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员工创造了奇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7376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是员工创造了奇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员工创造了奇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是是员员工工创创造了奇迹!造了奇迹!5 个小个小时时更更换换 12 个个风风口口纪实纪实本报记者 赵洪祎7 月 28 日下午 4:42 分 3#高炉突然停电,导致正在恢复中的高炉渣铁倒灌,烧毁 12 个风口,并将 12 个风口小套全部灌死,2 个直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堵塞,如果当时处理不当或操作不慎,就会引起炉子大凉,甚至高炉冻结。情况紧急!刻不容缓!炼铁厂立即组织抢修,5 小时成功更换 12 个风口,9:42 分 3#高炉开始复风。大家都知道,7 月 23 日夜晚,西峡遭遇了近两百年来最大的水灾,汉冶钢厂也难以幸免,全厂停电,生产中断,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泡在水中,损失令人惨不忍睹。接下来,全公

2、司员工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抗洪救灾之中。截止 7 月 28 日,许多员工已经连续多日奋斗在生产一线,加上前几日的“7.12 事故”,部分员工甚至一星期都没有回家。左传云:一股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续奋战好几个昼夜的员工均已经疲惫不堪,是什么力量让这些身心极度疲惫的铁汉在紧急关头又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记者带着疑问和欣慰深入生产一线,迫不及待一窥究竟。以厂以厂为为家,家,责责任重于泰山任重于泰山“瞌睡不当死,不死就得干”,3#高炉设备主任李保良如是说。短短十字,掷地有声,凸显出的是炼铁厂每位员工的责任与使命。自去年 9 月开始,3#高炉生产一直不顺,董事长几乎每天都到高炉亲自指导,期间曾召开高

3、炉专题会议不下 30 次,经过近一年的努力,3#高炉在今年 5 月份才逐步顺行。然而好景不长,进入 7 月份以来,先是“7.12 事故”导致高炉紧急休风,接着是 7 月 23 日洪灾导致高炉再次被迫停机,紧接着又是 7 月 28 日停电导致高炉非计划休风。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还未来得及松懈的神经再次绷紧了弦,危急关头,没人有抱怨,没有人临阵逃脱,更没有人趁火打劫,在场的员工全部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后来接班的员工和闻讯赶来的员工也默默无闻的加入到抢修队伍中去。在这一刻儿,他们之间没有了隔阂,没有了上班下班,没有了推三阻四,没了推诿扯皮,身体的疲惫和生活的烦恼也一扫而光,每一个人心中唯一

4、的想法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复风,尽可能减少损失。长期的工作练就了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他们深知此次事故争分夺秒的关键,每争取一秒钟就为汉冶多争取一份希望。这次抢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员工,赵小昌、刘海涛、李保良、张正哲、赵建跃、许建国、邵江涛、贾志军、乔中伟、程何敏、朱杰、郭玉成、汪国锋、陈登波、袁书贺、张晓波、程学武、王文斌、张兴华、梁红雨、程丹、马磊和范浩明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还有一些默默工作不愿意透漏姓名的员工,他们也同样让人感动。据一位不愿留名的员工讲,这些天大家确实都很辛苦,但李保良和张正哲更是让大伙儿感动和佩服。3#高炉车间设备主任李保良,抗洪中不慎摔倒撞到胸部,导致胸部红肿,顾不

5、得去医院检查,依然奋不顾身投入到抗洪救灾中,直到 7 月 27 日因胸部疼难忍才到县医院检查,结果为肋骨轻型损伤和轻微胸膜炎。7 月 28 日下午 4:55 分一接到电话,二话没说拔掉针头就直奔现场;3#高炉炉前作业长张正哲,老家米坪遭遇洪水袭击,通信全部中断,至今不知家中二老是否安好,从“7.12 事故”开始就一直盯在高炉寸步不离。当记者问其最大的愿望时,他表示“希望高炉能快点顺起来,然后回家看看父母是否安好”。正是有这样一大批以厂为家、视高炉顺行为己任的普通员工,在关键时候众志成城、团结协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分工明确,分工明确,节节点控制点控制紧紧凑凑停电发生后,炉内立

6、即组织休风,炉前抓紧改干渣,并以手工摆动料槽,看水工马上开始全方位监控高炉水温和水位。炼铁厂厂长谢治伦和副厂长乔奇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并积极组织安排抢修,具体抢修计划由赵小昌和刘海涛负责实施。4:48 分左右,抢修方案制定完毕,方案共分 6 个小组,其中 4 个作业小组专门负责更换风口,每个作业小组负责更换 3 个风口,抢修人员主要以 3#高炉员工为主,部分老区员工也参与了抢修。第一作业小组由炉前班长贾志涛负责更换 14#、15#、16#风口,计划安排 7 人;第二作业小组由外聘技师许建国负责更换 17#、18#、19#风口,计划安排 7 人;第三作业小组由外聘技师邵江涛负责更换 20#、21

