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由来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340310 上传时间:2017-08-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北京胡同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北京胡同的由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历经元、明、清、民国长时间的发展,胡同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标志。胡同内环境优美,很多建筑都保留了明清古典建筑的特色;胡同里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小团体。如果不去胡同转一转,北京游是不完美的。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胡同文化,笔者简要介绍一下老北京的胡同是如何形成的,胡同的命名又代表什么含义?一、胡同的形成老北京胡同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族在蒙古草原上的管理制度就已经具备了“胡同”特色。当时为了战争的需要,蒙古族部落阶级在富有水源的区域,将自己的营帐紧密的连在一起,中间以一条过道

2、隔开,称之为“gudum”,意为水源。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强本部族民众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人互助的形式;另一方面,当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迅速召集全部落的人组织抵抗或者撤退,灵活机动,富有效率。当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就将这种传统带入北京,形成了老北京胡同。元朝的北京胡同,是和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的。四合院自西周就已经存在,是中国古代风水观念的产物,讲究的是方正有序。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 ,分给居住在大都的富商、官员当住宅,从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房屋大面积形成的时期。四合院之间用过道隔开,形成横平竖直,错落有致的胡同,继承了蒙古部落时期的军事

3、管理传统。有了胡同的隔离与疏导,北京城就成了一个由少数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本营。难怪当代作家汪曾祺都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向感强应当也是蒙古人的传统,他们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牧时,一般均需按照日出日落来辨明方向,才不会迷路。二、胡同的发展元朝时期胡同的具体情况,据史料记载:有 29 个巷通,384 个火巷。火巷是建筑中的消防通道,比胡同略窄一些,也可以看做是胡同的一种。当然同样有观点认为火巷比胡同宽。元代胡同的名称并不统一,叫忽洞、胡通等。同时,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够发现胡同的影子。元代

4、关汉卿的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元代李好古所编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砖塔儿胡同在今北京西四南大街,地名沿用至今。在元杂剧中都出现了胡同的名字,说明胡同文化在元朝已经十分繁盛了。明朝徐达占领大都后,将元大都北城墙向南迁移五里,南城墙向南迁移二里。不过元大都的格局并没有变化。1403 年,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是为明太宗成祖皇帝,建元永乐。自永乐四年(1406 年)起,朱棣开始建造北京城池,筑造皇宫,准备迁都。北平是朱棣分封之地,朱棣在这里统治 30 多年,根基比较

5、深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汉族农业区域与少数民族畜牧业区域的交界点,交通方便,地势险要,是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族政治、经济交流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北京不只是可抵抗从北侵入的蒙古残余势力,还可以更深入地管理东北地区,由南则可控制中原及南方广大地区,非常有利于维持全国统一。经过十五年的劳作,北京建设工程基本完成。永乐十九年(1421 年)朱棣下令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北京之后,朱棣命令南方江南和北方山西、山东的人口迁徙至北京,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增加之后,北京的胡同数量也大量增加。从明北京城内复原图上看,明朝时期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 629 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 357 条。明嘉

6、靖三十二年(1553 年) ,明世宗下令增筑外城,虽然外城没有像内城那样经过严格规划,但是也形成了不少的胡同。明朝人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记载,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约 1170 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 459 条” ,说明北京城外的胡同也不少。综合测算,明朝胡同的数量是元朝的四倍左右。1644 年,明末农民起义将领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联合明朝残余势力,以“为君父复仇”的名义趁势入关,将李自成部队赶出北京城,自己占领北京。清占领北京后,没有变动明代北京城市格局。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以后,皇城允许百姓穿行,并且渐渐有人定居,也形成了许多胡同。据清朝官员朱一新所写的京师坊巷志稿

7、一书所记载,清朝时大约已有街巷胡同 2076 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 978 条之多。清朝胡同的数量是明朝的两倍,元朝的八倍。民国时期,北京胡同的数量又有所增加。依据日本人多田贞一在北京地名志一书中所记载,当时北京共有 3200 条胡同。之所以会比清朝胡同数量增加,与大量军阀势力的亲属入驻北京有关。当时很多军阀都通过占领北京作为号令天下的资本,当他们占领北京后,其一家老小就随之居住于北京。这些军阀资金雄厚,在北京修建胡同,内设四合院专供军阀家属居住。不过由于很多军阀在北京的时间不长,当被其他军阀赶走后,原建的四合院继续沿用,因此胡同的数量增加有限。建国以后,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 6074

