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400369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172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1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一章 感染性疾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 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 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下面按病原学分型逐一介绍。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 HAV)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及面广,易引起暴发流行。在

2、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所占比例达50%左右,为我国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HAV 经口感染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持续一周左右,病毒侵入肝脏。 HAV 引起肝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当HAV 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时,肝细胞仅轻度受损,因此普遍认为肝细胞的损伤主要是免疫损伤。 HAV 激活特异性- 2 -CD8+T 淋巴细胞直接分泌 R-IFN 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流行病学】1.传染源 为急性肝炎患者和亚临床型患者病前2周和病后 2 周粪便排毒最多,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 为粪口途径传播,散发病例主要是经过日常生活途径密切接触而传染,经污染水源及食物传播可造成暴发流行。此外还可经输含有病毒的血

3、液及男性同性恋而传播。3.易感人群 人群对 HAV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感染者少见,但与其他类型肝炎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性。以前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高。近年发病年龄后移,以2040 岁的青壮年为主。秋冬季多发病。近年春季发病率明显升高。【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为 30 天(1545 天)。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还可见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少见。成人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而儿童主要表现为急性无黄疸型。1.急性黄疸型病程 24 月,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3 -黄疸前期:一般为 57 天,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肝区不适、腹泻腹胀,同时尿色渐加深。黄疸期:可持续 2

4、6 周,主要表现为自觉症状减轻,而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可伴有皮肤瘙痒。肝脾肿大并伴有触痛。恢复期:自觉症状消失,食欲及体力恢复正常,大约需一个月。2.急性无黄疸型发病率较黄疸型高,儿童多见。起病相对缓慢,病情较轻,除无黄疸外,其他表现与急性黄疸型相似。3.急性淤胆型占急性甲型肝炎的 2%3%,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黄疸重,且进行性加深,持续时间长,主要为肝内阻塞性黄疸,有皮肤瘙痒、粪便色变浅,肝肿大,而全身症状及消化道症状较轻或迅速好转。4.亚临床感染感染 HAV 后,病毒在体内复制,并经粪便排出病毒,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仅通过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才能发现。5.病程迁延与复发- 4 -甲型肝

5、炎一般不发生慢性化,但有10%左右表现为病程迁延, 3%可出现复发,主要见于成年人。病程可迁延 36 月,主要表现为 ALT 持续不降至正常水平,而多无自觉症状。甲肝复发多在发病后 36 个月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但较急性期为轻,多无黄疸。【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但 AST 升高不如 ALT 明显。血清总胆红素( TB)和直接胆红素 (DB)均升高。尿胆原和尿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 ALP):急性肝损害时轻度升高或正常,肝内淤胆时可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 ALB):因急性肝炎病程短,一般 ALB不受影响。2.血清学检查HAV

6、-IgM:HAV 感染后其出现最早,特异性强,如阳性是确诊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HAV-IgG:病后 23 周可阳性,1 个月达高峰,可持续数年。3.病原学检测- 5 -可用免疫电镜从患者粪便中检测 HAV 颗粒,也可用ELISA 或 RIA 法从血清或粪便中检测 HAAg,还可用斑点杂交或 PCR 法从血清或粪便中检测 HAV-RNA。【诊断】1.流行病学:是否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及不洁饮食史,是否注射甲肝疫苗等。2.临床表现:2.1.症状: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便溏及肝区痛等。2.2.体征:多数病人有黄疸,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少部分病人有轻度脾肿

7、大。3.实验室检查3.1.肝功能异常: ALT、AST 升高,黄疸型患者TB、DB 升高。3.2.血清学 HAV-IgM 阳性或粪便中 HAAg 或 HAV-RNA阳性即可确诊。【鉴别诊断】需与其它类型病毒性肝炎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还需与药物性肝损害、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其他病毒如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引起的肝炎鉴别。【治疗】- 6 -1.休息:早期强调卧床休息。住院治疗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2.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 C 及 B 族的食物。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3.一般药物治疗:目前 “保肝药物”的种类繁多,且多数药物临床缺乏严格的双盲试验,难以评估其确切疗效。故原则上用药

