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29583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变化新特点 2009-10-07 08:30:23| 分类: 本人论文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摘 要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六种,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三种, 即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 和非洲模式。本文探讨了日本模式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和启示。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较为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三种: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和日 本模式,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后发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三种典

2、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利弊得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对中国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一、日本模式的历史渊源日本模式,也称东方模式、东亚模式,它以日本为主,包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一些发达 国家和地区,其本质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几乎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便过渡 到垄断阶段。直到 19 世纪中叶,日本还是一个传统而又落后的东方式封建国家。1868 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才正式起步。因此,市场经济在

3、日本的出现,不 仅比欧美晚得多,而且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纵 观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日本模式的形成和确立是二战以后的事情,大致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阶段,即从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过渡,时间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 纪 50 年代中期。自明治维新后,为了适应天皇专制制度和军事扩张需要,日本资本主义经 济始终是在政府直接扶植、保护和控制下发展的。所以,早期的市场经济体制“兼有国家 性、垄断性、封建性和军事性的特征”1。1940 年前后,日本在德国统制经济和苏联计划 经济影响下,形成战时经济体制,将整个国民经济完全置于政府控制之下,这就是所谓

4、统 制经济体制。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处于极度衰败和混乱之中,面对这种情 况,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恢复经济,日本政府曾一度延续了战争期间的统制经济体制,并 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恢复,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1949 年后,随着经济状 况的好转和经济环境的恢复,开始逐步放弃统制政策。19491955 年,日本进行了一场主 要以美国模式为蓝本的内容广泛的体制改革,目的是铲除旧有的政权基础和经济体制,确 立一种民主、和平的新型体制,即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从直接控制 转变为间接控制,从统制经济体制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为创造奇迹阶段,即从 20 世纪

5、5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在这一阶段,日本模式 的诸多重要特征得以形成和发展,并促成了经济奇迹的产生。这期间,在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体制下,自民党采取种种行政、立法措施,发展以大企业为中心的日本经济,收到了 成效。自民党重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行经济增长主义,即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化和 极大化作为战后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念,渗透到日本的经济、社会、文 化、教育乃至政治和外交各个领域及其政策实践全过程。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取得了迅 猛发展,投资迅速高涨,景气不断出现,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持续高涨的局面,即“神武 景气” (1954.111957.06) 、 “岩户景气” (195

6、8.061971.12) 、 “伊奘诺景气” (1965.10 1970.07) 、 “平成景气” (1986.111991.02)2。这一阶段的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在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是最快的。这点从主要工业化国家年均增长率就可清楚地看出:19601973 年,美国为 2.1%,日本为 8.5%,西德为 4.4%,法国为 4.7%,英国为 2.9%;19741982 年,美国为 0.4%,日本为 3.4%,西德为 2.3%,法国为 2.4%,英国为 1.6%。3第三阶段为放松规制阶段,即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沿着放松规制,限制政府 主导经济的思路进行改革。从 199

7、1 年下半年起,随着“泡沫经济”的瓦解,日本经济呈大 幅下滑之势。1992 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仅 1.6%,只是 80 年代平均增长率的 1/3。1992 2002 年,日本的实际 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 1%,其中,1993 年和 1994 年连续接近零增长, 1997 年和 1998 年连续出现负增长。这是日本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受到广泛赞誉的日本 模式开始陷入危机。此次经济萧条并不简单是经济泡沫破灭所致,也不单纯是经济周期作 用的结果,而是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均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时期,当时的日本 经济活动有近一半是在政府规制下进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制体系的消极作用日渐突 出。1

8、993 年自民党下台。在不断的声讨和改革呼声中,日本政府于 1996 年推出“六大改 革”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和教育改革。其目的和实质是放松规制,限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创造“自由而 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4,以使日本经济恢复生机与活力。二、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二战以来,日本市场经济从统制型转到政府主导型,在政府规制的调控作用下创造了经济 奇迹,之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又开始放松规制,限制政府对经济的主导作用。 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日本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则基本不变。作为东方国家,日本 模式显示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重要特

9、征:1.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强调政府的“主导”或“导向”作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际上面临西方列强殖民主义的威胁,国内的 封建生产关系在城市和农村中具有很大势力,私人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力量薄弱,单纯依 靠自由竞争已不可能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日本政府当然地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者。战后 日本建立的经济模式就是一种充分体现政府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协调统一的政府主导 型市场经济模式。如果说大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靠“看不见的手”调节的话, 那么,日本经济则是靠“看得见的手”来调节的。并且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产业政 策以及财政金融政策和其他经济行政措施,都有较强的经济约束力和

