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3385389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中数学新课程课例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常州市勤业中学数学组一子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标一子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作为江苏省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子课题,本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总课题一致,其要点是: 1常州市作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南城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为促进我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设了较为良好的基础条件。 2常州市自 2002 学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整体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和不断深化, “信息

2、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日益成为事 关进一步深化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提升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水平的重 要研究课题。 3常州市勤业中学是常州市新课程实验先进校,办学设施现代化水平较高。学校现 有多种教育软件平台及一些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用于数学教学,学校还安装了功能 更加强大的“Z+Z 教学平台” 。近两年来,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多令 人瞩目的成绩。我校数学老师面对学生入学时,计算能力、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自主学 习的能力参差不齐、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实际,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 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这一领域进行了一些

3、初步的尝试, 但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或模式,所以还需要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系列的 深入研究。 2004 年 3 月常州市教研室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 究这一总课题,为我校数学教师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搭建了更好 的研究平台。 对于工作在新课程实验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 学模式与策略,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发展,而课例研究是研究课堂教学 模式与策略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具备进行课例研究的时间、空间和实践。选 择基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 ,既符合总课题研究方向,又符合学校 条

4、件,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所以,我们选择 了课例研究作为研究方向。 (二)(二) 研究目标研究目标 基本目标:通过研究,形成体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思想、教学策略多样化、 教学模式系列化的课堂教学实例及理论成果。 衍生目标:在研究中,通过课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 ,激发和增强对学习数学的 兴趣,体验自主学习与探究思考的过程,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体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感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 课例研究,是最基础的教学实践研究,从课例中,我

5、们可以观察到的教与学实践过程 要素是: 关于教师的教:2A、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包涵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切性)B、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机智)C、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关于学生的学: A、学习的准备 B、学习的注意程度 C、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 D、知能巩固能力 E、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 构建有效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意义建构 因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例的系统分析、总结和课例要素的观察分析。 (二)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为载体,把探索 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边设计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正,边

6、修正边反思,促进 课题研究的深入。重点以起始年级的教材内容为主,选择一些突破口。对于一些信息技术 比较利于发挥优势功能的内容,选择若干个点分析其理论基础、内容特点、技术特征、学 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进行研究。 课例研究的流程包括五个步骤: (1)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 (2)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观察(分析课程整合点) ; (4)教学反思; (5)教学过程建模。 三、子课题研究的过程三、子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行动序曲 (2004 年 5 月2004 年 7 月)初步的理论学习和准备阶段: 工作重点是: 1学习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现

7、代教学理论、数学教学理论。 2研讨子课题研究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方案。 3制定和申报子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04 年 8 月2005 年 7 月)实践探索: 1七年级的学生进行“Z+Z”平台的技术培训。实验老师学习相关理论和超级画板 用户手册、 超级画板范例教程等。 2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确定有关研究课的内容,注重集体研讨。 3将七、八年级有必要进行整合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以便有计划、有系统地进 行研究。 4搜集课题研究案例、课件、学生学习资源和师生课堂活动方案、初步建立资源库, 制定课题研究评价方案,撰写教科研论文。 5初步总结前阶段的研究

8、工作,迎接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05 年 8 月2006 年 4 月)深入研究: 1初步建立子课题专题网站。 积极准备参加中期评估。 全面开展深入研究,每位成员在校内开一节研究课,争取对总课题组开设研究课。3做好研究课的课例分析工作,撰写论文。充实资源库,形成新的课程资源。第四阶段(2006 年 5 月至 2006 年 6 月)课题结题: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基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课例研究的 研究报告。 2课题结题并接受专家评估鉴定。 课题研究主要活动和重要课例一览表课题研究主要活动和重要课例一览表 研究阶段研究阶段时间时间主要活动和代表课例主要活动和代表课例信息技术支持