8、条,其中胡同 1330 条,街 274 条,巷 111 条,道 85 条,里 71 条,路 37 条。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犬牙交错,组成了姿态万千的京城。胡同的深处是无数温馨的家园,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着浓厚感情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胡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景观。三、胡同名称的由来老北京胡同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以胡同的形状命名老北京胡同纵横交错,宽窄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因此很多胡同就以其形状来命名。八道湾胡同。北京叫八道湾的老胡同一共有四个,除了一个位于新街口的八道湾,其他分别位于鼓楼西大街、东四

9、北大街和崇文门内。 “八道湾”并不是说这个胡同有八个路口,而是表示其蜿蜒曲折,四通八达之意。1919 年文学家鲁迅曾经在新街口的八道湾居住过,并在这里完成了阿 Q 正传 、 风波 、 故乡 、 社戏等著作。耳朵眼胡同。耳朵眼胡同是位于北京儿童医院西部复兴南街向北约 100 米路东的第一个胡同,此胡同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不够 100 米,是一个死胡同。之所以成为耳朵眼胡同,是因为此处入口十分狭窄,进入中部后逐步宽敞,后面还有一大片空地。其形状确实如耳朵眼一般。耳朵眼胡同的居民较少,不过这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却出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京剧演员李菊盛。他就住在这个胡同后部北侧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东罗圈胡同。东

10、罗圈胡同位于北京市区东南部,朝阳门南小街西面,隶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胡同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北起史家胡同,南至干面胡同,东接朝阳门南小街。全长 359 米,宽 3 米。因其酷似罗圈而得名,胡同内有清代大臣刘墉的庙宇。2.以胡同内标志性建筑或者物品命名老北京胡同内有很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是胡同的标志,因此以标志性建筑来命名的胡同也不少。东堂子胡同。东堂子胡同是处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元朝老胡同,其东至朝阳门内南小街,西达东单北大街,是北京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胡同之一。因其内部有祭神庙宇而得名(清代将祭神的庙称为堂子) 。东堂子胡同与中国近现代史具有紧密的关联。在东堂子胡同中,不仅坐落着清朝

11、末期专门负责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留有蔡元培、沈从文、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等对中国近代现代史政治、学术、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名人故居。石虎胡同。石虎胡同是在西单北大街路东侧的一个小胡同,面积不大。这里曾经住着很多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显贵,如顺治时期被招为驸马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康熙时期军机大臣马齐、乾隆皇帝之孙绵德、民国时期教育部长汤化龙等,都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柏树胡同。柏树胡同是明朝建造的胡同,因栽种大量柏树而得名。它位于大栅栏地区西南侧,全长 245 米,宽 5.7 米。柏树胡同是北京八大胡同之一,很多会馆都曾设立于此,名气很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的堂号“四箴堂”也在

12、此。3.以吉祥语命名还有一些用吉祥语命名的胡同,名字中蕴含着祈求多福多寿、吉利安康的美好愿望,最出名的就是安福胡同。它位于北京新华门附近,呈东西走向,东至石碑胡同,西到宣武门内大街,是一个清代乾隆时期扩建的明代胡同。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香妃五叔与堂兄等帮助清朝统治者平定新疆回部叛乱有功,故“乾隆二十五年奉旨授白和卓为回子佐领,以投诚回众编为一佐领,于西长安街路南段回回营(安福胡同)一所居之” , “内设办事房,以内府官董其事” 。除了安福胡同外,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等的命名也是如此。4.以官府名称命名明清时期,一些官府在北京设立胡同,其中就有以官府名称来命

13、名的。惜薪司胡同。惜薪司胡同位于北京新西城区中部,北至西安门大街,南到西红门胡同,因明朝惜薪司衙门1位于此而得名。贡院胡同。贡院胡同坐落于北京通州区的西北侧,旧城东北面,北大街中段东部。东起天后宫胡同,西到北大街,与贡院前街呈“丁”字形结构,因贡院2得名。5.以名人命名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居住着很多达官显贵,他们所在的胡同大多就以其名称、官衔命名。三保老爹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位于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东至德胜门内大街,与弘善胡同相连;西到棉花胡同,与航空胡同接壤;南侧与花枝胡同贯通。这里有明朝永乐年间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的房屋,明代称之为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清代改称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总而言之,胡同是北京的名片,是北京文化的象征,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记忆。参考资料:1王越. 北京胡同起源再探论胡同与水井无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2孙曦. 北京胡同:寻找记忆中的“老味道” J. 文化月刊,2011(1).3骆玉兰.北京胡同名称与文化演变J. 中国文化报,2011(4).4吴淞楠. 古代北京胡同管理研究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3(1).5凌玲. 消逝的北京胡同J. 科学大观园,2012 年(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