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81471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 作者: 马士华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的主要特征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有哪些特征,目前还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书从企业内部业务的变 化、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的变化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平台三个方面,讨论给企业业务流程带来的变化。1. 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业务流程的变化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或者制造商与分销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一般要借助于因特网或 EDI 进行业务联系,由于实施了电子化商务交易,因此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 支持下变得更加简

2、捷了,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例如,过去供应商企业总是在接到 制造商的订货要求后,再进行生产准备等工作,等到零部件生产出来,已消耗很多的时间。这样一环一环地传 递下去,导致产品生产周期很长。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获得需求方生产 进度的实时信息,从而可以主动地做好供应或出货工作。例如,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提供给制造商 配件的消耗情况,在库存量即将到达订货点时,就可以在没有接到制造商要货订单前主动做好准备工作,从而 大大缩短供货周期。由于这种合作方式的出现,原来那些为处理订单而设置的部门、岗位和流程就可以考虑重 新设计。 2. 企业内部业务

3、流程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的程度。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一般都 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基础,不管其规模是大还是小。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企业内部 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关系为例,过去在人工处理条件下,生产 管理人员制定出生产计划后,再由物资供应部门编制采购计划,还要经过层层审核,才能向供应商发出订货。 这是一种顺序工作方式的典型代表。由于流程较长,流经的部门较多,因而不免出现脱节、停顿、反复等现象, 导致一项业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数据可以

4、 实现共享,并且可以实现并发处理,因而使原有的顺序工作的方式有可能发生变化。举例来说,生产部门制定 完生产计划后,采购供应部门就可以通过数据库读取计划内容,计算需要消耗的原材料、配套件的数量,迅速 制定出采购计划。通过查询数据库的供应商档案,获得最佳的供应商信息,就可以迅速向有关厂家发出要货单。 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因特网或 EDI 直接将采购信息发布出去,直接由供应商接受处理。 3. 支持业务流程的技术手段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也不是偶然出现的。我们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改变了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的资源概念扩展了,更倾

5、向于与企业外部的资 源建立配置联系,因此加强了对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 二是供应链管理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 用,使并行工作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都要 借助于纸质媒介,制约了并行处理的工作方式。即使能够复制多份文件发给不同部门,但一旦文件内容发生了 变化则很难做到同步更新,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在这种落后的信息处理情况下,顺序处理就成了最可靠的 工作方式。现在情况不同了。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潜力,人们开发了很多管理软件,借助于强大的 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供应链企业可以快速交换各类信息。共享支持企业不同业务及其并行处理的相关

6、数据库信 息,为实现同步运作提供了可能。因此,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其对内和对外的信息处理技术都发生了巨 大变化,这一变化直接促使企业业务流程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变化。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如前几章所讨论的,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业已存在的主要工作之一,虽然过去还没有明确提出供应链的 概念。正如本书在前面所谈到的,早期的物流管理仅关注企业内部的物流组织,很少涉及到企业外部物流的问 题。直到 90 年代初期,才把物流管理扩展为供应链管理,因而其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唐纳 德鲍尔索克斯等人将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联系起来,对美国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变 化总

7、结出了几种典型模式。 1. 传统物流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就是常说的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组织形式,如图 11-6 所示。这时的部门划分主要表现为按专 业分割。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 成一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 被扭曲或延迟,权力界限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也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 2. 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形式 当人们初步认识到业务分割和分散化的组织使企业反应迟钝之后,即开始了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的尝试, 这种变化出现在本

8、世纪 50 年代。但是这时的功能集合只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集 中点通常围绕在客户服务周围。在制造领域,集中通常发生在进入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大多数的部门并 未改变,组织层次也未做大的改变,因此其功能整合的效果有限。组织机构形式如图 11-7 所示。 3. 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本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如图 11-8 所示。此时将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市场需 求量逐渐加大,企业为了更快地、成本更低地作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

9、,这也是造成物 流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和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4. 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 本世纪 80 年代初期,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 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利益。这一 时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一体化组织的形成。 如图 11-9 所示,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的计划与控制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这种努力的结果促进了 一体化的形成。计划功能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 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

