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43400327 上传时间:2018-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教师资格-物理教师招聘试卷与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聘教网教师招聘人才网 聘教网教师招聘人才网 物理教师招聘试卷题号一、填空题二、选择题三、简答题四、实验,探究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每空? 分,共? 分)1、在靠近塑料瓶底部的侧壁上开一个小圆孔,用胶带封住小孔,往瓶中加入水,然后撕去胶带,水便从小孔射出,如图 1 所示。过一会盖上瓶盖并拧紧。(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2)这些错误!链接无效。说明了哪些物理规: 。2、如图 2 所示,将一对磁性材料制成的弹性舌簧密封于玻璃管中,舌簧端面互叠,但留有间隙, 就制成了一种磁控元件干簧管,以实现自动控制。(1)干簧管置于下列哪些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中时,可以使舌簧端面吸合?(

2、 )(2)将一个线圈套在干簧管上,就制成一个干簧继电器,可以用来控制灯泡的亮灭,如图 3 所示。 请简述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在图 4 所示的工作电路中,L1和 L2是两个相同的“220V 60W”的白炽灯。当控制电路的开关 S 断 开时,L1消耗的电功率为 W,L2消耗的电功率为 W;开关 S 闭合时,L1消耗的电功率 为 W,L2消耗的电功率为 W。(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二、选择题(每空? 分,共? 分)3、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的成就时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1)伽利略的科学著作 奠定了他作为近代

3、力学创始人的地位。评卷人得分评卷人得分(2)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创立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把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3)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体现了什么重要科学思想?三、简答题(每空? 分,共? 分)4、有人认为,牛顿第二定律表明,当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只不过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而已。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说 明你的理由。5、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物理教学的纲领性文本。(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内容标准分为 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其中科学内容包括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

4、三个部分。(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对不同水平的学 习和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求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请你至少写出 6 个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 行为动词: 。(说明:体验性目标主要指“过程 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3)下表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声和光”的部分“内容标准”。内 容 标 准样例与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

5、镜的会聚作 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 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1.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2.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 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出防 治噪声的建议。 3.阅读投影仪或照 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 影仪或照相机。4.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其他内容标准部分还有有许多类似上述的“样例与活动建议”, 请你简要谈谈它们对课程实施有何指导意义。6、阅读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例,回答有关问题。导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物质结构问题。从外表

6、看,各种形态的物质似乎都是连续的,人 们凭肉眼无法看到它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索物质结构带来困难。科学家采用一种非常有效的 方法,就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在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随着观 察技术的发展,人们收集到更多的证据,一些被许多证据支持的结构模型得到人们的承认。让我 们借用这种科学方法共同建构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一、提出一种模型活动:1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在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3将装有半管水和半管酒精的长玻璃管反复翻转,你看到的现象是请你选择如下一种模型,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模型 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

7、彼此紧靠在一起模型 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之间有间隙模型 固体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颗粒可以挤进液体中交流:固体物质可以看成是不连续的微粒组成,液体物质能看成是由微粒组成吗?证据是什么?气体物 质也能看成是由微粒构成吗?证据有哪些?小结 1: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科学家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 变化,例如水。科学家把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根据上面讨论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分子模型概括为如下内容: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种 微粒之间有间隙。二、改进模型评卷人得分聘教网教师招聘人才网 聘教网教师招聘人才网 你认为小结 1 中提出的模型内

8、容,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现象吗?有哪些现象还不 能解释?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用上述分子模型的内容不能解释这一现象。请你猜想一下,对分子模型 的内容还需要做什么补充?分子是否运动?交流: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小结 2: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三、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交流: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不是散沙一盘?猜想:分子间还存在吸引力的作用。演示:铅圆柱的实验小结 3: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斥力。 结束语: (1)结合上述案例,请你拟定本节课的

9、教学目标。(2)请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3)结合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请你补充教师的结束语。(4)简要评析该案例的特点。3 分)7、完8、完9、完四、实验,探究题(每空? 分,共? 分)10、积雪在外力挤压下可形成冰。有人利用冰的密度冰,使用如下方法来估测积雪的密度:利用 平整地面上的积雪,脚向下用力踩在积雪上,形成一个下凹的脚印,然后他仅利用刻度尺进行有 关测量,就估测出了积雪的密度雪。(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要求用字母表示,并说明其物理意义)(2)估测积雪密度的表达式为雪 = 。(3)请就本题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参考答案:(1)加盖前,水的射

10、程随瓶内水面下降而减小(2 分);加盖后,水会停止从小 孔射出。(2 分)(2)前者说水的压强与深度有关;(2 分)后者说明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有关。(2 分)2、参考答案:(1)CD(2 分)(2)S 闭合时,控制电路接通,线圈产生磁场,舌簧被磁化,在 两舌簧端面形成异名磁极,因相互吸引而吸合,于是工作电路接通。S 断开时,两舌簧退磁,在 弹力作用下分开,工作电路断开。(4 分)(3)15,15,60,0(4 分)二、选择题3、(1)两种新科学的对话(2 分)(2)实验(2 分)(3)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 因素,更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2 分)三、简答题评卷人得分4、参考答案:不能

11、简单的认为牛顿第一定律只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1 分)从规律形成的历史渊源看,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笛卡儿等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它是以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辨 的产物(理想实验),是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的。从规律的意义和作用看,牛顿第一定律不仅 回答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而且明确了力和惯性两个科学概念,同时还定义了惯性参考系。从规 律的历史地位看,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就不会有牛顿第 二定律的得出,也就不会以新的视角审视引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进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和 人间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因此,

12、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4 分)5、(1)科学探究,能量(2 分)(2)观察、收集、调查、参与、参加、参观、查阅、经历、体 验、感受、尝试、交流、讨论、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勇于、敢于、发展、保持、建 立、形成、养成、具有、领悟、领会、思考等等(2 分)(3)“活动建议”中的行为动词“收集” 、“调查”、“阅读”、“学习”、“制作”等对教师实施教学提出了操作性建议,对教学过程 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分)同时体现了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和单一的接受性学 习方式的思想,体现了新课程实施的“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26、参考答案:(1)知道物质是由分

13、子组成的,知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知道分子间存在 引力和斥力;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结论的过程,感受分子世界的奥妙,体验探究微观世界的 研究方法。(3 分)(2)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压缩的弹簧在撤除外力后能恢复原状。(2 分) (3)结束语至少应包含三个要点:从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括应强调,随着研究的深 入和观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随之发展,建立了比分子更细微的物质结构模型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3 分)(4)要点: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 有机融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参与到建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把探究式学习与接 受性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7、8、9、四、实验,探究题10、)积雪原来的厚度 h1,脚印的深度 h2.(4 分)(2)h1雪/(h1- h2)(4 分)(3)延伸:可 就减小估测的误差(或提高估测的效果)提出可行性措施,如选择厚度较大的积雪层,增大踩踏 积雪的力度,进行多次测量和估测等。拓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测量积雪密度的 其他方案。(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