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405357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为纪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 200 周年而作侯怀银 祁东方(2006 年 12 月 16 日三稿 本文尚未定稿并发表)摘要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传入中国后,对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和反思。关键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播;影响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德国于 1806 年出版,全称是普通教育学 (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也有的书译为普通教育学 (从教育目的所得的推论) 。该书流传至今,已整整历经了两个世纪的风雨

2、。期间,它在中国的命运跌宕起伏,然亦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检验,足见其价值所在。时值中国教育学发展之日,我们有必要重新走进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借鉴其合理之处,并特别探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近一个世纪以来对中国教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一、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的历史发展、基本国情是紧密相关的。它的传入,正值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之际,恰逢中国开眼看世界之时,教育也是中国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无论教育学在中国处于“引进”与“草创”阶段,还是“苏化”与“中国化”时期,它实际上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1901 年1917 年清朝末年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之中,只能

3、在曲折反复中前行,充满了封闭与开放、专制与民主、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等矛盾,但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彼时,赫尔巴特派教育学传播方式有三:一是翻译日本的教育学著作;二是自己创办教育杂志和刊物,直接介绍和翻译。当中国开眼看世界之际,正值赫尔巴特教育学在全世界盛行之时。1901 年 5 月,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在上海创刊,从日文转译介绍了许多西方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思想,这其中就有赫尔巴特。 “短短几年,就发表了费尔巴尔图(即赫尔巴特)派之教育 、 海尔巴脱(即赫尔巴特)之兴味论 、 德国教育学大家海尔巴脱传 、 德国海尔巴脱派教育学会纪事 、 德国厄纳(即耶拿

4、)练习所规则(莱因制定) ”等文章。1906 年1907 年,赫尔巴特弟子莱因的莱因氏之教育学在教育世界连载。当时,此刊物是传播西方教育理论的“阵地” ,大量的介绍了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理论和实践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教育世界为赫尔巴特学说的传入构筑了平台,使普通教育学之中的理论和观点散见于教育期刊的文章之中。1913 年, “教育杂志第 5 卷第 11 号所载教育学之研究法一文”也是日本赫尔巴特学派的作品; 三是留日学生以及日本的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留学生归国以后,一方面翻译出版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及著作。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教育,身体力行的的宣传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同时,也有日本的教师在华任教,对宣传

5、和普及赫尔巴特派的教育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赫尔巴特派教育学在经历了“学教育学者无舍是而他求矣”的黄金时期以后,随着杜威在 1919 年的中国之行而影响渐微。(二)1918 年1949 年事实上,在 1910 年前后,当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开始崭露头角时,赫尔巴特派教育学的影响就趋于衰退。1919 年杜威一行访华,并在中国进行了历时两年近三个月的讲学。此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在中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代之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尽管如此,值得庆幸的是,尚仲衣在 1936 年翻译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明治维新时期,赫尔巴特派教育学在日本的传播达到全盛时期以后,

6、日本学者便开始由翻译他的原作到根据其学说自行编著教育理论著作。中国亦如此,在经历了引进、翻译这两个阶段后,也开始试图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编著有关书籍。(三)1949 年1977 年20 世纪 60 年代,陈书从费尔金夫妇的相关英文译本中节译了普通教育学的部分章节,收录在张焕庭主编的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1964 年)一书中。建国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教育界也紧随其后,赫尔巴特曾一度被认为是“反动派”的教育家,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开始盛行一时,这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尽管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也受到了赫尔巴特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教学论就是赫尔巴特学派教学论的翻版。无论如何

7、,赫尔巴特派教育学在西方的影响于一战后已逐步衰落,而我国也正处于 “黎明前的黑暗” , 普通教育学此时的影响已是“夕阳西下” 。期间,我国又开始了历史的轮回再度由开放走向封闭,排斥、抗拒西方文化, 普通教育学自然也难逃“厄运” 。这一时期,我国对赫尔巴特派教育学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学者的影响。(四)1978 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赫尔巴特和他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又以他自身的价值再次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1989 年李其龙根据德文原著翻译了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 ,合为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年 4 月再版时,又

8、增加了雅赫曼的书评,赫尔巴特对书评的回应以及他对该书所作出的自我说明,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普通教育学共分为三编:即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和道德性格的力量, 教育学讲授纲要也是三编,论教育学的基础、普通教育学纲要和论教育学的特殊分支,内容较之前者更为完善。2002 年 12 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赫尔巴特文集 ,其中哲学两卷,教育学三卷、心理学一卷。哲学卷主编为郭官义,教育学卷和心理学卷的主编为李其龙。这一时期,教育界的学者对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课程理论、道德教育以及他的师生观等进行了新的探讨和研究。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影响赫尔巴特派教

