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06111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西北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及传统文化的流失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在通往现代化的路途之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在于城市化被动接轨的过程中,乡村的被动与劣势实际上是在一步步扩大。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不可避免的边缘化。乡村社会以向城市靠拢的方式,走向发展与富裕,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经济发展主宰一切的社会里,经济发展的边缘话必然导致文化的边缘化,导致乡村文化本身的虚化,这在今天实际上已越来越成了一个隐在的、却可以说是危机重重的、事关乡村社会生存命脉的大问题。关键字关键字:新农村 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 流失前言前言:甘肃是一

2、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72,2003 年全省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 1673 元,在陇东、陇南山区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同时,甘肃又是一个拥有多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大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在今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14 个市、州申报的项目就达上百件。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绝大多数根植于农村,流行在山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生生不息,代代承继。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背景下。以年长者为主导的前喻文化迅速向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后喻文化过渡,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迅速边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赚钱,见识和经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之中的成功者一跃而成为乡村社会中举足

3、轻重的人物。恰恰是乡村社会成功典范们由于更多的远离乡村生活,对于当下的乡村文化生活秩序而言,他们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不足以积极介入乡村文化秩序的建设之中,而传统乡村文化的代表那些年长者则完全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物,加之现在有教育体制忽视乡土文化教育,乡村本土文化秩序处于迅速瓦解之中。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而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乡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更多的是一个地域(相对于城市)、经济(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概念,乡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的内涵,赌博、买码、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

4、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广大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他们经过历史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前,部分地区过于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化,忽略了文化内涵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窘境。今年暑假,绿色营奔赴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对当地情况做了相关了解。我们在五里墩村进行了为期十四天

5、的支教活动,支教内容包括环境教育和文化课教育。一、一、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平川镇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总面积 835 平方公里,辖 10 个行政村,99 个合作社,5305 户,20441 人,有耕地 45355 亩。自 2005 年 10 月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以来,把荣誉化为动力,把目标作为责任,持之以恒强基础,开拓创新探新路,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 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9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4311 元。平川镇主要有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五里墩村和芦湾村。近年来,五里墩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

6、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制种玉米、草畜、林果、劳务为指导的产业格局,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 年,该村按照农户自愿、科学规划、超前发展的原则,采取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农户自筹资金、政府扶持等措施,新建了 24 户农民住宅公寓楼,建筑总面积 2546.88 平方米,总投资 149.6 万元,建筑为四层砖混结构,户均建筑面积 106.12 平方米、投资 6.08 万元,水电暖全部配套齐全。镇村为其统一修建了锅楼房,对楼院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在住宅楼南侧建成了集粮食储藏、农机具停放、杂物堆放为一体的生活服务区,户均面

7、积153 平方米。同时,该村充分利用国家电网投资项目,积极筹措资金 75 万元,新建了小学教学楼,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今年,该镇按照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以点带面的要求,将芦湾村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整合资源,倾斜力量,宣传发动,正面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带动等措施,加大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力度。目前,芦湾村累计已有 321户农户建成了集高标准小康住宅、暖棚养殖、卫生厕所、沼气、高效林果业“五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另有 20 户农户正在抓紧修建。二、二、 西北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西北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发现在西部农村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许

8、多问题。主要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一)政府方面:1、政府对传统文化投入不足首先,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的增加而增加。不少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多年徘徊在 1%以下。而且,如果扣除项目建设和政策性资因素,有的地方文化经费投入甚至出于负增长。其次,对文化设施的投资过少,一般基层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图书馆,由于缺少财政投入出现陈旧化,与其它基础性设施相比成为城市中的“贫民窟”。再次,出现“空壳文化站”的现象,在很多乡镇文化站的建设,文化站建设得非常漂亮。但由于投资不配套,没有图书和活动器材。2、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在农村文化发

9、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首先,农村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的现行体制,不利于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进行管理的,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在这种体制下,第一,在基层普遍产生了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很多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行政工作任务,主要业务变成了帮助村队完成收取统筹款和提留款,基本没有精力考虑组织文化活动的任务,业务技能一年不如一年。第二,由于农村文化站干部普遍以块(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第三,由于乡镇财政对文化站投入极少,管理不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

10、站形同虚设。有的乡镇领导认为建文化站是上级文化部门的事,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使一些文化设施建设陷入加强中有削弱、建设中有流失、功能逐渐弱化甚至有名无实的困境。更有甚者,常常会出现因为乡镇财政紧张,导致文化站被出租或被挤占挪作它用的现象。其次,机构改革中文化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并,并没有形成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合力,反而在客观上带来了多头管理,影响了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目前在全国很多地区,各级政府按照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中“减人、减事、减支”的要求,对文化部门和其他一些社会事业发展部门如体育、广电、旅游、教育等进行了合并。在机构改革中,有的地方改一乡一站为区域中心站,由相邻几个乡镇

