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引言:本章引言: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 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 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的工作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问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 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紧密相 连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它由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大气圈是指从地球表面到几十公里以至近一千 公里的高空覆盖着的由多种气体成分组成的大气层水圈指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江、河、 湖、海、地下水等岩石圈包括岩石和地表的岩石经过长期的侵蚀和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的 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地下埋藏着的煤、铁、石油等多种矿藏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通过气流、蒸发及降水等作用,经常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使生物圈具有一定 限度的平衡调节机能,保持生态平衡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这种依赖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 环境人类便无法生存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我们所知道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场所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爱惜、妥善保护、合理利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地理环境为 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三类:(1)生态资源,如太阳辐 射、气温、水分等,它们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可以长久使用;(2)生物资源,如森林、 草原、鸟兽鱼虫、菌类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此类资源具有再生机能;(3)矿物资源,包括 煤、铁、石油等各种矿藏,此类资源储量有限,而且属于非再生资源。
2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这种影响作用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影 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 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对于抗日战争 坚持持久战、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这 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牛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谓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 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一定数量的人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 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生 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因此,这时人口生产能否 提供足够数量和密度的人口充作劳动力就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生 产率以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时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相对增 强,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并通过发展科学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由 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 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 进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 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 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 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人口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段 时间内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物质生 产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出生 婴儿男女比例失调,也十分引人关注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坚持正确 的人口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 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3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如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本领、 社会关系、自觉能动性、抽象思维和语言等,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 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若停止生产,人类就不 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人类要从事政治、司法、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也必须 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所以生产活动又是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 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有什么性质的生产方式,就 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所代替,就意味着新的社会制度 代替了旧的社会制度二)社会意识(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 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 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1、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 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 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 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2、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冶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 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 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 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 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3、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 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不同个人的个体意识千差万别,各4具特点,个性鲜明而丰富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 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人类的社会群体是复杂多样的,群体意识也 是复杂多样的,有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人 类整体意识等不同的群体意识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 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 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正确的意识其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 是错误的意识,甚至荒诞的观念,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的,仍然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 源,它是对社会存在歪曲的、虚幻的反映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 素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社会意 识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 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 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 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 向前发展;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 展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先进的社会意识 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 力量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得以实现所 以,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群众,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 证关系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 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5平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 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 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 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第二,社会意识 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 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 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是社会意 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