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纠错行为的负效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86288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纠错行为的负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纠错行为的负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纠错行为的负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中主动纠错行为的负效应(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电视台 2 套报道: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是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可的汉语教师上岗证书!作为一个留学生,如果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说等于给自己增加一份收入。据介绍在美国拥有国际认可的汉语教师资格的从教者薪金可以达到 10 万美元,而在英国和一些北欧国家薪金则更高,这也成为很多即将留学人员到国外寻求兼职的酬码。华真汉语作为 IPA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中心,将为广大考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培训服务。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初级汉语教学教程中教师“主动纠错行为”带来的负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避免这种负效应的方法和意义。 本文所要论述的“主动纠错行为”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在错误可能被预见的情况

2、下,当学生的语言错误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教师主动地就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讲解的教学活动。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提示与纠正错误是有益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初级汉语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主动纠错有时不仅无益,反而妨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进程。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在初级汉语教学实践中,某些主动纠错的教学活动,有时会带来怎样的相反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有时教师出于负责的态度,就其所猜想的某些字词句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醒学生注意。然而,学生在被提醒可能出错的情况下,反而会犯被提醒到的错误。例如:在汉字课上,为了提醒学生注意“阝”的位置,笔者在课堂上曾提出,“邮局”的“邮”其“阝”旁在右边,并特别指

3、出别像“阿拉伯”的“阿”字一样写在左边。结果,在做词汇测验时,15 个学生中有 7 人都把“邮”写成了“阝由 ”,而在此汉字课前的读写课随堂测试中,几乎没有这样的错误。其它如“对象”的“象”字,由于在初级汉语课本上半学期曾提出过“好象”的“象”已改为“像”,为了避免学生的以此类推,笔者特指出“对象”的“象”不必像“好象”的“象”一样改成“像”,结果可想而知,在随堂测试中许多人写成了“对像”。 1.2 母语与外语的双语对比教学,在初级汉语教学阶段,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学生被母语干扰即负迁移的部分排除,换之以清晰、准确、牢固的汉语信息,从而发挥母语对外语最大的正迁移作用。因此,在预见到可能会发生的母

4、语负迁移时,教师常会这样讲解:“英语中,我们说 we go there on Sunday,但中文里,我们说we on Sunday go there,我们星期天去那儿”。这样一对一的讲解,固然学生很容易地便明白了中英文时间状语位置的不同,但是在学习中,反而培养了一对一的思维捷径,在需要快速反应的口语表达中,倒经常出现“我去旅游这个夏天”这样的一对一翻译的半成品句子。 1.3 有时,某些词句的用法,特别是当这个词在此阶段的用法还存在漏洞时,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教师常希望把全部用法讲完,以免学生出错。例如“还是”和“或者”。上半学期上的初级汉语课本中指出:“还是”用于疑问句,而“或者”用于陈述

5、句。但是,如果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中的讲法,当与“无论”、“不管”连用时,此时即使是陈述句,“还是”“或者”却都可以用,并且“还是”亦可在其他特定的条件下用于陈述句。所以,如果照初汉来讲这两个词的用法,显然是有错误的。可是当笔者告诉学生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亦可用于陈述句时,学生顿时感觉到很复杂,在用词时畏手畏脚,而且在最简单的问句中学生也不知该选择什么,反而出现“星期一还是星期二去长城,都可以。”及“你去或者他去?”这样的句子。 1.4 在课后练习中,“改病句”常被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但在初级汉语教学中究竟是否很必要并需经常做呢?笔者曾经做过一次试验,在学完了“又又”这一句型之后,让学

6、生以此句型来完成句子时,由于上课时讲解的句型为“又+V+又+V/又+adj.+又+adj.”,所以学生模拟的句子也基本没有问题。随后笔者又补充了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上关于“又”的改错练习,改正“我穿这件羽绒服又很暖和又很合适”及“她又非常想爷爷又非常想奶奶”这两个句子。此题目的在于提示学生注意,在“又”句型中 adj./v.前不用程度副词。其实学生由于在初学阶段,平时就少用副词,在其语言信息中本来就无此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之后,在单元小测验中,同样是完成句子,反而出现了“她的毛笔字写得又很快又很好”的错句。在字的方面也有这样有趣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初级汉语读写教学中,预见错误、主动

7、让学生改错,求全、求准,固然是教学的良好愿望,但是常常适得其反。那么,为什么会也现这样的现象呢? 二主动纠错产生负效应的原因 2.1 由于学生处于初级阶段,语法知识还不全面、充分,辨误能力并不高。但又正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吸收能力也特别强,学习兴趣浓厚。在这一吸入大于识别的阶段,他什么都想学,便什么都接受。所以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第一次讲解时便进行一些预见性的错误讲解,就其本意来说是希望提醒学生注意语言使用当中的适合性,但是由于所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新鲜的,原来正确的信息刚刚接受好,尚未得到合理的强化与练习,而教师过多地对错误进行预见并进行练习,这就使学生将错误强化,从而叠加甚至覆盖在原

8、来的正确信息上,这样以错混正、以错代正的情况便产生了。不仅如此,还给学生带来两种消极后果:一、畏难,二、容易犯错误。 2.2 至于通过双语对比活动进行的预见性纠错,虽然不啻为一种外语信息接受的简便可行的辅助方法,但是,母语和第二语言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些第二语言本身独特的语言现象,用直接输入正确信息的方式更为简便可行,否则只有越比越糊涂。更重要的是,预见性的双语对比纠错,在提醒注意母语负迁移的同时,也强化了母语的影响,使学生的外语学习思维经历着第二语言接受到母语接受再到第二语言应用的转换,从而拉长了学生第二语言应用的时间,减缓了学习的速度,并且对于学生进入第二语言的语境,特别是口语应用活动十分不

9、利。 2.3 学生对于正确外语信息的接触到完全接受,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需要不断就同一个信息进行强化、反复练习运用。倘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改病句,学生首先会调动课堂所学的正确信息去判断,但此时学生未必会马上产生一个概念,即现在给出的句子是错误的,或者错在哪儿,而是会有这样的想法,即这是不是关于某词、某句的另外的用法?或者这个句子是正确的,而我原来的思维是错误的?即使有的学生改正了句子,教师最终也会给出正确答案。但是不难想见,经过这种信息的分叉,有些学生难免不舍本逐末,对正确的语言知识产生犹豫和怀疑。 2.4 必须看到,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人就如儿童的语言习得一样

10、,是在归纳、总结,创造性的使用,错误是难免的。“在习得语言过程中都有这种归纳、规则化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倾向。”“在达到完善前,使用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中继语(intralanguage):他不是先学好完整的语言形式,再来使用它去表达思想,而是一边习得一边使用。因此难免有错误。”(1)况且,由于来华留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外语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动机中既有被迫使用汉语用于交际的外因,亦有主动学好汉语的内因,所以他们学习汉语不乏积极性。这种阶段性的错误,若无大碍,在其今后的更高阶段的学习中,会得到自然的修正与补充。此时如果过分地强调其错误,甚而主动纠错,为其语言的应用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反而会束缚其语言应用的积极性,造成其怕说、怕写的退缩的心理。华真汉语官方网站:http:/华真汉语免费电话:400-812-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