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3332255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35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备注教学备注第一章 绪论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心理又称精神,简称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二、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三、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郭念峰教授提出的三条原则是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3.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2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 环境适应能力4.心理健康的现状 1996 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5.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引发原因单一,内容尚未泛化或部分泛化,思维仍保持严密的逻辑性,自知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人格完整或部分缺陷,能主动就医。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数比较复杂,自我意识不完整或完全丧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人格解体,社会功能丧失,无求治愿望。病情严重者可对社会造成危害

3、。6.心理问题的分类3一般心理问题 是近期发生的由社会的现实因素激发而引起的心境和情绪的波动,其特点是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得到理智控制,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完整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应激引起相对强烈的心身紊乱状态,其特点是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在一年之内、内容部分泛化、有时伴有某一方面人格缺陷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2. 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

4、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3. 心理冲突 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 4. 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5. 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46. 心理冲突 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生活环境因素 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

5、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2. 重大生活事件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3. 文化教育 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4. 自然景观,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于公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当人们漫步于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意和爱的热望。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无疑有利于身心健

6、康。 英国伦敦泰晤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佰利费尔桥,在这座5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直到此桥被漆成绿色,自杀人数才迅速下降。 5.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重大生活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6. 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 心理与精神护理的概念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理论和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

7、念为指导,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积极探寻解决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的护理技术;研究如何为病人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的心身早日康复的科学。 二、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 1. 研究各类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干预方法和技术2. 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调控病人的不良情绪3. 研究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通过护理工作和护士的6言谈举止,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心理护理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对各种躯体疾病病人的具体护理方法4. 研究如何理解和识别精神病人内心病态体验和正常的心理需要5. 研究在社区开展对病人

8、、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及家庭的健康咨询服务,对精神病人家庭康复的护理工作6. 研究如何培养和训练病人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在疾病好转后能及时回归家庭和社会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1. 良好的职业道德2. 坚实的专业知识3. 稳定的心理素质4. 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7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备注教学备注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心理过程与人格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 (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可分为外

9、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五种基本感觉。(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反映自身位置、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属性。包括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3.感受性及其意义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衡量感受性的指标是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域限越高,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感受性的异常叫感觉异常,表现有:感觉过敏、感觉增强、感觉减退和感觉丧失。 8(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同时对感觉信息进行组

10、织和解释,形成高阶段的认识。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反映。3.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称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

11、觉异常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判定具有临床意义。9(三)记忆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借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如果没有记忆,经验将无法积累,人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记忆异常的表现有:记忆增强、记忆减退、记忆错构和记忆虚构。2.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内容可分为 4 类: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表面形象为形式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命题等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形式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

12、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形式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时间内的保存,一般为 0.252 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短时记忆,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信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 1 分10钟。短时记忆的容量较为有限,一般 72 个项目。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反复强化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存储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

13、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实际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识记分成不同的类型。(2)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巩固和保存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的高级过程。4.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其规律绘制成曲线。该曲线揭示了两条规律:一是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二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1四)思维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

14、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1)动作思维:是借助于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2)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聚敛进行,形成惟一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12沿不同路径,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1)常规性思维:是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

15、题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思维。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2)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必要前提。比较既可以在时间上进行,也可以在空间上进行。(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

16、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常见的异常思维有:强迫性思维、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散漫、思维贫乏等,是各种精神障碍的典型表现。13(五)想像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基本素材是表象。所谓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六)注意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14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