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404385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法制史不全笔记(仅供参考)(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敬告:此笔记内容严重不全,错别字不少,仅供参考!By:MAY 11.12.14 中国法制史大纲 聂老师 1、引例:公与私 中国独特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与制度 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王莽改制“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 原因:土地兼并,民无立锥之地的现实 内容:土地国有,占田不得过限,禁止买卖土地 与美国不同,均田成为持续。现实需求 西晋限田 北魏计口授田 南宋 收买民田 元朝 减租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孙文 耕者有其田 现代法律思想或制度,固然有自己的特征,但仍包含以前各时代的遗产;所谓 思想或制度上的新时代,纵为革命,亦未对前时代的补充及继续发展。 2、学习中国法制史

2、的意义与方法 司法独立 原则上有例外 例外是原则的高压闸 史实 史论 专家 哲人与通家 意义: (1) 真:求知(arts for acts) 历史比小说更有趣 (2) 善:精神寄托与文化自尊 (3) 用:资治通鉴 技术法 准则法 23 学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态度 全盘西化之弊片面的深刻 两种错误的倾向: (1) 以今非古,关公战秦琼 (2) 比较法的滥用与“崇洋媚外”的心态 正确的态度: 理解转化 而非简单的“批判继承” 对历史应予“同情之理解” 怀抱“温情与敬意” 法家绝对专制的法律 全民意志归于君主 耕生产战 功利主义 新加坡 非民主社会 研究问题 输入学理 整理国故 再造文明胡适2、4 学

3、习中国法制史学的方法 须:A 考订史实,以判例史之真伪 a 地下实物与统上遗文互相释正 b 异国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 c 外来观念与国有材料互相参政 B 整理史料,以贯通史之系统 C 确定史观,以把握史之中心 3、中国传统法制的特色 3、1 崇礼教(“讲道德” ) 礼法配合,融礼入法 道德以礼为实践 3、2 尊经义 1)法律之创作与解释,均以“经”为依据 2)历史上几次重大变法运动,常溯源自“经” 3) “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历代宝律,皆准于礼 汉之新狱,常取义与春秋 汉唐之法律解释,亦多引证于礼经 周代与周官 王莽、王安石 周官 康梁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3、3 重宗法

4、宗法制度之精神,在于: 伦理为公共关系之常规,家庭为共同生活之单位,中华帝国时期 法理基于伦理 治国始于齐家 家族至国(天下) 国有君统,家有宗统,均以嫡长子继承 祭祀 战争 泛神论与造神的文化 祖先与神 混淆 3、4 形成于西方法律传统的差异 (1)义务本位 重公轻私、重义轻利、重农抑商 (2) 家族中心 3C:clan(中)、 club(美)、caste(印) (3) 阶段观念:“三纲五常” 官民 长幼 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4) 天人合一 法律虽源于神权,但去宗教化天意 强调“天意” 而有自然法精神 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 “无讼”的理想 天人是合一, 田里是来源于人情 强调人与人和谐 4、

5、中国法制史分期 4、1 创始期(战国以前)殷商之部落 西周之封建 春秋之霸权 战国之蜕变 国与家结合,政与教贯通 宗法与礼教影响: (1) 宗祧继承之礼 (2) 冠婚丧祭之礼:六礼、五服 4、1、1 创制期之政治 (1)宗法上有宗庙之制,所以续昭穆、定尊卑;巡狩述职之礼,别上下 (2)分封同姓子弟与异姓功臣以屏藩周室,以血统与婚姻关系,构成“家族本 位之政治” ,形成“世侯世卿”之制 (3)战国时代,贵族世袭被打破,改为布衣将相之局,有权者以富国强兵为号 召,求禄者以仁义为迁阔,视刑政为要图。封建礼制被破坏(礼崩乐坏) 4、1、2 创始期之经济 魏李悝之“尽地方” ,秦商鞅之“开阡陌” ,皆顺

