1975 年、1985年、1995 年调查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 115kg,生后 3 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 2 倍(附录 1);第一

9、年内婴儿前 3 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 9 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 12 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3 倍(9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 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4 倍(12kg);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 2kg。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的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用“公式”计算来评价,也不宜以人群均数(所谓“正常值”)当作“标准”看待。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为便于医务人员计算小儿用药量和液体量,可用以下公式估计体重:表 21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年龄体重(kg)年龄身高(cm)

10、3-12 月年龄(月)+9/212 月 751-6 岁年龄(岁)x2+82-12 岁年龄(岁)x6+777-12 岁年龄(岁)x7-5/2 (二)身材的增长1身高(长)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多数 3 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 12cm。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二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 50cra,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 25cm;前 3 个月身长增长约 1112cm,约等于后 9 个月的增长值,1 岁时身长约 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 左右,即 2 岁

11、时身长约 85cm;2 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 57cm。2 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 5cm,为生长速度下降。身高(长)的生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2坐高(顶臀长) 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与身长测量一致,3 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3指距 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三)头围的增长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和生长有关。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 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 3 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 9 个月头围的增长

12、值(6cm),即 1 岁时头围约为 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约为 2cm;2 岁时头围约 48cm;215 岁头围仅增加 67cm。头围的测量在 2 岁以内最有价值。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更重要。头围大小与双亲的头围有关;较小的头围(135cm 为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X+2SD 为上、X2SD 为中、X+2SDP97中上 X+(1SD-2SD)P7597中 X1SDP25-75中下 X-(1SD2SD)P325下X-2SDP3(2)测量值的计算:如用于定期纵向的测量值分析(生长速度的评价),即将两次连续测量值的差与参数中相同年龄的数值差比较;或身材匀称度

13、的计算等。(二)体格生长评价正确评价儿童体格生长状况,必须注意采用准确的测量用具及统一的测量方法,定期纵向观察。同时有可用的参考人群值,参照人群值的选择决定评价的结果。WHO 推荐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NCHS)汇集的测量资料作为国际参照人群值。中国卫生部建议采用 1995 年中国九大城市儿童的体格生长数据为中国儿童参照人群值。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三个方面。1发育水平 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其结果。生长水平包括所有单

14、项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可用于个体或群体儿童的评价。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的“落后”年龄范围,即此年龄后应“追上”正常足月儿的生长。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胎龄至 40周胎龄(足月)后再评价,身长至 40 月龄、头围至 18 月龄、体重至24 月龄后不再矫正。有些单项测量,如骨龄代表发育成熟度,也反映发育水平。同样,体格测量值也可以生长的年龄来代表发育水平或成熟度。如一个 2 岁男孩身高 76cm,身高生长水平为下等,其身高的生长年龄相当 1 岁。发育水平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与应用。对群体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评价可了解该群体儿童的体格状况;对个体儿童评价仅表

15、示该儿童已达到的水平,不能说明过去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预示该儿童的生长趋势。2生长速度 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与参照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生长速度。以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定期体检是生长速度评价的关键。儿童年龄小,生长较快,定期检查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这种动态纵向观察个体儿童的生长规律方法,可发现每个儿童有自己稳定的生长轨道,体现个体差异。因此,生长速度的评价较发育水平更能真实了解儿童生长状况。生长速度正常的儿童生长基本正常。3匀称程度 是对体格生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评价。(1)体型匀称度: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实际工作中常选用身高的体重表示一定身高的相应体重增长范围,间接反映身体的密度与充实度。将实际测量与参照人群值比较(附录 2),结果常以等级表示。(2)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高)身高(长)的比值反映下肢生长状况。按实际测量计算结果与参照人群值计算结果比较。结果以匀称、不匀称表示。第四节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 骼1头颅骨 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 34 月龄时闭合。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 68 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 月龄左右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