10、息。物流控制系统开发是综合物流管理的关键程 序之一。这时的物流组织将厂商定位在可以处理采购、制造支持和物资配送之间的利益协调方面,有利于从整 体把握全局观念。 实际上,这已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了。一项综合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物流组织完成了从分隔到物 流一体化的转化,使功能渐趋整合。直到 90 年代中期,物流组织已扩展到包括联盟关系,并在可预见的未来 保持优势。 5. 从功能一体化向过程重构转移 自从 BPR 提出后,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注重功能集合转向注重过程(或称流程)的 重构上来。传统组织改变的只是集权和分权的权重或是顾客、地区或产品之间的合作,而未对基本工作流

11、程进 行任何重大的重新设计。在新的环境下,功能一体化对企业获得优秀绩效的作用仍嫌不足,因为现在所处的经 营环境和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不彻底改变原有流程就不能实现新的目标。所以,人们就 提出了要将流程的整合作为新的工作中心。这项工作目前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以上所介绍的虽然是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组织形式演变历史,但其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使 我国企业在考虑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构时,有一个比较和参考的对象。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几个问题一般而言,BPR 就是抛开现状,在打破原来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按业务流程重新考虑管理模式。它不是对原

12、来的不足加以修修补补,而是从“零“开始重新设计,因此,原有的结构与职能分工在 BPR 的过程中已没有意 义。为此,在企业着手实施变革之前,首先要以企业的流程为中心,重组管理部门;然后再以现代计算机技术 作为 BPR 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流程相匹配,最大限度地发 挥出企业的竞争潜力。要使企业组织变革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在 BPR 指导下实施如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 新设计的战略。 1. 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 过去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某个瓶颈环节的效率上,很少从整体上考虑整个流 程是否合理。BPR 则不同,它一切从“零“

13、开始,从企业整体来考虑流程的再设计。因此,以 BPR 为指导的企 业组织变革设计策略强调首先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对整体流程重新设计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将资 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 且要把流程的工作特征考虑到相关企业中去。 2. 确定首要的企业流程重构的项目 企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流程,结构十分复杂。全面铺开势必分散力量,难以取得成功。应该首先选择一些关 键性的作业流程作为实施 BPR 的项目,以关键流程带动一般流程的重构。福特汽车公司北美财会部就是一个 例子。它抓住付款流程的重构,带动采购和接收部门的工作流程的变

14、化。实施供应链管理后,某企业与合作企 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原来需要多个人、多个部门处理的业务,现在只由一个人就能胜 任。在部门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以销售部门(接受订单)或供应采购部门(发出要货订单)为核心展开 BPR。3. 分析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 分析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免在将来的流程中重新出现;评价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将来的 改进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例如,如果目标是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就要测出现行作业流程下生产周期 和成本的准确值,作为将来评价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后在这两个目标上取得绩效的基准。 4.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现行的作业流程都是在传统管

15、理模式下设计出来的,因而企业在工作流程上并没有与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支持 体系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引入信息技术时,首先要明确定义企业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的实体,明确企业在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运作的要求,然后再选择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开发环境。BPR 强调在作业流程设计的 初始阶段就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信息技术的能力确定新的作业流程。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的 支持系统,而且还影响着新流程的构成。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子商务是 21 世纪企业经营的一个理想信息平台, 因此在对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一问题。 5. 设计和建立作业流程的原型系统 在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现

16、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具建立原型系统。这里所说的原型系统既包括软件 系统,也包括组织系统。软件原型系统是指为支持新作业流程而开发的软件;组织原型系统是指为了使新作业 流程正常运作而重新组织起来的人员和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会发现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会获得对新 流程应有的认识和技术。企业便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更完善的作业流程,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打下基 础。 6. 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业务重构不同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流程重构。企业除了要对其内部流程改造外,还必须改造 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业务,如与供应商企业的业务联系、与分销商企业的业务联系等。因此,在理想的情况 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应该从整个系统出发,所有节点企业同步进行重构。退一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 情况千差万别,允许有个先后顺序,但是应该着重做好有接口关系企业的协调工作,首先得到它们的配合,否 则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就难以保证。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原则1. 重构原则 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以满足一定的战略业绩目标。 应用连续改善的技术促进企业提高业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