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59394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侵蚀原理教学大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Elements of Soil Erosion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土壤侵蚀原理是高等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和生态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骨干性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课程建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 1 章:绪论(讲课 2 学时)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涉及范围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土壤侵蚀及其危害,土壤侵蚀原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2、。第 2 章 土壤侵蚀类型(讲课 2 学时)2.1 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2.2 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2.3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2.4 土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形式,雨滴击溅侵蚀,面蚀,沟蚀,山洪侵蚀,海岸浪蚀及库岸浪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化学侵蚀。2.5 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流失量,土壤侵蚀程度,土壤侵蚀强度,允许土壤流失量第 3 章 水力侵蚀(讲课 4 学时,实验 4 学时)3

3、.1 水流作用,水流剥蚀作用,水流搬运作用,泥沙的堆积。3.2 溅蚀,雨滴特性,溅蚀过程及溅蚀量,影响溅蚀因素。3.3 面蚀,坡面径流形成,坡面径流能量分析,坡面侵蚀过程,影响因素。3.4 沟蚀,侵蚀沟的形成,侵蚀沟的发育,影响沟谷发育自然因素。3.5 山洪侵蚀,山区洪水类型,山洪时空分布,影响山洪因素,山洪侵蚀蚀特征,山洪沉积物特征3.6 海岸、湖岸及库岸浪蚀,海岸带划分,海浪、湖浪及库浪形成,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海浪、湖流及库流,影响海岸侵蚀作用的因素第 4 章 风力侵蚀(讲课 4 学时,实验 4 学时)4.1 风沙运动,近地层风的性质,沙粒的运动,风沙流及其结构特征。4.2 风蚀与风积作

4、用,风蚀与风积作用的概念,风沙蚀积作用与沙丘的运动。4.3 沙漠化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沙漠化的有关概念概念,沙漠化的影响因素。4.4 沙尘暴,沙尘暴的概念,沙尘暴的形成因素第 5 章 重力侵蚀(讲课 4 学时,实验 2 学时)5.1 重力侵蚀作用分析,坡面重力侵蚀作用,坡面重力侵蚀应力。5.2 崩塌,崩塌作用方式,崩塌分类,崩塌的形成条件。5.3 滑坡,滑坡的地貌特征,滑坡的力学机制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类型及其发展阶段,影响滑坡因素的分析。5.4 错落,错落的特征,发生的条件和原因。5.5 蠕动,蠕动特征,松散层蠕动(土屑或岩屑蠕动),基岩岩层蠕动。5.6 陷穴与泻溜,陷穴形成机制、分布与类型

5、,泻溜及其形成过程。第 6 章 混合侵蚀(讲课 2 学时)6.1 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泥石流分类。6.2 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容重及粒度组成,粘土矿物与泥石流的关系。6.3 泥石流特征,发生特征,泥石流流态特征,泥石流的搬运特征,泥石流堆积物宏观特征。6.4 泥石流输移和冲淤变化,泥石流的输移特性,泥石流的冲淤方式及冲淤变化。第 7 章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讲课 2 学时)7.1 冻融侵蚀,冻土作用机制,冻土层中地下冰和地下水,冻土地表类型,热融作用。7.2 冰川侵蚀,冰川的分布与类型,冰川运动,冰川侵蚀过程。第 8 章 化学侵蚀(讲课 2 学时)8.1 水的

6、化学性质,水分子构成,水中的溶解物质,影响水溶解能力的因素。8.2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8.3 淋溶侵蚀与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的透水性,水分垂直运动对土壤可溶性物质的影响,土壤钙积层及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土地次生盐渍化。第 9 章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讲课 2 学时)9.1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目的意义与任务,分区原则,土壤侵蚀分区。9.2 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西北黄土高原(1),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2),北方山地丘陵区(3),南方山地丘陵区(4),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5),云贵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区(6)。9.3 以风力侵