9、育学的辗转经由日本,间接的影响了清末学制、课程及教材的改革,对当时教科书的编辑,原则和评价标准等都有较大影响。随着普通教育学以及其他著作的翻译,他的教育理论在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赫尔巴特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 ,是因为他力争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教育学。他的这一贡献,可以说是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当心理学、哲学的发展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变得日益重要时,当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一系列著作相继出版时,我们不得不感叹赫尔巴特对教育学发展的把

10、握之敏锐。他曾指出:“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应当说心理学首先记述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 ” “作为科学的教育学乃是哲学的任务,而且是整个哲学的任务。赫尔巴特的一生是不断完善他所构建的教育学体系的一生,就像人们在他的墓志铭上所写的:“探求神圣深湛的真理。甘于为人类幸福奋斗,是他生活之鹄的”如果说赫尔巴特在他的普通教育学中只是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来构建教育学体系,从他的教育理论中可以折射出他在上述两方面的造诣。那么在 1835 年,他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则开宗明义的以“教育学的实践哲学基础、教育学的心理基础”作为标题来阐述“论教育学的基础”的有关内容,丰富和完善

11、了他的教育学体系。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始于巴门尼德、莱布尼兹以及康德的影响,但并不囿于前人的理论。他驳斥了费希特的唯心论,认为“严肃的思考自我问题,就是驳斥唯心主义” ;否定了康德道德来源的先天说,认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时并没有带着他们的意志,是不可能产生任何道德关系的。尽管有的学者指出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唯心主义的特点,但确也不乏唯物主义的颗粒。赫尔巴特还借鉴了洛克的“白板说” ,吸收了以其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派的理论。在心理学上则到受英国联想主义的影响,使之用观念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作用,提出“统觉”的理论。赫尔巴特把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为教育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06 年,缪文功

12、编著的最新教育学教科书中曾提到,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其辅助学科以心理学和伦理学最为重要。 ”说明当时国人在编著教材时,受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影响已经考虑到教育学的科学性和它的学科基础问题。1926 年,舒新城出版了教育通论一书,在 “教育与学生”一章中涉及到儿童的心理、青年的心理等问题。赫尔巴特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石联星所编著的教育学概论 (1946)也对教育学与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释:“初期的教育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即教育学之目的,依之伦理学,而方法则基于心理学,此种思想,创生于教育学的鼻祖赫尔巴特。 ”随即又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的,除了善以外,还要注重真和美。这

13、也反映了国人在引进外国教育学基础上,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时值今日,有的学者对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在德育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二)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从 20 世纪初我国编著的教育学著作来看,其体系和结构基本上是仿照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所作,采用的均是“目的方法论”的结构。实施教育之方法均涉及到管理、教授和训育这三个方面。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即教育学的内容结构,这一问题是随着教育学的逐渐发展而产生的。清朝末年,赫尔巴特对中国教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人编著的教育学教材之中。当时,他的普通教育学虽未有中文译本,但其教育理论辗转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加之弟子大力传播其理论而兴起的“赫尔巴特学派”

14、运动,影响极大。以张毓骢编著的教育学 (1914 年)为例,全书共分为六编的内容,即绪论、目的论、方法论一教授、方法论二训育、方法论三养护以及教育之种类及处所。同年,张子和出版的大教育学一书,共有七编,绪论、教育者论、被教育者论、目的论、教授论、训育论以及学校论。舒新城的教育通论 (1926)一书中也论及了何谓教育、教育与教学、教育与训育、教育与课程,大体上都遵循了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目的方法式的结构。当然,也探讨了很多普通教育学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中国的教育学在经历了“引入”的阶段后,进入了 “草创”本国教育学的时期。当时,影响中国的既有日本化了的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也

15、有在上述二者影响下而产生的日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弟子莱因对教育学的分类对中国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颇有影响。如今的教育学与过去的教育学已不可同日耳语,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也绝非是 “目的方法”式的结构便可简而概之,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于“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教育中的诞生,对于近代教育学在中国的建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学内容如果说普通教育学的“目的方法式”结构为近代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提供了“蓝图” 。那么,书中对有关教育目的、教学过程及方法、学校对儿童的管理等问题的论述则使蓝图成为现实。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 20 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学内容发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16、以下几方面:1、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从教育目的引出的,在该书的第一编中就涉及到教育的目的和儿童管理的问题。前者关乎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后者在他看来,是实现教育的先决条件。赫尔巴特曾在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中指出, “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 。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的,他认为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最近的目的” 。在赫尔巴特看来,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乃是“万般皆下品,唯有道德高” ,这样的一种德育目的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因此,传入中国伊始,就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王国维曾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道德则可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 ”。这与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