9、信息技术支持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开题会议 第一阶段:行 动序曲200年月 200 年月研讨子课题研究目标 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 确立理论学习、 组建子课 题组“Z+Z”基本功能的 学习 左传波主讲“Z+Z”数学 智能平台 “Z+Z”菜单命令的 学习 左传波主讲“Z+Z”数 学智能平台 “Z+Z”初级课件制作“Z+Z”数学 智能平台200年月 200年月“Z+Z”初级课件制作“Z+Z”数学 智能平台字母表示数高煜 省一等奖多媒体做一个无盖长方体 于树荣 市二等奖“Z+Z”数学 智能平台探索直角三角形全 等条件金泽民 校一等奖多媒体形状相同的图形 高煜 上海朝阳区教育署观 摩多媒体刹车距离与二次函 数

10、谢彩虹超级画板二次函数的图象 谢彩虹 “Z+Z”数学 智能平台 图形与变换 郝红娟几何画板认识三角形 郝红娟 几何画板生活中的平移金泽民多媒体数据的波动余俏 艳多媒体探索规律周小军多媒体第二阶段:实 践探索2004 年月 200年月图形的全等张萍多媒体技术培训初步尝试 课例研究4轴对称的性质张 萍多媒体变化的鱼 于树荣“Z+Z”数学 智能平台“几何画板”基本功 能培训 郝红娟几何画板“中期评估”获总课 题组领导好评超级画板、几 何画板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于树荣超级画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周晓军几何画板图形的变化 谢彩虹超级画板图形的变化张萍多媒体 中心对称周小军几何画板 圆周角 高煜多媒体 圆和圆的

11、位置关系余俏艳超级画板图形的全等金泽 民 对总课题开 设研究课几何画板探索三角形相似条 件于树荣 对总 课题开设研究课超级画板探索三角形全等条 件 张萍多媒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郝红娟超级画板第三阶段:深 入研究2005 年 8 月 2006 年 4 月课题沙龙 刘霞将初步的 研究结果 应用于课 堂教学第四阶段:课 题结题2006 年 5 月 2006 年 6 月四、研究的特点:四、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过程的规范 两年来我们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时我 们对照研究方案中制定的课例研究的流程来进行。以我校的一节研究课图形的变化 2 为例,我们做了如下五个方面:

12、 (1)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2)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观察(分析课程整合点) (4)教学反思 (5)教学过程建模。 创新点是“课堂教学观察”这一方面,我们设计了课堂记录表、视频分析。 课堂记录表详见研究成果中的教学评价。 视频分析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将整堂研究课拍下来做成 DVD 光盘,然后由上课的老 师边放光盘边记录下整堂课的师生对话、老师的教态、学生的神情、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精彩的导拨、讨论的恰当介入等等,然后由观察者(课题组成员或上课的老师)再从几个5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图形的变化 2这一课我校老师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 视频分析,分别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

13、从几何概念的教学这一角度、数学与生活的角度 等。实践表明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教师反思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促进教师 们的改进及提高。 课堂录像分析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科研技术。它的流程非常直观。一堂课就是一 只解剖好了的“麻雀” 。这非常便于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也非常便于教学者的反思。 (二) 生成样例系列化 通过本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信息技术整合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方法,初步 形成系列化课例,为我校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提供有效的教与学方式样例。 我们的研究分两个方向展开工作: 方向一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演示讲授”的教学。 方向二基于网络学习环境“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教学。 五主要

14、成果五主要成果 (一)(一)核心成果核心成果 1、 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意味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 地完成数学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 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 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整合(integration)就是指 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15、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 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 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教学策略多样化 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策略问题。教学策略主要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对完成特 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 因素的总体考虑。 ”1数学教学中也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16、策略来达到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只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己才是认 知的主体,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才是对所学知识实现意义建构。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觉探索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他 们的学习的有效工具,自发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课题组形成 了如下策略: (1)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鲜活的教学情景。 平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发掘知识本身蕴含的 情感,利用网络直观展示数学知识,艺术性的赋予知识情感。有了艺术的情感,知识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