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3323493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俗年饭年货 整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点年俗年饭年货备注北京腊八粥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 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 ,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 。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 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 。粥里 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 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 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 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廿三糖

2、瓜儿粘“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 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 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 “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 糊,贴新画等等。廿五糊窗户“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 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 ,过年的气氛就特别 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卅晚上熬一 宿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 十

3、二点的钟声敲响, “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 “年初一的饺子”可 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大年初一扭 一扭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 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 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破五的饺子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 ,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 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 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 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

4、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 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 “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 生活。大钟寺敲钟 白云观摸石 猴琉璃厂踩 高跷。逛庙会、逛 厂甸。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 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 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 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 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 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 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

5、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 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 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 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 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 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 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 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姑舅亲,辈 辈亲,打断 骨头

6、连着筋。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虽是无稽之 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 京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扔穷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 烧的大杂烩。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风筝庙会上的风筝摊数量众多。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 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意儿。老北京玩风筝是有时间“限制”的,春节后庙会上大量上市,但只 能卖到清明节。因为过了清明,北京就真正进入了春天,冬闲结束。大 人们开始忙春,孩子们则要收收心,开始专心学业

7、。很多风筝在清明前 放出去,就把线剪了,真的把风筝“放”了。卜卜镫现代人看到图中的这些玩具,第一反应可能是“像个葫芦” 。其实,那是 因为另一件更形似的东西已经不常见了,那就是马镫。这种玩具是用马 镫的形和它能发出的声音来命名的,叫“卜卜镫” 。卜卜镫是玻璃制成的。因为卜卜镫的玻璃很薄,吹动时会发出“卜 卜镫”的声音,寓意“步步登高” 。不过,这种玻璃制品易碎,小孩子玩 有一定危险性,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打“金钱眼”白云观庙会有项传统活动:打“金钱眼” 。庙山门内有一石桥,名窝风桥, 桥下无水。传说“白云”随风飘,要想云不动,必须桥窝风,故得此名。 桥洞两侧各悬一硬纸做的大钱,钱孔内挂一铜铃,游

8、人们以现钞换铜板 来打“金钱眼”中的铜铃,俗谓击中者一年诸事如意、平安吉利。白云观庙会上还有一个深受喜爱的传统活动:摸石猴。白云观里有 三只石猴,摸石猴主要是摸石拱门上的那一只。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祛 病、避邪。这个传说其实是出于维持秩序的目的。庙会上男男女女人数 众多,难免挤挤蹭蹭。于是就有人创造了“摸石猴”的说法,用石猴引 导人们行走的秩序。打鬼以前,雍和宫打鬼是正月里的大事。 “打鬼”是北京民间俗称,在藏区名 为“跳布扎” ,其意为有节奏的舞蹈。清代藏传佛教在北京兴盛起来,正 月里打鬼的习俗也就成了北京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有言:“打鬼本西 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

9、不祥也。每至 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诸天神将以驱逐邪魔,都人观者甚众,有万家空 巷之风。 ”图为 1957 年的雍和宫打鬼。演出时,北京舞蹈学校和中国舞 蹈艺术研究会 200 多人进行观摩,盛况空前。近年来,雍和宫又重新恢 复了打鬼的习俗。祭财神穷人盼脱贫,富人想日进斗金。因此,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祭财神。大 年初二,老北京人从香蜡铺里请来“增福积宝财神”纸像。图中就是老 北京住家典型的五供。财神像前供着五个盘子,盘子上或供馒头,或供 果品,上面插着供花。踩“祟”除夕家家户户把芝麻秸铺在过道里,人们进进出出踩在芝麻秸上噼啪作 响。 “碎”与“祟”谐音,寓意把邪魔歪祟都踩碎,踩得越碎来年越平安。 芝

10、麻秸踩上去声音清脆悦耳,小孩儿们专门在上面蹦来蹦去。据说小孩 踩过“祟” ,一年不生病,长个儿快。 忙年过年的气氛,从一阵喜滋滋的忙碌开始。腊八过后,人们便开始准备年 货,老北京人把这一繁忙现象叫做“忙年” 。 春节买年货,内容十分丰富。民谣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 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新布衫,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其实年货何止这些呢?过年要准备、要买的东西太多了,吃的、用的、穿的、戴的、 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 。 买年货是快乐的消费,大包小包、大件小件的吃食、穿戴、物事儿 买回家,年的喜气儿也就出来了。接下来还要忙加工。老北京过年避讳 动刀,忌蒸、炒、

11、炸、烙(与“争” “吵” “炸” “落”谐音),大部分过年 的饭菜要在年前准备好。于是,各家各户的灶间炉火不熄,主妇们各展 手艺,炖肉、炸鱼的香气流溢坊间。烟火气熏染着、氤氲着,年味儿就 在这诱人的香气中越来越浓。上海迎财神上海人把农历正月初五称作是 “路头神“即“五路财神“的生日,故民间初 四夜和初五有接财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故这种风俗尤受重视。 初四夜半子时,家家祭供鲤鱼、羊头(谐音“利“和“洋头“),满堂香纸蜡烛, 壁上高挂财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财神爷送财降福,各商铺店肆 也都在这时举行仪式迎接“财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将新制的 旗帜挂在财神位前,待祭好财神后才算新

