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78971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制度大略---复习参考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一、 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度 内容:内容: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继承制度: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宗法体系: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从周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宗法网络。4.宗庙祭祀宗庙祭祀:与宗法关系相对应的,强调嫡长子的地位,嫡长所在,即是宗庙所在。特点特点:1 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 它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3 它实质上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作用作用:1、宗法制即宗教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

2、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2、宗法制下等级森严,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影响:1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内容:内容:封邦建国,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

3、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分封分封:1 对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分封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对臣服于它的方国,则采用结盟结盟的方式,羁縻笼络,两者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2但区别是:对于结盟地,受封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而对于分封地,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特点:特点:一、严格按照宗法制度所确立的等级身份进行分封。在周朝,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财产,都来源于他在宗法体系中的位置。二、封地不可转让,不可买卖。三、责任和义务关系三、责任和义务关系:1、 受封者承认宗主的统治权,承担定期交纳贡赋、为王室服役(担任官职)和提供军事

4、力量的义务。2、王室有责任维护诸侯及诸侯间的秩序,调解诸侯间的矛盾,保护诸侯不受外敌侵扰。目的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防止商代遗族叛乱 (3)适应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的不断发展 (4)根本:巩固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士阶层的崛起士阶层的崛起:宗法制的破坏使士有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士的地位和人数决定了他们改变命运的积极性最强。诸侯兼并与争霸的局面使人才成了诸侯盛衰的最重要

5、的因素。 意义:1.血缘关系政治变成官僚政治,扩大了政治基础。2.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3.中国的“士”文化影响了后世各个朝代与政权。新型官制出现新型官制出现:私学兴起而官学式微、士的崛起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官制,开始向国君雇佣官僚转化。四、战国法家思想:四、战国法家思想:法家意义上的政治改革 (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变法基本上以奖励耕战和严刑峻法为标志。 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5、郡县制:秦朝初建,确立于汉代郡县制:秦朝初建,确立于汉代内容: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

6、,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作用:1 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2 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六、汉代的推恩令六、汉代的推恩令内容: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作用:使得诸侯王国

7、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导致封国越来越小,权力大大削弱。七、汉代的东宫制度七、汉代的东宫制度内容:东宫制度:东宫制度就是皇帝预先确定继承人,即预立太子、配备官属的制度。东宫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继承原则,二是师保体系,三是东宫属官。了解:东宫官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太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东宫官一般不直接议论朝政,但对太子,以及对他日国政有重大影响。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亦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这种情况使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复杂八、汉代的政治录用制度八、汉代的政治录用制度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

8、察举,二是征辟。 察举察举:由郡国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每郡岁举一人)以及应中央政府的特殊需要,不定期推举若干专门人才。 1 定期:定期:举孝廉:由各个郡国按人口比例每年向朝廷推荐一定数额的孝廉,主要选拔道德质量好的贤士,不过后来还要附加经学和写作方面的考试。2 不定期:不定期:特科:根据治国需要或皇帝意愿,选拔有相应才干的士人。征辟征辟:指自上而下的选拔。所谓天子的选拔叫做“征”,公卿二千石的选拔叫做“辟汉代察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举士(选拔人才)与举官(提拔官吏)没有分开。而且,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察举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 ,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吏) 。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

9、任官吏的考课内容。总的来看,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汉代选举制度的影响:其一汉代选举制度的影响:其一,催生了士大夫阶层,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既负载主流文化,又提供行政人才的群体。 其二其二,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是辟除制度,导致了官僚性质的门阀的产生。 (汉代选举制度的运行所产生的这两个副产品,对中国历史后来的社会和制度变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门阀的出现,最直接的后果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做了铺垫。但是士大夫分裂成寒门和士族,寒族仕途无望,转而进入军界,化为军事贵族。军事贵族和门阀两者的斗争最后又导致了门阀贵族的覆灭。 ) 九:汉代

10、的监察制度九:汉代的监察制度帝国时代的监察制度是秦朝创立的。监察制度与行政司法制度、军事制度一样,是支撑皇权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三者恰好构成了皇权之下的结构制衡。皇权之下的权力制衡,是帝国体制的基本原则,而监察制度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汉代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 。官卑而权重,是监察官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监察系统的功能监察系统的功能有三: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是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这是根本性的功能。十、1 东汉末年到三国,贵族与好强充分发展: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政府对豪强

11、贵族的依赖。2十一、九品中正制十一、九品中正制内容: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影响:1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2 后来仅仅重视门第出身,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结果:九品中正制不仅没能实现重整官僚体系、重新确立皇权至上地位的目标,反而成了门阀政治的催化剂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

12、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政治特点: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通过土地兼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十二、十二、门阀政治下,西晋西晋之所以大封皇族,主要是想以人为的方式培育起一大批更大的却跟传统士族不同的贵族来,让这些皇族对抗贵族门阀。十三、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十三、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

13、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户、礼、兵、邢、工特点:一、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以掌管国家大政。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二、平衡君权:皇帝无提议权,只有赞同权。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此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三、集思广益,集体议政,解决互相间之争执,审慎稳重,可收集思广益之效,弥补帝皇才干之不足。意义:意义:1 形成严密的官僚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集思广益,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 最高统治者权力日益膨胀,相权受到牵制,是中朝和大臣的权力分化,不利于统治。十四、隋

14、唐的科举制十四、隋唐的科举制内容: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意义:积极:1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考试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2 选士与育士相结合,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范围,对于扭转封建教育中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 选拔人才较为公正,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消极:第一,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第二,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评定具有主观性,

15、具有隐性制度。 第三,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PT.唐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1 在整个科举制度的历史上,唐代的科举效果是最好的。 2 推行科举制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世族的势力。 3 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 4 科举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 5 科举制也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某种影响。15、宋代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宋代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内容:宋是地方空心化形成的朝代。宋代统治者深深忌惮前朝教训,自立国之始,即对地方大举开刀。宋代为防割据,只给地方最低的物资储备量,其余钱粮收入,一概运入中央。而地方军权被完全剥夺,地方权力渐弱,则中央权

16、力渐强,天平已经倒向中央,地方只能一步步走向空心化。中央与地方的博弈:1、中央对于地方的权力斗争,主要手段便是先缩小地方的行政范围,继而分化地方行政权力。2、在高度中央集权的背景下,地方顺从中央。由于利益的左右,地方对中央也是欺上瞒下,这造成了中央政令在地方的不畅通。3、地方逐渐空虚,而中央集权过重。所以宋以前,政权多亡于地方军阀割据,自宋开始,政权多亡于外族入侵。地方官府与豪强大族的关系:海上贸易与商业富国。 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形成了众多资本实力雄厚的地方豪强势力。宋代的地方豪强是一个势力强大的特殊群体。1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宋代,中央是不可能容忍地方上出现对抗势力的,往往采取镇压。但地方官府与豪强了有勾结,有摩擦,也有镇压。2、鼓励经商与打击走私 3、官府与私贩斗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最极端的产物武装走私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格局 1 分税制的利益格局,国家对地方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 2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A“分权”定支出,是划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相应确定财政支出范围。B“分税”定收入,是按税种划分各自的财政收入范围,将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