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1.50KB
约7页
文档ID:43371555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_第1页
1/7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 指挥等方面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 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据此,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 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 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 出于战”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 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 彼矣” 二、速战速决 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 “久则钝兵挫锐” , “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 “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 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 《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 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 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 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 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在这种情况下,晋中军切断楚上军归路,同时, 假装溃败的晋左军转身回击在晋军围歼下,楚上军几乎全军覆灭 四、集中兵力 《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 合则心坚 ”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五、出其不意 孙武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1941 年 12 月7日,日军海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 发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胜利,就得益于战争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 首先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使美国放松警惕;其次 在攻击时间的选择上,12 月7日正是美海军士兵的休息时间,可谓神不知, 鬼不觉 六、奇正互变 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同样是疑敌,战国时的孙膑用 的是减灶法,而三国时的诸葛亮则采用了增灶法,殊途同归 七、兵贵其和 《准南子》提出:“良将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 ,把协同作战看作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八、先戒为宝 古人从战争经验中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天下太平,但忘了战备也是很危险的 治军理论 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将帅修养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很早就认识到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孙武把选取将 的标准归为“智” “信” “仁” “勇” “严”五字,即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三略》 认为贤将要具备十二能:清(廉洁) 、静(镇静) 、平(公平) 、整(严整) 、受谏(接受批评) 、听讼(明辩事非) 、纳2人(任用人才) 、采言(采纳意见) 、知国俗(知敌国风俗) 、图山川(研究山川形势) 、表险滩(明了地形险阻) 、制 军权(掌握军队的指挥权)等。

将帅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国之军的胜败 二、以治为胜 严明军纪是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坚决执行命令的,给予优厚的奖励;违抗或拒不执行命令的,要严厉 制裁三、教戒为先加强军队训练,是治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用兵原则是,首要的是教育训练平时注意教育训练,就会 有坚强的军队观点和巩固的国防,敌国就不敢轻易进犯了中国古代军事精华——著名战例篇中国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压迫及统治暴政,各民族、各政治集团之间曾发生过无数次 战争其中许多关键性的战争,往往决定或影响某阶段历史的演进和某些民族、王朝及政治集团的兴亡盛衰指挥这 些战争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选取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唐朝反击突厥之战、宋金和尚原之战,作为中国古代 的典型战例进行一些分析这几个战例,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 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汉匈之战,标志着骑战成为战略手段, 而且创造了农业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奇迹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权格局有着 决定作用,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异,曹魏输在战技战法上,前秦输在人心向背上。

唐朝反击突厥之战,是长途奔袭的 典范宋金和尚原之战,则充分体现了守御战中奇兵出击的配合作用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 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 260 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 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 打击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 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 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 满情绪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 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 15 岁以上男子, 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

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 40 余日, 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 40 万人投降白起白起为彻底消 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胜利的原因是:首先,秦国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的主攻对 象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 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秦充分利用反间、示弱等手段,诱使赵国决策者决策失误再次, 任命最有实战经验的白起为主帅,正确判断出赵军的作战意图,利用赵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诱敌出击,分 割包 围,聚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摧毁了赵国赖以抗衡秦国的军事力量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汉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楚汉战争时,匈奴乘隙进入富饶的河套平原,力量空 前强大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企图以汉室公主和大量物质财富换取和平到文、景时期,此项 政策行之 70 余年,结果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汉军出师,从此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序幕 汉匈河南、漠南之战,是反击匈奴的第一回合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 年),匈奴兵犯上谷(今 河北怀来东南)、渔 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武帝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 的河套平原(当时又称河南)卫青引兵北上, 突袭匈奴,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移民十万屯田戍边,为进一步反击匈奴奠定了基地 此后,匈奴右贤王欲夺回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屡攻朔方,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卫青率军北出朔方, 进入漠南(今内蒙古南)反击右贤王李息兵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右贤王,策应卫青卫青以三 万铁骑出塞外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庭,击破匈奴有生力量次年,卫青率大军十万再出塞北,于定襄(今内蒙古和 林格尔西北)重创匈 奴,匈奴损失惨重,退往漠北河南、漠南之战,为汉朝彻底消除北部边境的战乱之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军事特点有三:其一,河南水草丰 美,是汉匈战略要冲,双方对此争夺激烈,以前一直是匈奴进犯中原的前进基地,所以收复河套平原,是汉反击匈奴 战争的良好开局其二,收复河南后,汉军随即主动出击漠南的右贤王,扩大战果,将匈奴主力逼离汉境,并切断了 匈奴左右部的联系,以便分而制之。

其三,匈奴左部(左贤王)势力强大,所以汉军在东部虚晃一枪,以主力攻取其力 量相对薄弱的河南,正应了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目的是断匈奴右臂霍去病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3入匈奴境内千余里,歼敌万余次年,霍去病兵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 北),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西攻至祁连 山,大破匈奴,俘三万余人河西匈奴部损失惨重,浑邪王率所部四万人降汉 河西之战, 汉军胜在战略进攻方向选择正确汉军在取得漠南战役胜利后,匈奴主力被迫转入漠北,而来自东部、西部匈奴 的威胁相对增加,但二者之中,西部较弱,且因汉立国关中,所以威胁更大汉军选择西部作战略进攻方向,既歼灭 了匈奴河西势力,扩大的漠南战役成果,又一举消除了其对关中平原的威胁从战术上讲,汉军河西之战充分运用了 连续出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法,使敌防不胜防,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寻 歼匈奴主力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为主力,另以步兵数十万,战马十万匹配合行动二人分东 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会战。

卫青兵出定襄,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经激战,击破匈奴军,歼敌近两万人,追至蜫颜山(今蒙古共和 国境内杭爱山脉一支)霍去病在东路出兵,深入两千里 ,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歼其精锐,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 国乌兰巴托东),歼敌七万,胜利凯旋 漠北之战,汉军采取了远途奔袭,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针对匈奴流动性大、机动力强的特点,汉军以骑兵 大军团远途奔袭和大迂回战法,深入敌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心理,出其不意,疾驰穷追,一举荡平 之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曹操因势而起,逐渐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 年 ),曹操率军南下,夺取 荆州,进而准备攻取江东,实现全国的统一,遭到刘备与孙权联合 抵御,双方在长江中游的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孙权与刘备联军抵抗 ,双方会于赤壁(今湖 北蒲圻西北)当时,曹军拥有 20 万人,孙刘联军不到 5 万人但曹军长途跋涉,疲病之极,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 穿鲁缟“,士气不高而联军方面,尤其是东吴的水师,一向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且因这场战争关乎孙刘两家前 途,均是背水一战,故而战斗意志相当坚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军队数量上的劣势。

两军在赤壁相遇 ,一经 接战,曹军便告不利,曹操引军退至长江北岸的乌林休整,等待决战 曹军不适应水上作战,因而将战船“首尾相接“,以求平稳孙刘联军的指挥官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种情况,便 向周瑜进火攻之计为实施这项计划,周瑜让黄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