10、指导作用。强调政府 的“主导”作用或“导向”作用是日本模式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显著特征,日 本模式的其他一些特点都是在这一特征基础上派生的。2.职工持股,股份分散,法人成为股东且相互持股。日本的大多数公司经过战后改革,其所有制结构采取了股份制形式,但这种股份制既不同 于以往财阀统治时期的形式,也不同于欧美企业的股份制,而是一种独特的股份制。其独 特性体现在:一是职工持股,股份十分分散;二是广泛的法人持股。法人成为股东包括两 种情况:一种是相互持股,也称交叉持股;另一种是单向持股,即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 以法人相互持股为基础的产权结构是日本企业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法人持股率由战前的 30%

11、上 升为今天的 70%,金融机构和企业法人是法人持股中的主要力量。19491990 年,日本的 金融机构的持股率由 9.9%上升到 45.2%,成为日本最大的持股体,企业法人持股率也由 1949 年的 5.6%上升到 25.5%,在法人持股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同一企业集团企业之间相 互持股率大体在 20%30%之间。1989 年六大企业集团的相互持股率平均为 21.64%,其中, 银行系统平均为 15.25%。53.强调劳资协调,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在东方国家集团主义、家族主义和平均主义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日本模式,在企业 管理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重

12、要特点,该模式强调劳资协调,在企 业中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这是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中的三大法宝。 所谓终身雇佣制,是指一个劳动者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直到退休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与 企业是一种长期雇佣关系,中途雇员一般不跳槽,企业也很少解雇职员。即使在经济萧条、 雇员过剩时,也通常运用轮休、培训等方式将过剩人员留在企业。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 是年功序列制,它是指保证职工工资随着年龄增长和在一个企业里连续工龄的增加而逐年 增加。该制度是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所谓企业工会制,就是按企业组织工会 的制度,在日本不像在别国那样按产业部门和职业系统组织工会,按企业组织工会可以更 好地

13、代表企业内员工的共同利益。日本模式正是以这“三大法宝”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 结合在一起,将企业变为“劳资命运共同体” 。形成这种模式的文化背景在于,日本基本上 是同一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列岛上,重视人和人际关系,重视佛教和儒教精神,崇尚 劳动。64.企业主要依靠储蓄和银行筹集资金,主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在金融方面,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且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也远高于西方各国。通过固 定利率结构和货币供给的高增长率,并利用国民的高储蓄倾向,日本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 供了充足资金,以至日本企业的筹资方式一直以间接金融为主,出现企业“超借” ,银行 “超贷”现象,而战后日本居民家计支出结构中的

14、“低消费高储蓄”模式又恰恰适应了 这一要求。这种金融政策在助长通货膨胀的同时,也确对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显著的刺 激作用。日本大企业都有自己的主办银行,即“主银行” 。所谓“主银行” ,就是与企业保 持长期而密切联系的银行,或者说,就是在一个企业的全部贷款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一家银 行。主银行制度是日本间接金融的一项核心制度。在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中真正起决定作用 的是企业的主银行。当经营良好时,控制权在企业内部,主银行不加干预;一旦经营不良, 财务状况恶化,主银行就作为股东采取行动,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7有资料显示,战后 日本企业资金筹措大约有 60%以上是商业银行提供,25%产生于利润留存及资产折

15、旧,只 有 10%12%来自于股票和债券的发行。8三、日本模式的利弊得失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上站立起来,经过不到 30 年时间,出现了被称为“世界奇迹”的 高速经济增长,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 20 世纪 90 年 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时期衰退之中,但其总体经济实力仍不容忽视,国民生活仍维持在 较高水平。现结合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其可取之处分析归纳如下:1.日本成功的经验证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能从主观上自觉克服市场运行中出现的盲目 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使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总体上达到高度的衔接与默 契,为企业决策提供前景性预测,协助和激励企业的运作

16、与发展,也使整个社会组织更有 效率和活力,从而最终实现其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战略目标。2.企业法人相互持股形成了稳定的股东,股东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稳定发展, 还能有效避免企业被恶意收购,也有利于企业间的团结,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可以说, “相互持股是一种相互保险的机制,因而,日本几乎没有大企业破产的纪录,这是终身雇 佣最基本的条件” 。9职工持股能激发职工主人翁感,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 “命运共同体” 。3.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制,都体现出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人际管 理和协调,这就可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有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同 时减少劳资冲突。另外,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能够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在企业内部对 职工进行教育,不断提高其素质,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意识,造就一支集团精神强、技术 水平高的职工队伍。因此,日本十分重视职工的在职培训和终身教育。4.在企业和银行的关系上,通过主银行融资,能使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得到很好结合;主 银行既是企业最大的债主,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