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53080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探讨 之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在人才招聘会上经常看到用人单位标明“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的条件。有的单位虽然在广告上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但在女性用工数量上却有严格的限制。 “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 ,成了招聘中的常有之事。即使女生有机会参与选择同一档次的学校、学历、专业,女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高很多。从女大学生就业的比例来看,有关部门做过统计,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比男大学生低 8-9%,就业的薪水也普遍比男大学生低。据统计, 目前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 45%以上,而在同等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 80%左右,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男生的 60%,比男生低 10

2、 个百分点。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 86.3%(个别专业除外),女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在高校,女生的签约率低于男生约 8%,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2000 年女大学生比例为41.07%,2002 年为 42%,2004 年为 44%,2005 年已达 45%。在 2006 年毕业的四百多万名大学生中,有一百二十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未就业人数达 70%左右),其中女大学生已占到了 44%。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 630 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女

3、大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其性别特征更引人关注。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一)有助于学校、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女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其与男生就业意愿的异同(二)有助于了解劳动力市场上女大学生的供求状况及其与男生的异同(三)有助于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如果有性别歧视要加以纠正,但也要反对把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合理选择误作性别歧视(四)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平衡发展,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具体表现如下: 造成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大学生就业难,给部分群众一种暗示,上大学费时费力钱还难找工作,即使有了工作,和没上过大学的

4、都干的不多的,打击了群众投资教育的积极性。 影响女性的教育和发展就业难现象导致女大学生对就业产生畏惧,转而追求高学,不断深造。这盲目的追求学历使女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用高学历去竞争学历岗位,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就业的障碍也会促使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比如热衷于拍写真将这些照片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影响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强化已有的社会性别观念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不需要理由地“处于劣势,归根结底是受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但这种就业难的状况将反过来强化人们心目中已有的男强女弱的观念,使大众认为女性就是不如男性,对主流社会的价值取

5、向带来消极影响。女大学生自身因经历了职业选择中的性别歧视,对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无可奈何,容易接受现实,甚至影响以后生育的意愿。 阻碍社会经济进步根据经济社会学原理,市场的运行规则是:市场主体追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对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外部影响是不关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于追求经济效益和效率的观念深入人心,既然女性在生理确实存在不如男性的地方,为企业发展着想,只得尽量避免使用女生。但企业对因此而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及相关的社会成本和负面影响并不关注。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女大学生是有着自身优势的群体良好的培养和丰富的知识使她们具备了

6、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因女性的生理弱势而忽略女性在工作上的优势必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虽一时满足了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需要,但最终会转变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经济进步。三、文献综述三、文献综述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献有很多,现在选择以下几篇简单介绍:(一) 人民日报记者 1987 年 7 月 31 日报道:“拒收女大学毕业生现象又日趋严重 , 张帼英(全国妇联副主席)呼吁积极消除性别歧视” ,该报道说“自 198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38 号文件下达后,此类问题曾一度好转,但是,今年 7 月份以来,不断有应届女大学生和管学生分配的干部来全国妇联和中国妇女报 ,反映今年的情况又趋严重。 ”报道

7、表明,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已经出现,并且妇联部门一般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基本上就是性别歧视。(二)潘锦棠等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 年第六期发表了“男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之比较”一文,试图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该文从其他“成就动机” 、 “就业期望” 、 “心理素质” 、“价值取向” 、 “学业成绩”和“在校社会活动能力”等六个方面对人民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进行了调查和男女两性比较,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在校社会活动能力”不亚于男生,而在“成就动机” 、 “就业期望” 、 “心理素质” 、 “价值取向”等“潜在能力方面得分低于男生,尤其是通

8、过女生的择偶意向可以预料,婚后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承担家务。该文的结论是:“女大学生未来潜在能力低于男大学生是造成他们就业竞争能力弱的基本原因” 。但是这次调查并没有同时对用人单位进行大学生需求调查,所以没有劳动力需求方的数据。(三)谭琳在 2002 年 2-7 月通过印刷媒体、网上人才市场、大型人才招聘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就业渠道的调查,发现在上述就业平台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性别不平等”或“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提出“只要男性”或“男性优先”的用人单位大大高于提出“只要女性”的单位,并且提出“只要男性”的单位或工种的“职业声望”高于“只要女性”的单位或工种。谭琳给出了“性别歧视”的定义是:劳动力市

9、场中的歧视是指根据性、年龄、种族、宗教、政治身份或社会身份等非职业性因素而对具备相同职业资历或生产潜力的劳动者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损害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招聘中的机会平等与歧视是一个急需政府规划的领域。 (载自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四)叶振文等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载中国妇女就业:现状与对策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一文对厦门大学2002 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就业过程到工薪期望,男生都优于女生,当女大学生被问及“你认为找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对女生的性别歧视”时,87.8%的女生持肯定意见。但

10、是该文对什么是大学生心目中的“性别歧视”并没有深究,也没有对劳动力需求单位进行相应的调查。四、研究内容四、研究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目前众多专家、学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经过较为全面的整理比较和认真谨慎的理性思考。首先,笔者从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入手,对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其次,笔者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细致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再次,笔者从政府、企业和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总结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对策;最后,笔者对女大学生就业前景进行了展望。五、研究方法五、研究方法(一)运用抽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及成因,同时辅之以文献调

11、查法。(二)运用实验法,选取有典型的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专业的女生,运用有效的转化策略,进行实践研究(三)运用行动研究法,将解决策略付诸行动,边实践边总结,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四)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女生,进行就业指导,摆正就业态度。六、研究步骤六、研究步骤(一)研究周期一年,即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 月(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1、2010 年 1 月2010 年 4 月为准备阶段: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2、2010 年 5 月2010 年 9 月为实施阶段 : 第一轮(2010 年 5 月6 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

12、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10 年 7 月8 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10 年 8 月9 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10 年 9 月10 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3、2010 年 11 月2011 年 1 月为结题验收阶段: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七、论文框架七、论文框架中文摘

13、要英文摘要一、引言(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二)研究现状二、研究基础与方案(一) 文献综述(二) 研究的方法、对象、思路、内容和理论基础三、研究实施(一)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客观原因 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 社会对角色不平等的角色定势 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考虑2、主观原因 女性生理原因 女大学生专业的问题 女大学生狭窄的择业观念 女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 缺乏就业准备 就业的障碍(三)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策略1、对于政府来说2、对于企业而言3、对女大学生自身来讲(四)女大学生就业前景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后记八、主要参考文献八、主要参考文献1王诚.女大学生就业的理

14、论和政策问题J.经济前沿,2003,2马于强.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3周华珍.关于我国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4郭秀芬,刘宏全,杨娟茹.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理论导刊,2005,(2).5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3,(11).6冯思遐.当代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9).7孙树枫.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男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比较分析J.浙江统计,2004,(2).8王爱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与重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9党爱娣.女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究.高教高职研 究,2008, (6):212-213. 10任伟宏,周墨之.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08, (29):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