8、不宜多,选 12 种为宜,如甘草酸类、水飞蓟类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者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糖)及对症治疗。【预防】以切断传播途径和预防为主。被动免疫:流行期间注射丙种球蛋白,每次 0.10.2ml/kg,被动免疫时间最迟不能超过感染后的 710 天。主动免疫:注射甲肝疫苗。保护率可达 95%以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小叶炎症和坏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有急性、慢性、重型、淤胆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携带者和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等临床表现类型,而急性乙型肝炎并不多见 ,临床诊断须格外谨慎。- 7 -【病因及发病机制 】乙型肝

9、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HBV 经消化道外途径进入人体后,先经病毒血症播散至全身脏器,视病毒量的多少,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一般认为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既可清除病毒,亦可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诱导病毒变异。机体免疫反应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各异。【流行病学】1.传染源: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 HBV 携带者。2.传播途径: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叮咬是否传播未被证实。3.易感人群 人群对 HBV 普遍易感。主要易感人群是新生儿和其

10、它年龄的易感者,包括部分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为 90 天(45160 天)。由于 HBV 感染后临床类型多样化,故临床表现各异。一般情况下症状较轻而不典型。多有疲乏无力、肝区不适、- 8 -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有黄疸者少,无黄疸者较多。有的无任何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HBV 血清学标志物阳性,有的病情迁延、隐匿发展导致肝硬化时始被确诊。故在乙肝高发区,有流行病学史,临床上怀疑有乙肝时,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实验室检查】1.生化学检查1.1.ALT 和 AST:血清 ALT 和 AST 水平一般可反 映肝细胞损害程度,最为常用。1.2.胆

11、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肝外胆汁淤积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1.3.凝血酶原时间( 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PT 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PTA 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1.4.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鉴别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1.5.血清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1.6.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往往提示 HCC,可用于鉴别 HCC 的发生;AFP 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 9 -2.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检

12、查)HBV 血清学标志包括: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和抗-HBc。HbsAg 阳性表示 HBV 感染;抗 HBs 阳性表示对 HBV 有免疫力;HBeAg 阳性表示 HBV 复制有传染性;抗 HBe 阳性表示复制水平低(有前 C 区突变者除外);抗 HBc-IgM 阳性提示 HBV 复制。3.病原学检测3.1.HBV-DNA 阳性是 HBV 复制和有传染性的直接标志。3.2.HBV-DNA 多聚酶(HBV-DNAP)也是判断 HBV 复制、传染性高低的指标之一。3.3.HBV-DNA 基因分型:目前已被鉴定的 HBV 基因型有 AH 八种,对判断抗 HBV 治疗效果

13、及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意义。3.4.HBV 变异株检查: HBV 变异是指基因型以外的核酸序列改变。主要用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耐药时的检查。4.影像学检查: B 超、CT、MRI 及 PETCT 等。目的是鉴别诊断、监测病情进展及早期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如HCC 等。【诊断】- 10 -1.急性乙型肝炎:同样有黄疸型、无黄疸型。除有共性的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改变和HBV 病原学阳性外,主要判断病程 6 个月即可诊断。2.慢性乙型肝炎有乙型肝炎或 HBsAg 阳性史超过 6 个月,现 HBsAg和(或)HBV-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 HBV 感染。根据 HBV 或感染后血

14、清学、病毒学、生化学检查及其他临床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 HBV 感染分为:2.1.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sAg、HBV-DNA 和 HBeAg 阳性,抗-HBe 阴性,血清 ALT 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2.2.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 HBsAg 和 HBV-DNA 阳性,HBeAg 持续阴性,抗 -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根据生化学 实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

15、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3.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A 级。可有- 11 -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 ALT 和 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3.2.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B、C 级。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的肝功能失代偿,如血清白蛋白35g/L,胆红素35umol/L,ALT 和 AST 不同程度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60%4.

16、携带者4.1.慢性 HBV 携带者:血清 HBsAg 和 HBV-DNA 阳性,HBeAg 或抗-HBe 阳性,但 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血清 ALT 和 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 HBV-DNA 阳性者,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治疗。4.2.非活动性 HBsAg 携带者:血清 HBsAg 阳性、HBeAg 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 HBV-DNA 检测不到或低于最低检测限, 1 年内连续随访 3 次以上,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 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4 或其他的半定量记分系统病变轻微。5.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12 -血清 HBsAg 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 HBV-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抗-HBe 和(或)抗 HBc 阳性。另约 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 HBV-DNA 阳性外,其余 HBV 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鉴别诊断】1.自身免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