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货店主到地产大亨从杂货店主到地产大亨从不起眼的杂货店,到香港“地产巨无霸” ,经过数十载的精心培植,郭得胜终于在暮年建立起自己的地产王国——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郭得胜是有名的“老实商人” ,而诚信经营、独到的眼光、紧扣市场循环盛衰的投资策略,这正是郭得胜成功的三大法宝靠“老实”发迹的“洋货大王” 二战后的香港,经济萧条,但上环一间名叫“鸿兴合记”的杂货店却生意兴隆,客似云来每天早晨,店主总是早早地开铺,对每一个客人都是一脸憨厚的笑容,殷勤有礼街坊们都喜欢去他那买东西,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这个被称为“老实商人”的人,就是后来掌舵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新地)的郭得胜1911 年,郭得胜出生于广东中山县由于郭氏宗族中人多是做土洋杂货或针织业,郭得胜念过几年私塾后,也随从商的父亲走南闯北做洋货生意抗战时期,一家人逃难到澳门,开了一家信发百货度日日本投降后,郭得胜却不愿返回中山梦想着成为巨富的他认为只有香港才能实现他的这一宏愿,于是举家迁往当时满目疮痍的香港刚开始,郭得胜只是在上环开了一间杂货店但凭着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郭得胜很快就赢得了周边居民的信任,生意日见兴隆在商场上,诚信是成功的基础,而“老实商人”的美名也成就了郭得胜的企业日见膨胀。
短短几年, “鸿兴合记”就扩展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 ,后又改称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 ,专做洋货批发当时的香港经济复苏很快,对服装、电子等行业各种原料和配件的需求急剧增长有着敏锐洞察力的郭得胜“嗅”到了这一商机,迅速地与日本“YKK”拉链商进行协商,拿到了香港的独家代理经销权,并利用多年经营生涯建立的零售网络,使“YKK”拉链畅销于东南亚各地随后,郭得胜又代理了台湾“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多个厂家的尼龙产品,销量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到 20 世纪 60 年代,他经销的产品每月的销量以 10 万镑计,年营业额也超越 1 千万港元他不但嬴得了“洋货大王”的美誉, “鸿昌”也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赚取了他日后在香港地产界大展拳脚的资本三剑客”进军地产业1958 年,香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郭得胜看准了地产市场是座大金矿,可是手上的资金有限,是大胆进军,还是做稳拿手戏呢?虽已年近半百,郭得胜却人老心不老,依然有着进入新行业的勇气和胆量他找来了同样看好地产业而资金不足的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一起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 ,开始在地产界施展拳脚当时的香港地产界,英资置地产业公司居霸主地位,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威震全港,李喜诚也已跃进房地产业界,若硬要去与大亨们争抢“肥肉” ,只有中等经济实力的“永业”无异于自寻死路。
于是,三人一合计,决定采取避其锋芒、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当时香港待拆的旧楼宇很多,资金不充裕的“永业”就以收购小地盘为主,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然后出售,回笼资金后再购入地盘……经过 5 年循环运转, “永业”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1963 年, “永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这是新地的前身,由郭得胜出任公司主席新鸿基”成立之初,职员不过 10 余人,资本也不雄厚但郭得胜和冯景禧、李兆基齐心协力,各展其长,使“新鸿基”很快就崭露头角,获利颇丰 “地产三剑客”的美名也不胫而走郭得胜有着高瞻远瞩的市场谋略,这从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可见一斑1965 年,香港先后发生银行挤兑及政治骚动,触发了资金外流和移民潮,房地产市道一落千丈但就在房地产商纷纷退市之际,郭得胜等人却趁低价购入不少土地,大建工业楼宇很多人都以为“新鸿基”疯了但有着多年经营工业原料及拉链批发经验的郭得胜很清楚:香港的山寨式工厂需要小型厂房果然,1968 年楼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郭得胜的投资开始见效,分层出售、10 年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备受山寨式工厂主们的青睐,利润滚滚而来一时之间,郭得胜的“新鸿基”称霸于工业楼宇市场,与霍英东称霸住宅楼宇市场的立信置业,交相辉映。
暮年建立地产王国1972 年, “三剑客”协议分手后,已有 61 岁的郭得胜坚守新鸿基这时的郭得胜已年过花甲,但迫近黄昏只争朝夕的心理反而让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当时香港股市渐达疯狂之境,恒生指数一日数涨目光如炬的郭得胜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把公司改名注册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发售由于“老实商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股民们都奔走相告:“看郭老板的为人,投他的股准没错 ”结果,新地原准备集资 1 亿元,热情的股民却将 10 亿现金投入新地有了资金,郭得胜更大量购入地皮,令土地储备加倍增加,新地也成了一家“楼宇制造工厂” ,货如轮转由于坚信香港的前景是光明的,郭得胜频频在香港经济遭遇低潮时不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1974 年,香港经济再陷低潮但郭得胜看准香港人口膨胀,日后必然向新界新市镇发展的趋势,遂大量购入新界土地和换地权益书事实证明这一仗他又打赢了 1978 年香港经济转趋繁荣,地价楼市飙升,新地推出的楼盘都获利丰厚,进入了收成期此后,不管是 1982 年因主权移交产生的信心危机,还是 1989 年的移民潮,郭得胜始终坚守香港而配合其不断扩展楼宇的经营,郭得胜将一条龙式的经营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有自己的楼宇设计室,有专事采购的贸易部门,建有水泥生产厂和包括电器及消防在内的多家工程公司,配套设立提供售后的财务、保险、管理乃至清洁服务公司……“肥水不流外人田” ,聪明的郭得胜把有利可图的一体化配套业务都紧紧地攒在自己手里,又怎能不发呢?郭得胜是有名的工作狂,一周工作 7 天是他的真实写照,在星期天和公司管理层一起巡视地盘就是他最大的娱乐项目。
1989 年,郭得胜退居幕后,公司交由长子郭炳湘打理虽然次子炳江,幼子炳联也已参与公司管理,但热爱工作的他直到逝世前仍坚持每天上班,事必躬亲,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例外凭着独到的眼光和紧扣市场循环盛衰的投资策略,郭得胜让新地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竞争实力和效益都急剧增长1990年他去世时,新地的市值已突破了 220 亿港元,增长达 70 倍之多纯利收入平均每年复式增长超过 26%,在香港市场居顶尖之列郭得胜故去后,郭氏三兄弟齐心协力将父业继续发扬光大,新地多年稳居香港股市值十大地产公司榜首,堪称香港的“地产巨无霸” 可以说,今天新地巨大成功的背后,是郭家两代的奋斗不息文/谢砚发布于:2008-9-26 已被阅读: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