6、其势而用之 土地私有更为普遍 春秋末时,始有钱币之使用 4、1、3 ? 4、1、4 学术思想 西周政教部不分 官师合一 学术本于主官 民间未有著作 诸子百家争鸣 国家的终极目的与政府的角色 法家:救时,富强 儒家:富强之后呢? 道家:清净无为 至战国时,无论儒家法家,在法的基础上已趋于平等,倾向于公示主义,为日 后法典之编纂奠定了基础 4、2 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封建制与郡县制混用 秦废封建,汉惩秦孤之失,二者并行;魏文帝不建亲藩,晋武帝又行封建 (3) 礼法调和(礼法并用) 4、2、2经济 (1) 重农抑商 (2) 盐器专卖 (3) 均输平准之法 (4) 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国有

7、、限田、均田) 4、2、3社会 以贫富之分士庶之别 4、2、4学术思想 独尊儒术与儒法并流 (1) 两汉董仲舒春秋决狱 (2) 东汉马融郑玄 (3) 曹魏设律博士4、3 成熟(隋唐清末) 隋之法制远袭秦汉魏晋历代固有系统 三省制度 开皇律 唐律与唐六典 融礼入法 4、3、1 政治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中央与地方权力之消长(“强干弱枝”与地方割据之循环,至明则采地方分权 之法) 4、3、2 经济 (1) 土地分配 (2) 税赋与徭役:粟米之征(田租) ,布缕之征(户税)与力役之征(劳役) 唐之租调庸 唐中叶杨炎“两税法” 王安石“募役法” 明“一条鞭法” 4、3、3 社会 (1) 科举制带来的社

8、会阶层流动 (2) 阶级良民与贱民之分,元清两朝的民族差异与民族矛盾 4、3、4 学术思想 (1) 科举 (2) 清末明初经世致用的思想抬头 乾嘉之学 宋代法学的兴盛:法学在成熟期的高峰 宋代皇帝多明法 宫中设审刑院 把法律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 宋的铨选制度 第一次派遣职务 4、4 变革期(西方入侵,始 1902 年) 器物、制度、思想的大变革 朝贡体制(宗藩)条约体制(平等邦交) 帝制 共和 士大夫 知识分子 同治中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以时务代洋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1902 年 修订法律馆成立 1908 年 预备立宪 1910 年 设立资政院和正式内阁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和平方式

9、 清帝退位 南北议和夏商周 夏代的禹刑夏朝礼治首先只是儒家理念中的一种政治文化模式,再古代不能等同于政治,在近代日益变成遥远的回声,不过礼制的确曾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行为和制 度规章,曾深深根植于人心中 周代之后的中国封建制度的延续 西汉和西晋的分封 延续至清的宗藩关系 封建制、宗藩制与联合国法源史 法典的编纂 创始期战国以前 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清末 变革期西方法侵入时期,始于 1902 年法经的制定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法经的主要内容 分为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意外的其他犯罪的篇目 具法师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的等定

10、罪量刑 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公元前 359 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一改法为律 二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 网捕盗贼之法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秦人与变法 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秦国没有受到文明的驯化、雅化 商鞅的严刑峻法使秦人按成循规蹈矩的习惯,而其奖励军功 以最强悍的最优纪律的民族 睡虎地秦 秦法制特征: 法自君出,君主独断 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统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传 律、制与诏,程,课,式,法律答问,庭行事(判例) 汉代法律制度刘邦称帝 立法指导思想:与民休息,宽省刑罚 2、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约法三章与九章律傍章律 越

11、宫律与朝律汉律 60 篇 汉代主要法律形式:律,令,科,比(类推) 春秋决狱 其特点是依据春秋等著作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是仅依据汉律审案, 实行论心定罪的原则。 董仲舒与公羊传 三纲五常 两汉之法律注释与法学之昌明 郑玄马融 曹魏制律 魏国立法较蜀、吴卓有成就 晋律与法律儒家化 司马昭,司马炎完成晋律(泰始律) 张斐杜预作注释,张杜律 南朝制律 北魏制律 东魏麟趾格 西魏大统式 北齐律 12 篇,949 条 北周宇文泰模仿周官之因由 精神上独立自称系统之文化政策 魏新律 18 篇 刑名 八议 妇女处刑从宽 晋律 20 篇 刑名 法例 服制定罪 陈律 20 篇 官当 北齐律 12 篇