12、的一年开始营业。店主在这天 要设“利市酒“宴请全体伙友,凡红帐报造、职业进退、当年营业大计, 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员在这天被解雇。50 年代后此俗渐 废,80 年代后,上海地区又出现燃放爆竹迎接财神的现象。喝杯元宝茶品 出一年新希望“喝杯元宝茶,希望能吉利一整年。 ”茶楼负责人梁似瑛解释道,盖碗杯 形似元宝,喜 庆吉祥。杯盖上必定放枚金黄的果子那是金橘,寓意大吉大利。 掀开杯盖,汩汩热气 从绿茶中涌出,间或可见一枚青橄榄,后者又谐音沪语“请过来” 。将金 橘放入杯内,就可 一享新年“请过来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茶一入口,茶香中透着青涩与桔香,爽口又不冲 茶味。 “春节多食油腻,配以

13、清口的元宝茶最佳。 ”她说,除了寓意吉祥, 元宝茶也透着上 海人的养生智慧。坐在保留原貌的茶楼里,时间仿佛回溯至清末民初。当时,位于豫 园旁的春风得意楼是 上海最大的茶楼,上下三层的格局最多可容下千人。许多老茶客告诉梁 似瑛,最热闹的一天, 非每年正月初一莫属。那时,上海滩的名士淑女们,必定会来此喝杯元 宝茶。最快乐的则是 孩子们,因为桌上的盐津枣、无花果等各式零食应有尽有。昨天,虽然是大年初二,但是茶楼里依然有不少客人。这边,上海 滩上的古董爱好者们 齐聚一堂,品茗间,一一亮出宝贝引人品鉴。另一边,头发花白的邮政 局退休工人们也是一 桌,聊央视春晚,聊各家变化,也为今年春节聚会时少了一位老友

14、而感 伤“春节少不了这杯元宝茶。 ”梁似瑛说,茶楼是春节永远无法打烊的 地方。一位老茶客 就曾语重心长地叮嘱她,以茶为主的上海清茶馆不能消失。因为不论你 来自何方,只有在这 些茶楼里,点一杯 5 元的茶,就能喝出新一年的希望。小年夜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的前一天称为小年夜,小年夜才是过年高潮的开始。这一天前后,老弄堂开始热闹起来比如 “噤噤咣咣”的大扫 除。用不着的东西趁这个时候赶紧扔掉,大人吩咐小孩去倒垃圾的时候,不 忘嘱一句,边倒垃圾边念一声“晦气出门” 。因为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扫 地的,到了初四方能扫,但要由门口朝屋内扫,扫完垃圾还不能倒掉, 要自言自语“财气入门” 。剃头也是如此。正月

15、是不能剃头的,否则不吉利,而除夕剃头也有 辞旧迎新“从头开始”的寓意,以前的剃头师傅在小年夜、大年夜里是 最忙碌的,往往吃年夜饭的时候还要被人叨扰。另一项重要的节目是汏 浴,除夕之前汏得干干净净,新年里就能无灾无疾。吃年酒初二至元宵节,走亲访友。主人装九子盘,泡蜜枣糖茶或青橄榄茶叶茶 待客,大多留饭,称吃年酒。未成年小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初二, 新媳妇回娘家拜年,必当天返回婆家,称“正月不空房”轧闹猛上海人新年里的消遣,莫过于上街“轧闹猛” ,彼时城隍庙四周,集中了 跑江湖卖拳头、木偶戏、变戏法、猢狲出把戏、唱小热昏卖百草梨膏糖、 拉洋琴卖糖、看西洋镜、拉洋片等游艺,集中了卖汽球、小刀枪、纸

16、面 具、地黄牛、拉铃、小胡琴、短笛、花炮、花筒、掼炮、小炮仗等玩具 摊贩,油豆腐线粉汤、馄饨、生煎馒头、牛肉汤、甜酒酿、热豆腐干、豆腐花、 黄莲头、棉花糖、冰糖葫芦等小吃摊,捏粉人、吹糖佛、套无锡泥人、 转糖盘等玩耍摊,热闹场景一直延续至初五。现在的新年里,新上海人 回家过年,本地人或外出度假,或“宅”在家里,新年的街上反倒有些 冷清。城隍庙的盛况,也许只在老人们的怀旧话题中偶有出现吧。园子初一早饭吃糖拌小圆子、宁波圆子、酒酿汤圆、糯米年糕、红糖枣子汤等,忌泡饭、淘茶饭。午饭、晚饭吃隔夜饭。初一到初五、初六,只吃 除夕隔年菜,有客会加青菜、豆芽、蛋饺等。青菜是绿色的,吴语中 “绿”“乐”同音,取意“安乐”,黄豆芽形似古代的玉器“如意”, 这两味素菜是为“安乐如意”,蛋饺则取元宝之意。现在的上海人,连 饭都懒得在家烧,自不必提吃隔年菜的习俗,但在饭店里,青菜、豆芽、 蛋饺、汤圆、年糕却也被点中不少。广州年廿八洗邋遢俗话说“年廿八,洗邋遢” ,就是大扫除。 “其实也不一定等到年廿八才开始大扫除” ,在荔湾路居住的石小姐说,年廿六到年廿八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