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6044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必备:第115-118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第 115115118118 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课时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课题:数列问题的题型与方法一复习目标:一复习目标:1能灵活地运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 解题;2能熟练地求一些特殊数列的通项和前项的和;n3使学生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 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 的有关问题;4通过解决探索性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 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解综合题的实践中

2、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6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 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二考试要求:二考试要求: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 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 公式解答简单的问题。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 公式解决

3、简单的问题。4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 会遗漏。解答题多为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试题大多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 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 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 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 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 本数学方法。应

4、用问题考查的重点是现实客观事物的数学化,常需构造数列模型, 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详析 1可以列表复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有关公式和性质.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1)定义法:对于 n2 的任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11(/)nnnnaaaa(2)通项公式法:若=+(n-1)d=+(n-k)d,则为等差数列; na若,则为等比数列。 na(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 S Sn n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na(1)当,d0

5、 时,满足的项数 m 使得取最小值。10a mS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4.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5注意事项:证明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常用定义,即通过证明 na或而得。11nnnnaaaa11nnnn aa aa在解决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时, “基本量法”是常用的方法,但 有时灵活地运用性质,可使运算简便。 对于一般数列的问题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解。 注意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注意与之间关系的转化。如:nsna= ,=na,11nnsss21 nnna nkkkaaa211)(数列极限的综合题形式多样,解题

6、思路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离不 开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只要能把握这两方面,就会迅 速打通解题思路 解综合题的成败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透过给定信息的表象,抓 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 略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找准自己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增强解综合题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4 年高考数学数列综合题选1 1 (20042004 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年高考数学北京卷,1818)函数是定义在0,1上的增函数,满f x(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

7、究 足且,在每个区间(1,2)上,f xfx( )( ) 22f ( ) 11(,1 21 21iii 的图象都是斜率为同一常数 k 的直线的一部分。yf x( )(I)求及,的值,并归纳出的表达式;f ( )0f ( )1 2f ( )1 4fii()(, ,)1 212L L(II)设直线,x 轴及的图象围成的矩形的面积为xi1 2xi1 21yf x( )(1,2) ,记,求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aii S kaaa nn( )lim() 12LS k( )义域和最小值。 分析: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解:解:(I)由,得ff( )( )0

8、20f ( )00由及,得.ff( )( )121 2f ( ) 11ff( )( )1 21 211 2同理,.ff( )( )1 41 21 24归纳得.fiii()(, ,)1 21 212L L(II)当时, 1 21 21iixf xk xii( )()1 21 211.akiiiiiii1 21 21 21 21 21 21 21111()()()(, ,)14 21221kiiL L所以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an1 214()k1 4所以.S kaaak knn( )lim()() () 121 21411 42 314L的定义域为1,当时取得最小值.S k( )0 kk

9、11 2 2 2 (20042004 年高考数学北京卷,年高考数学北京卷,2020)给定有限个正数满足条件 T:每个数都不大于 50 且总和 L1275.现将这些数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组,每组数之和不大于 150 且 分组的步骤是:首先,从这些数中选择这样一些数构成第一组,使得 150 与这组数之和的差与所有可能的其他选择相比是最小的,称为第一组余差;r1r1然后,在去掉已选入第一组的数后,对余下的数按第一组的选择方式构成第二组,这时的余差为;如此继续构成第三组(余差为) 、第四组(余差为) 、r2r3r4,直至第 N 组(余差为)把这些数全部分完为止.rN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

10、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I)判断的大小关系,并指出除第 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几个数;r rrN12,L(II)当构成第 n(nN)组后,指出余下的每个数与的大小关系,并证明rn;rnL nn 1150 1(III)对任何满足条件 T 的有限个正数,证明:.N 11 分析: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不等式的证明等基本知识,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解:(I)。除第 N 组外的每组至少含有个数rrrN12L150 503(II)当第 n 组形成后,因为,所以还有数没分完,这时余下的每个nN数必大于余差,余下数之和也大于第 n 组的余差,即rnrn,Lrrrrnn()()()15

11、015015012L由此可得.rrrnLn121150L因为,所以.()nrrrrnn11121LrnL nn 1150 1(III)用反证法证明结论,假设,即第 11 组形成后,还有数没分完,N 11由(I)和(II)可知,余下的每个数都大于第 11 组的余差,且,r11rr1110故余下的每个数 . (*)rr1110150111275 10375 .因为第 11 组数中至少含有 3 个数,所以第 11 组数之和大于.37531125.此时第 11 组的余差r11150150112537511第组数之和.这与(*)式中矛盾,所以.r11375.N 113 3 (20042004 年高考数学重庆卷,年高考数学重庆卷,2222)设数列满足 na1112,(1,2,3.)nnnaaana(1)证明对一切正整数 n 成立;21nan(2)令,判断的大小,并说明理由。,(1,2,3.)n nabnn1nnbb与(I)证法一证法一:当不等式成立., 1122,11an时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22 1221,21.111,2232(1) 1.1,2(1) 1.kkk kkknkaknkaakkaankak 假设时成立当时时时成立综上由数学归纳法可知,对一切正整数成立.12 nan证法二:证法二:当 n=1 时,.结论成立.1123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