12、名例 重罪十条 周大律 25 篇 流刑分等 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官当制度 准五服治罪 斩衰 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 三、成熟期 隋 开皇律的制颁及其立法上的成就: 篇章体制定型化 五刑法定化 笞杖徒流死 区分公私罪 特权法进一步发展 十恶罪的确立唐律与唐律疏议 1、武德律 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 中华法系的代表作 唐六典 以官统典 治职 教职 礼职 政职 刑职 事职 六部分公 30 卷 宋立法活动(一) 宋刑统的制定 历史上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沿袭唐律 编敕活动 编例活动 洗冤录集 辽金元法治概述 辽人元人都是有心“以夷变夏” 金人则汉化程

13、度很高 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 至元新格 元典章 风宪宏纲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四等人制度与元朝法律的奇奇怪怪 元初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把实在的案例,在判决上加个诸字,便草草算作抽象的法律 其笞杖 明代立法活动 大明律 朱元璋 明大诰 明例 大明会典 基本思想和主要制度,不出唐律范围 自作聪明,故为同异,因而率意更张,常常不免弄巧成拙 轻罪轻而易犯,重罪越重则多冤 所修正的地方确有道理,不似明律之改唐律 大清律例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部法典大清律例最终定型。 七篇四十七卷 30 门 436 条 名例律 吏户礼兵刑工 先是罪名,再是罪行 清代五朝会典的制定颁行 康熙雍正潜孔嘉

14、庆光绪会典 重要法律典籍辨析 律令典 律与令 汉代律令之间无明显区别 到晋以后才明确区分律与令 秦汉及魏, 典: 科比例中华帝国的政治法律 刑罚传统习惯于用刑罚处理社会问题(士大夫政治 二中央管制水平分权 三地方管制与地方建制 四选举(科举)与学校 五财政士大夫 士大夫的一身二任(官僚与文人) 艺术,而其对艺术本身的爱好也是 amateur 君子不器 中国缺少专家政治 专门化的行政并不一定就能构成一个理想的,具有良好完全适应性的政治系统, 这还取决于政治文化的传统与政治社会背景。仍不失为精致为妙的运作机制, 在两千多年中长盛不衰。 儒家意识形态与士大夫真是 儒家正统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对天地人之

15、间的众多事项加以系统的解释安排,以此来安排人生,家 庭教育,文化,治国平天下等等问题,直到宇宙问题 礼法之辩 礼制是一种吧政治秩序,亲缘秩序、文化秩序等等结为一体, 法不只是刑,专制官僚政治的理性行政原则的规范。 法制史是立足以科层 礼乐 乐师司礼之责衍生了师道,吏官主书主法则推进了吏道学士与文吏:分立与对立 士与吏的分化与秦的文吏政治 自汉之后分立 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 对立 秦帝国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蔑视文化与文化专制。 文吏的特征: 专门的行政技能培训,严格遵循法律规章,充分利用文书薄计进行工作 3 依照 能力、功绩、年劳任职升迁 汉代儒生与文吏的并用与融合 学士与文吏 3

16、:分途 明明有别:士大夫阶层负责维系政治文化模式,胥吏则承担具体技术性行政事 务, 科举制度 诗赋八股取士,适合知识群体的文化兴趣与知识结构 考试内容兼有策论,以考察士人对于国务的理解 东晋门阀政治皇权政治之变态 魏晋风骨与门阀政治 1、大乱之后读书人经历精神的磨练, 2、南朝君主势弱3、以儒学者陈的司马士大夫 士绅: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的地方精英 士绅身份的取得 士绅发挥影响力的渠道 在普通百姓圈子中作为社群的首领 在地方管圈子施加影响 士绅与正式权力的联系与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关系 士绅家庭 声望与特权可以与家人分享 士绅在地方行政中的地位、作用 士绅参与地方行政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地方社会安定有序 提供咨询建议 帝国境内各地差异很大,但中央的法规却十分刚性,缺乏地方适应性,士绅对 于本地情况较为熟悉,可以向地方提出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建议 与差役、胥吏相较,士绅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