11、共建一个文化站,“乡乡有文化站”的要求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有的地方则把乡镇文化机构定为“准公益性”,并把改革的目标定为逐步向“自收自支”过渡,或“走向市场”,与中央关于文化站定性为公益性质不相一致,不利于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再次,部门关系不能理顺,往往造成多头管理,对事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关于这一点,农村电影管理体制体现得最明显。3、教育支出不均。城乡之间的巨大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城乡经济差距的结果。在现有“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小,加上乡镇级财政也只超过全国财政收入的 20%(中央政府占 51%,省和地市两级占 27%)基于此,绝大多数县级财政虽然无法担当教育经费投入全体的责任

12、。进而言之,“以县为主”仍然没有摆脱教育上城乡分割的格局,因为县级行政区仍然属于“农村”。从“乡镇为主”到“以县为主”只是在农村内部调整教育资金的吸取和分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条件,缩小近 20 年来越来越大的城乡教育差距。与乡与乡之间教育分配差距。(二)社会方面:甘肃是一个拥有多民族丰厚文化底蕴的特色文化大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在今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14 个市、州申报的项目就达上百件。在这样一个文化丰富的地区,却存在很多问题。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并未根本改变农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首先从城乡发展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距日益拉大,突出表现在

13、农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东部的浙江、福建等省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大,而像甘肃等地限于财力,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相对要少很多。2、 传统文化糟粕部分影响日渐明显,精华部分流失。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农民群众能受到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熏陶不足,一些诸如“打道场,占卦算命,看风水”的封建落后观念在农村中自然很有市场。以我们实践的平川镇为例,在经济条件较好的芦湾村和五里墩村,封建迷信现象基本消失,而其它较为贫困的村庄,诸如黄家堡村,现象更为严重。而无论经济条件的好坏,各村在农闲,尤其是过年期

14、间,赌博现象十分普遍,并且有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甚至存在着三年级的小学生就会打麻将的现象。3、 农村原有文化价值体系日渐崩溃,传统文化大量流失。(1)农村原有文化价值体系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乡村文化价值在以物的现代化诉求中的整体贬值,由此而直接导致乡土文化的边缘化,传统乡村文化迅即在当下的乡村生活中随着年长者的逐渐逝去而退却。2、有传统乡村士坤所代表的乡村知识人与村民结合构成的乡村社会结构的解体,稍微有点知识与素养的乡村知识人呈现出整体的对乡土的逃离,这直接导致乡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即已经失去了乡村文化产生与传播的主体,乡村社会实质上处于一种无文化、甚至反文化的放任状态。3、社会整体文化

15、事业的产业化与乡村对精英文化接受能力的欠缺,直接导致精英文化传播在乡村社会中的整体缺席,文化对乡村社会渗透更多基于市场原则,而迎合村民社会当下的需要,实际上大大减少了对乡村社会文化引导的可能性。(2)而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在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重形式和载体,轻解读内涵和精神。 形式和载体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媒介,内涵和精神才是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诸如天下为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有容乃大,勤劳勇敢、崇德重义,修身为本、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仅仅满足于教会相当一部分人包括

16、孩子会唱多少首民歌、民谣是不够的;传统庙会虽然得到恢复但已变味成展销会;跳娘娘的一招一式都模仿的惟妙惟肖但却不理解舞者为何要虔诚地奉“娘娘“为神,这样传承下来的只是一些没有活态的传统文化躯壳,是空洞无用的东西。 2、新农村的建筑丢弃了农村传统文化特点,使农村传统文化根基不保。 传统文化区别与现代文化而存在的精神内核就是其不可替代的传统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汁原味”。农村其实就是环境古朴、民风淳厚、怡然恬静的代名词,然而许多地方古朴民居已全部变成统一划齐的西式小洋楼,蜿蜒的乡村小道也已改成笔直的水泥大路。且不说即使是城市化,建筑形式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就农村而言,如果所有农村建筑和布局都变成整齐划一棋盘式欧式别墅格局,农村传统文化还能有生存的空间基础吗? 正因如此,有的村庄尽管是农民住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欧式别墅,但他们开展农家乐的地方还是保留了典型的农村传统民居,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中国的农村,在这样的环境中,农村传统文化才能够传承下去。 3、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整理和细致研究。 针对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和专题理论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从数量上看,已列入保护范围的仅是农村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