7、#、22#风口,计划安排 9 人;第四作业小组由外聘技师赵健跃负责更换23#、24#、1#风口,计划安排 7 人;第五小组为物料保障组,其中李保良负责更换设备和备件的运进与运出,计划安排 20 人。张正哲负责现场物料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抢修质量验收。李东方和梁红雨负责茶水、饮料和晚餐的保供;第六小组乔中伟主要负责抢修期间水位和水温监控及视孔大盖的安装;赵小昌和刘海涛主要负责现场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4:55 分左右,除老区少部分正赶过来的员工外,参与抢修的各小组成员均已准备到位,并且立即投入到更换风口的工作中去。4 个作业小组按照分工紧锣密鼓的开展工作,首先将已经烧坏的 12 个风口拆下来

8、。据现场人员讲,风口主要由大、中、小套、吹管和直节组成,初步断定 12 个吹管全部灌死,12 个小套也被灌死,其中 2 个直节也受到不成程度的堵塞;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全部更换灌死的吹管,清除 12 个小套和 2 个直节的灌渣。与此同时,李保良已经将需要更换的 12 根吹管运送至高炉平台,其中每一个吹管重达 2.7 吨;张正哲组织张兴华和梁红雨分别用行车和叉车将卸下来的吹管移到旁边、将新吹管运至对应位置。由于是紧急休风,倒灌的炉渣到处都是,现场热浪袭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员工的干劲儿。整个抢修现场如同一台机器一样有条不紊的运行,各种物料准确到位,各种指令畅通无阻,抢修现场忙而有序!7:30 分左

9、右,此时正是高炉车间两班倒的交班时间,白班的员工丝毫没有松懈,拼着命的赶时间;前来接班的员工上岗后二话不说就投入到人手急缺的岗位上,有些接班员工闻讯后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厂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风口更换的人数由最初的三四十人到六七十人。9:10 分左右,第四小组在赵建跃的带领下首先完成对23#、24#、1#风口的更换工作。紧接着 10 分钟后,第一、二、三小组几乎同时完成对其余 9 个风口的更换工作。9:20 分左右,看水小组在乔中伟的带领下开始更换风口的最后一步工作,安装视孔大盖。由于每一个视孔大盖与风口并非配套,需要不断进行调试,在经历 20 分钟后,看水小组终于将 12 个视孔大盖安装

10、完毕。9:42 分,风口更换完毕,高炉开始复风。至此整个风口抢修任务圆满完成,更换 12 个风口历时 5 个小时,平均每更换 1 个风口需要 1.7 个小时,这与平常更换 1 个风口需要 2小时简直无法相比,就连董事长也说“5 小小时时更更换换 12 个个风风口,口,这这在在汉汉冶建厂冶建厂历历史上是个奇迹史上是个奇迹”。领导领导重重视视,坐,坐镇镇指指导导激励激励董事长在得知停电事故发生后,放下手头大堆需要批示的文件,拖着疲惫的身子立即赶往现场,此时汉冶公司总经理张立新、电管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助理吴春国已经到了现场,副总经理黄国强自始至终在炉台上指挥、组织抢修工作。自汉冶遭遇洪水灾害以来,

11、董事长可谓寝食难安,昼夜连轴转,两只眼睛熬得现出血丝,一天到晚泡在现场亲自指挥、督导全员抗洪救灾,大到汉冶防汛复产,小至电机烘烤、地面清淤,每一项工作都亲自过问,了如指掌;汉冶班子及各厂领导也是昼夜紧盯现场,全力指挥救灾和复产工作。到达现场后,董事长首先简单了解了停电的原因及高炉当前的状况,接着,董事长一边听取谢治伦、赵小昌和刘海涛汇报抢修方案,一边到详细查看现场情况。整整 5 个小时,董事长一直全程参与抢修工作,并就抢修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张立新也在积极做好各项协调工作。交接班期间,很多员工顾不上交班,顾不上下班,更顾不上吃饭,董事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间紧迫,准备好

12、的晚餐根本没时间享用,员工更是不愿因吃饭耽误一点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董事长立即向张立新和黄国强交代可以买些牛奶和火腿肠送到现场,员工可以一边施工,一边就餐,既能补充体力,也不耽误时间,待抢修完毕后统一组织晚餐。五分钟后,谢治伦负责将牛奶和火腿肠运至高炉平台,员工胡乱扒拉几口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了。“将临阵前,兵勇十分;主帅出征,兵勇万分”。能够和领导并肩作战,对员工来说,既是一针镇静剂,也是一针兴奋剂,有领导在心理不慌张,领导鼓励员工干劲更加十足儿;愿意和员工同甘共苦,对领导而言,既是一次难得学习的机会,也是与员工加深感情的机会。总之,在这种时候领导与员工心中才再无芥蒂,情同手足,血浓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