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情——生态建设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3351754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情——生态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情——生态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情甘肃省情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再造山川秀美新甘肃甘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省内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危害较大。建国后,政府领导人民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对甘肃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启动生态建设“三大工程”甘肃近年来采取“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鞋子”(即山顶种草、山腰植树、山脚种经济作物)的办法,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甘肃省计划在 11 年内,生态环境建设总投资 500 亿元。完成宜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草)和封山(沙)育林 5333 万公顷。到 201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6,2015 年达到 1594,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 4243。甘

2、肃省有关部门已编制了甘肃省林(草)业生态建设工程规划 、 甘肃省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及种苗工程建设、科技支撑、林木病虫防治、护林防火等专题规划,工程已于 2000 年初启动,目前仍在积极实施之中。首先,启动长江、黄河 L 中游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总任务 4215 万公顷。这项工程覆盖全省 10 个地区(州、市)、68 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 461。其次,积极实施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工程涉及河西 5 地(市)、19 个县(市、区),工程区总任务 1119 万公顷。这是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又一大型主体工程。 第三,扎实有效地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退田还林试点工程,采用以粮代赈、以苗

3、代补,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以上“三大工程”的实施,逐步建没成全省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达到宜林荒山林草化,川塬农田林网化,道路水系林带化,城镇村庄园林化。牵龙锁沙迎开发甘肃的水利设施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黄河干流由于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等大中型水库的建成,提高了调蓄洪水能力。河西走廊、陇南、甘南、临夏等地的小水电工程,渭河、泾河、大夏河、白龙江等流域 2000 多公里的堤防工程,控制了洪涝灾害。甘肃中部干旱山区,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 131 万人和 1188 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雨水集蓄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于建成了一大批高远程电力提灌工程,

4、这里已成为林粮丰、百业兴的新灌区。中国八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的河西走廊进行了水利工程建设,使近年来粮食年均产量达 17 亿公斤。现在全省改造高产稳产田近 130 万公顷,造林 200 多万公顷,新修拦蓄工程 113 万座(处),平均治理程度已达 3684,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发展,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共同建造的一条防风林带系统工程。甘肃经过一、二期工程建设,甘肃段的防护林新增林地 169 万公顷,使昔日“风吹沙丘移,遍地无寸草”的荒漠地,如今变成了一道防风御沙的绿色屏障,保护着一片片绿洲良田和一块块林果

5、生产基地。甘肃境内的主要沙漠有库姆增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延伸部分,主要分布在古玉门关以东、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为了防止沙漠化的发展,减轻流动沙丘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河西走廊人民在兰州沙漠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指导下,运用育草封沙、植树造林、引水灌溉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在一些地区形成连片绿洲。在这些绿洲上,建成河西商品粮生产基地。名扬国外的甘肃治沙研究所在治沙中,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是在 1959 年建立的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的基础上成立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防治风沙危害和控制土地沙漠化的技术措施,探索沙漠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经过 40 年的研究和几代科技人员的努力

6、,在沙漠治理基础理论、治沙技术措施、沙区资源保护利用及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取得治沙科研成果 100 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60 多篇。在甘肃治沙研究所的指导下,甘肃省在民勤县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面积 64 公顷,使中国荒漠植物的引种驯化,种质资源保存走向了科学化。现已引进保存国内外荒漠植物 478 种,迁地保存国家级濒危植物 25 种,珍藏荒漠区动植物标本9600 余份;这里昔日黄沙茫茫,如今一片绿荫。栖息于此的鸟、鼠、兽达 50 余种,其中有金雕、荒漠猫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该所现已发展成集科研、推广、教学、

7、旅游为一体的重要场所。近年来,这座沙生植物园共接待国内外专家、游人 10 万余人次。其中有德国、日本、懊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该园治沙予以高度评价,称该园为“南乡水国” 。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自 80 年代以来,接待了来自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 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的参观考察,先后三次得到联合同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科技基金的援助,分别与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建立国际合作项目:1993-1998年成功地完成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甘肃沙漠综合治理与持续农业;先后代表中国政府为伊朗、巴基斯坦等

8、国的林业和治沙进行技术咨询服务;从 1993 年起,代表中国政府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四期“中国治沙技术推广国际培训班” ,来自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埃及、土耳其、泰国等 21 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1994 年接待了世界银行组织的“中东及北非沙漠化考察团” 。该所高效低耗的治沙技术受到国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大规模的治沙成就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赞誉。通过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增强了科技实力。目前,拥有“3S”系列、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气象站、光合测定仪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一支涉及多门学科、年青精干的科技队伍。兰州市在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兰州

9、市大气中飘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曾分别超过国际标准 15倍和 3 倍。这引起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几届政府及全市人民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市两级政府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实施“蓝天计划” ,推行“绿化、气化、热化、阳光和型煤”五大工程。通过绿化工程,使城郊大片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11.8。通过煤气工程建设,使大量居民用上煤气。通过热化工程,建成兰州第二热电厂,供热面积扩大,替代了许多锅炉房。通过型煤工程建设,发展工业用型煤和普及民用型煤,实现了全市民用煤型煤化,使烟尘排放量大大减少。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建成太阳房 30 座,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兰州市还加快环境法制建设步伐,颁布了 6 个地方性环保法规。经过艰苦努力,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三项指数降低。到 2005 年,兰州市三项指数将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