7、蚀为主的类型区(),半湿润地带沙漠化土地零星风蚀区(1),半干旱草原地带及荒漠草原地带风蚀沙漠化发展区(2),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风蚀沙丘活化区(3)。9.4 以冻融及冰川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冰川侵蚀区(1),冻土侵蚀区(2)。第 10 章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讲课 4 学时)10.1 土壤侵蚀调查目的及手段,调查目的,调查手段。10.2 土壤侵蚀调查步骤,准备工作,资料收集与整理。10.3 水力侵蚀调查,面蚀,沟蚀程度调查与强度判定,山洪侵蚀调查。10.4 风力侵蚀调查,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调查,沙丘移动状况,风蚀成因调查。10.5 重力侵蚀调查,重力侵蚀形式及程度,重力侵蚀发生

8、发展强度。10.6 混合侵蚀调查,混合侵蚀发生条件,混合侵蚀发生发展趋势判定。10.7 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调查,冻融侵蚀调查,冰川侵蚀调查。10.8 化学侵蚀调查,岩溶侵蚀,淋溶侵蚀,土壤次生盐渍化。10.9 土壤侵蚀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土壤侵蚀调查报告,图面资料整理。10.10 土壤侵蚀图的制备,GIS 功能,专题图制备,土壤侵蚀制图。10.11 调查结果分析,信息源评价,调查手段评价,调查误差分析。第 11 章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讲课 2 学时)11.1 土壤侵蚀监测预报概述,监测预报的原则,监测预报分类,监测预报的指标体系,监测预报成果,监测预报网络系统,监测预报技术标准。11.2 监测预

9、报方法与程序,资料准备与野外作业,数据处理,专题指标提取,模型建立与结果生成。11.3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经验模型,数理模型,随机模型,混合模型,专家打分模型,逻辑判断模型。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下自学、实验室讨论、实验室实验、野外现场教学及野外实习。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课堂讲授及课下自学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插播实验教学录像片和幻灯片,逐步完善电子教案和 CAI 课件的应用。

10、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使学生从认知土壤侵蚀类型与形式入手,着重探讨土壤侵蚀的基本理论、土壤侵蚀发展规律,并使学生掌握调查和监测水土资源及土壤侵蚀的基本技能,为进行独立土壤侵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土壤侵蚀基本概念、土壤侵蚀类型及土壤侵蚀形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与冰川侵蚀、化学侵蚀、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土壤侵蚀监测预报等。较系统地介绍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发展水平、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二)教学辅助资料水土保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水土保持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水土保持学报”、“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1、“地理学报”、“土壤科学”、“林业科学”、“土壤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等学术期刊。(三)实验环节1.通过实验课学习,使学生基本上掌握土壤侵蚀实验方法,学会常用土壤侵蚀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测试手段,通过独立进行操作、实验和数据采集,能够较为正确地分析、归纳实验结果,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报告,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本专业相关科学研究奠定基础。2.掌握实验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学会正确使用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地表径流测试系统、泥沙运动观测、泥沙样品收集与整理等仪器。(四)野外现场教学及实习环节1.实习时间为 0.5 周,实习地点为河北省怀来县、北京市延庆县和北京市昌平县。2.使学生进一

12、步掌握和深化理解黄土地区、土石山区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形式,以及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等。3.使学生基本上掌握不同土壤、地质、气象、植被和人为活动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体系。(五)参考文献及思考题结合课程进度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土保持需要,提交给学生一定量的参考文献和思考问题,供学生课下阅读及思考,以巩固课堂讲授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防治土壤侵蚀的基本技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考试环节(学生成绩评定:闭卷考试成绩 50%+综合口试成绩50%)。期末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和综合口试相结合形式,考试题型分为:简答、论述、系统分析和计算题。四、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为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测量与遥感、生态学、地学概论、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力学等。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1.教材教材张洪江主编,土壤侵蚀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2.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关君蔚主编,水土保持原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N. Hudson 主编,Soil Conservation, London Press, 19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