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7922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转帖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梁启超作为清末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已是众所周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不但留下了大量的时事论文、学术专著,也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教子宝典。梁启超的个子女个个成才,细细品读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一书,将解开其中的奥秘。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制度影响的国度,名门望族的后代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相对于政治上的豪门和商业上的巨族而言,文化名门的崛起、发展更受当代中国社会的青睐。梁启超家族就是文化名门。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2、三院士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家学”的浓厚底蕴及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一家出了三个院士,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探讨其中的成因。梁启超作为历史人物被追忆,不单纯只是一种历史上的定位,更意味着他再次进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因为人们总是以当前的生存环境及需求为支点,借助与历史人物的对话来获得思想的资源与实践的方向。梁启超苦心教子及满门俊秀的成功实践,无疑为当代中国人的子女教育提供了厚重的借鉴意义。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自号“任公” ,努力发扬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其才华和心血。他有感于国人的某些不足,写下了中国之武士

3、道 ,发掘古代的尚武精神、刚性文化。他以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和大气派,把终极关怀寄托于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寄托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梁启超的政治热望和人文取向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儿女们。梁家涌现出数位学者、专家,并且无一例外地“学而优不仕” ,其力量源泉显示出自其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梁家的文化取向贯穿了中西并重思想。梁启超具有较好的国学根底,在青年时期即全面接触西方文化,眼界大开,这使得他的学术思想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梁家子女受家学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后来的留学经历,又使他们掌握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技术,在较好地解决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之后,儿女们又在各自领

4、域打造了东方文化精神,作出了开创性的世界级贡献。梁氏家庭是一个多子女传统家庭,梁启超一生生有并养育成人个孩子。梁启超平等地对待儿女,尊重他们对生活、专业的选择,循循善诱而不是发号施令。他把传统的曾国藩式的“内圣”功夫发展成为独具梁家特色的“磨炼人格” 。民国初年,梁家已经进入了上层社会,梁启超却刻意让子女们坚守“寒士门风” ,希望子女养成上进、好学、勤俭、坚忍的性格。梁启超个人的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们。这种家庭显然有利于子女的发展和成才。当下“教子立业”已成为全社会热点之一,梁启超对个子女成功的教育,可以说是这方面尤为成功的典型范例。例如:梁启超曾经总结一个三步读书法,即鸟瞰、解

5、剖、会通。鸟瞰即精略了解大概,明确重点;解剖即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会通即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全面彻底了解而后已。这个三步读书法,即通常所说的合分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梁启超写文章,研究问题,历来都是有的放矢,从现实的情况出发,进行考虑,绝不是一个脱离政治、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儿女们也是这样,专心研究学问,但并不脱离政治,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当了全国政协委员,有的还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梁启超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还是孩子们的朋友。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远见,对孩子们进行言教和身教。他精心培养每一个心爱

6、的孩子,不仅努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学问的人,还要他们成为有高尚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希望孩子们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但他不强求孩子们都和他一样,而是相信孩子们最终将走自己的路。这些子女经过梁启超的教育和影响,个个成才,各有所长。梁家的学术贡献薪尽火传之所以值得重视,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本身,也在于文化体验和人生价值取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梁启超曾经不无伤感地预言:“十年之后当思我” 。一百年过去,多少人躺下,多少故事云散烟消,多少人还在怀念着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尘世的功名利禄也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但人的思想、学术却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存在。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文化大

7、家庭,既积淀着中国的伦理传统,又不乏现代色彩。梁启超一生奔波、忙碌,而对家人总是眷念绵绵。有时他对家人倾诉着痛苦和喜悦。他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 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一书,梳理了大量史料,并融入了现代教育学的理念。读此书,会让你领略梁启超教子的“大手笔”风格,也会给你自己及朋友教育子女带来有益的启迪。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出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着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

8、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她还曾编有艺蘅馆词选 ,此书 1908 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她操守高洁,在 1938 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长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成 1915 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1923 年和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后毕

9、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28 年回国后,他去了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大学,并在那里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 “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开拓了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 ,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1945 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建筑人才的缺乏,因而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亲自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10、指导整修了怀仁堂。梁思成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 年,他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48 年,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72 年,在动乱中受尽屈辱和折磨的梁思成含冤去世。次子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永出生于澳门,但其童年也是在

11、日本度过的。1923 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东亚考古,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其间,梁思永曾一度回国到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 年夏天,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季,他到黑龙江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1931 年春,他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同年秋季,他又参加了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

12、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1934 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永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后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1939 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他 1948 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 年 8 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 年 4

13、 月 2 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 50 岁。三子梁思忠(19071932):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梁思忠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又到了美国,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20 世纪 30 年代初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 1932 年的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此后不久,年仅 25 岁的他却因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而去世。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的图书馆学家1925 年,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嘱咐,梁思庄被大姐梁思顺带到加拿大读书,先是在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基尔

14、大学攻读文学。1930 年,她获得了麦基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她又至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 年学成归国后,她立即投身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 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 年1946 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 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 年,原燕京大学等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对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

15、十分熟悉;她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她奠定了燕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图书编目的基础,并且在目录学领域有独创;她一生致力于图书馆西文编目、参考咨询和教学工作,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工作了整整 50 年。1980 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思庄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1981 年 4 月,积劳成疾的梁思庄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她因病卧床 5 载,于 1986年 5 月 20 日去世。第 7 楼 四子梁思达(1912):著名的经济学家1935 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

16、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 1937 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 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 1965 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 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2005-5-28 14:26:02http:/ 中国投资资讯网欢迎您 天下人 等级:业余侠客 文章:377积分:2366注册:2003-12-9第 8 楼 三女梁思懿(19141988):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梁思懿于 1933 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 1935 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